江苏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现状及高温季节病害防控

2020-08-27 04:20黄鹏丹,赵永锋
科学养鱼 2020年7期
关键词:白对虾对虾南美

科学养鱼:苏北地区南美白对虾主要养殖模式有哪些?效益如何?

陈百尧研究员: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对虾生产国,也是全球对虾第一消费国和第一进口国,年产值逾500亿元。南美白对虾是迄今世界上公认的少数优良养殖品种之一,是当前世界养殖产量最高、也是我国单一品种总产量和产值最高的甲壳类养殖品种。江苏省南美白对虾养殖主要集中在苏北沿海3市,主要的养殖模式有土塘养殖、小棚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养殖的效益受单产、投入及市场等影响也各不相同。总体来讲工厂化养殖的单位面积效益最高、小棚养殖次之、土塘养殖最低。

科学养鱼: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存在哪些问题?

陈百尧研究员:1993年以来中国对虾白斑综合征(WSS)暴发性流行病造成对虾大面积死亡。1992年全国养殖面积200万亩,年养殖产量约22万吨,一跃成为世界对虾养殖大国,但1993年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病在全国范围内呈暴发性流行,感染率高,病情发展快,使对虾养殖业蒙受巨大损失,全国对虾养殖年产量锐减至5万~6万吨,1994年再度下滑到4万吨左右。也正是基于白斑综合征对我国中国对虾产业的冲击和对虾养殖替代品种等的综合考虑,1988年7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伟权教授率先从美国将南美白对虾引入我国大陆,并在1992年突破了育苗关,1997-1999年突破苗种全人工规模化繁育技术后,从小试到中试直至在全国各地推广养殖,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逐步形成了从引种、繁苗到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并成为当前我国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快速发展是1998年以后,2006年,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占对虾养殖产量的82%。2018年产量达到176万吨,占我国对虾养殖产量的86%。

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仍然面临着环保、病害和种质等压力,由于南美白对虾种源受限、养殖生态环境恶化、病害多发及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该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2007年开始,各种病害开始冒头,以白斑病、红体病为主,随后又出现了“早死病”“偷死病”“白便”、肝胰腺坏死综合征、虾肝肠胞虫,今年还出现了特别严重的“玻璃”虾苗等病害,导致今年的虾苗供应紧张。

科学养鱼:高温季节是南美白对虾生长最快的时候,也是养殖池塘各种问题发生的高峰期,养殖户朋友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高温对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影响?

陈百尧研究员:由于对虾是底层生物,所以“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底”。池底沉积了大量的残饵、粪便、虾壳等有机物,孳生大量有害微生物,是病原的温床,是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毒仓,是氧气的大债主,是个“垃圾堆”。溶氧是核心,底部是关键所在,藻相、菌相变化是判断和调水依据。高温季节,对虾生长旺盛,投饲量、摄食量大,残饵和对虾及池中生物代谢物也多,池水及底质易被污染。养殖水体稳定性差,藻相、菌相波动性大,特别是台风、强降雨易导致养殖水体中氨氮、弧菌、WSSV携带量升高,环境因子昼夜波动激烈,所以夏季高温期也是养殖池塘各种问题发生的高峰期。各种应激状态下,水质恶化、密度过高、不良藻相、菌相及pH、温度、盐度、微藻群落的突变等,很容易使养殖对虾暴发白斑综合征等病害。

对虾是低等的无脊椎甲壳类动物,免疫系统比脊椎动物简单和脆弱得多,一般认为对虾只有细胞免疫这一道防线,不具有特异性免疫系统。同时对虾生长在水中,且大部分时间蛰伏于池底,难以观察其病害情况。加上得病的对虾不摄食,难以用口服药对其突击治疗,所以病害一旦发生,患病个体往往得不到救治,还会被同类残杀而造成病害横向传播,甚至暴发。在高温季节对虾疾病发生频率会较高,所以要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

1.合理调控水质,改善底质 夏季高温期,对虾代谢旺盛,残饵、粪便、蜕壳量大,容易滋生大量病菌,所以保持优良稳定的水质、底质至关重要。提高水位,稳定水温;加大使用益生菌,保持水质稳定;定期改底,调控优良环境。

2.防缺氧 夏季高温季节由于气温高,水中的含氧量相应减少,且有机物分解速度加快,耗氧,所以更要防止缺氧。在高温季节的后半夜、黎明前,池水溶氧会不断下降,直至降至最低点,易造成对虾缺氧,故要下半夜延长增氧机开机时间,高温闷热、暴雨时也要增加开机时间;减少上下层水温温差;在机械增氧仍不能缓解水中溶解氧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换进新鲜水、施用化学增氧剂以及光合细菌和乳酸菌等益生菌综合手段来改善池水溶氧状况。特别是高温季节要注意预防倒藻引起的缺氧等水质恶化问题,藻类死亡后产生的藻毒素危害较大,要及时开动增氧机,提高水体溶氧,同时交替施用光合细菌或乳酸杆菌与芽孢杆菌,以抑制蓝藻繁殖和净化水质。蓝藻泛滥时施用偏硅酸钠0.5毫克/升处理,或施用络合铜杀死部分蓝藻,再施用芽孢杆菌分解藻类尸体,但要注意施用络合铜时必须开启增氧机增氧。

3.防应激反应 夏季天气炎热,且常出现暴雨或大雨、天气闷热等恶劣天气,给对虾养殖带来了诸多不利和不可控影响,会引起虾池盐度、溶氧、pH、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理化指标波动较大,及发生“倒藻”等现象,易诱发白对虾应激反应。因此,首先要注意观察天气变化,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二是暴雨前后要及时施用抗应激剂,降低对虾的应激反应。海水养殖池塘在暴雨后视雨量情况,及时排除上层雨水,以防盐度突变产生应激。三是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主要方法有:保持水体环境中溶氧充足和水质稳定,雨水过后尽快测定并调整到适宜的池水pH;施用沸石粉和底质改良剂进行改底,施用硝化细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和单细胞藻类,培育良好的菌相和藻相;施用消毒剂后及时投放解毒剂进行解毒;在饵料中拌Vc、免疫多糖等,增强对虾自身免疫能力;降低投饵量。大棚和工厂化养殖要注意调控好水温,避免日夜温差过大引起摄食、代谢紊乱和对虾应激。

4.加强水质、病害监测和巡塘 及时发现水质、水色变化,对虾摄食、活动及分布规律变化和病害等问题,以便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发生病害后要控料减料,饲料要经乳酸菌、酵母菌等肠道有益菌发酵24小时以上投喂。如果发生白斑综合征和肝胰腺坏死症等病害,可采用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推荐的生态防控法进行:首先,施放益生菌调控对虾养殖水体理化因子;其次,盐度6以下的对虾养殖中投放胡子鲇,每亩投放40~60尾,每尾0.15~0.50千克;或者采用草鱼与胡子鲇联合生物防控技术,每亩投放尾重0.5~1.0千克的草鱼20尾、尾重0.15~0.50千克的胡子鲇20尾;或者采用斑点叉尾生物防控技术,每亩投放尾重50克左右的斑点叉尾30~50尾。盐度20以下的对虾养殖中采用罗非鱼生物防控技术,每亩投放尾重50克的罗非鱼100~200尾。广适盐性的采用美国红鱼生物防控技术,对虾苗种养殖20~30天,每亩投放尾重60克左右的美国红鱼40~60尾,同时高盐度水体每亩投放篮子鱼种苗100~150尾。

科学养鱼:近几年江苏省小棚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总体情况如何?

万夕和研究员:小棚养殖南美白对虾是近10多年来在江苏省如东县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模式,该模式采用小型温棚进行小水体、低盐度南美白对虾养殖,全程增氧,每年可养殖两茬,春茬3月下旬至4月投苗,秋茬7、8月投苗,产量高,效益好。近年来,多数养殖户实施提温养殖,将养殖周期提前或延后,避开对虾上市高峰,提高了商品虾价格,效益更加可观。小棚养虾成功的,年效益可高达2万~3万元/亩。因为效益高,周边地区纷纷效仿,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如东小棚模式。

从近几年情况来看,如东小棚模式的产量较高,小棚面积300~400米2,水体深60~80厘米,单茬可产南美白对虾500~750千克,养成率在50%~80%,只有2018年下半年养殖情况相对较差,成功率只有30%~45%。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该模式养殖总体成功率高,效益好。

但是,如东小棚模式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2017年底,生态环境部门提出南美白对虾小棚养殖对环境存在一定的生态损害,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审计组将如东南美白对虾养殖列为重点关注事件,要求实施整改。小棚养殖模式尾水的生态损害虽然远远不及化工企业的污水,但因其中含有较低的盐分,在非沿海地区排放后对农业生产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南通市人民政府于2018年3月发文提出整改要求。如东县人民政府按照相关要求,关停如东县境内非沿海地区的小棚,面积28000多亩,目前该模式主要集中在沿海盐碱地区非成熟耕地区域。

科学养鱼:据悉,去年南美白对虾小棚养殖成功率很高,主要是哪些原因能取得如此成功?

万夕和研究员:2019年,如东南美白对虾小棚养殖成功率较高,锅炉苗、春季直放苗、秋季苗养殖成功率分别达到80%、75%、75%,且虾价行情较好。不但优于往年同期,也优于国内外其他省份。我认为原因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是如东小棚模式本身的优点。小棚模式之所以能够高产,主要在于这种模式的特点,该模式其实是一种准工厂化模式,养殖水体不大,对虾相对集中在60~80厘米深的水体中,水质容易控制。相对室外露天池塘来说,该模式用薄膜封闭,外界环境中的流行性病原较难进入,发病率低,如小棚养殖中白斑综合征发生率比室外池塘低很多,从近五年我们研究的结果来看,如东小棚养虾白斑综合征发生率低于5%,而江苏沿海地区露天池塘白斑综合征的发病率大于30%。另外,小棚养殖模式南美白对虾养殖40天左右,水体变混浊,形成一种自然的絮团状水质,水质相对稳定,比较适合南美白对虾的生存。

二是重视苗种的病原检测。从2015年开始,如东县南美白对虾协会与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合作,建立对虾病原检测平台,对如东县境内的南美白对虾苗种标粗培育场苗种进行检测,对发现存在虾肝肠胞虫寄生、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白斑综合征、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虾虹彩病毒感染等携带的虾苗不推荐,大大提高了养殖户所购虾苗的质量,这是近年来如东县南美白对虾养殖成功率高的重要因素。

三是天气原因。长期阴雨、台风多发的天气不适宜南美白对虾养殖。2018年夏天,我国沿海地区出现多起台风天气,严重影响了当年南美白对虾养殖。2019年台风少、雨水少、晴天多,比较适合对虾养殖,这是养殖成功率高的主要原因。

四是养殖户的经验越来越多。随着养殖时间越来越长,养殖户积累的经验也越来越多,他们在不断地总结失败的教训,从中体会如何选择好的虾苗、如何防控虾肝肠胞虫、如何处理异常水质等,随着养殖经验的不断丰富,养殖成功率就提高了。

科学养鱼:很多人准备进入小棚养虾领域,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对新进入人员有何建议?

万夕和研究员:小棚养殖成功率高,不少业外人士纷纷转行进入。我认为,小棚养虾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虽然说小棚养殖成功率高,但不等于入了行就一定能成功,我们也看到很多失败的例子。从这些失败的例子看,主要是包括苗种质量差、缺乏养殖经验、精力投入不够等。新入行人员要做好充分准备,要有钻研、吃苦的准备,还要有一定的心里承受能力。

对于新进人员来说,一是应该多学习,积累经验。应多从成功者那边学习,学习水产养殖的基本知识,学习如何购得放心苗种,如何判别水质以及虾体的异常情况,如何进行水质调控、处理突发事件、科学识别和使用养殖投入品等。二是不要急于求成,逐步做大养殖规模。南美白对虾养殖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规模大了不一定能顾及太多小棚,所以建议先小面积开始,逐渐增多,如果自己还没有足够的时间于这份事业上,那请暂时止步。三是小棚养虾新入行者要注意项目是否在当地规划的养殖区、是否属于基本农田区域,关注当地政府的相关管理要求,如果不能合法立项,后期风险较大,所以新投资者一定要将手续办理全,减少政策风险。

科学养鱼:今年上半年小棚养虾情况如何?

万夕和研究员:目前,锅炉苗销售基本上结束,春季直放苗已陆续上市。从目前情况来看,锅炉苗的成功率达到65%~70%,应该说这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数字。直放苗情况也还可以,也在60%以上。从目前情况来看,虾肝肠胞虫的发病率还很高,达到30%~35%,这是今年不少养殖失败的重要原因。

科学养鱼:江苏省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有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升级?

万夕和研究员:小棚养殖模式虽然有较多优点,但也有不少地方有待改进。

1.缺少排污系统 目前绝大多数小棚缺少排污系统,从虾苗入池至起捕上市,所有残饵和粪便都积累在池塘底部,这些有机物一方面降解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影响对虾的健康,另一方面还会大大消耗池塘中的溶氧,影响虾类生存环境。最后集中排放时还会因为有机物含量超标而影响生态环境。

2.生态化改造 目前我省已对全省水产养殖池塘提出生态化改造要求,作为被环保关注的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的生态改造已显得十分重要。养殖户应尽早考虑将小棚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池塘生态改造工程,特别是尾水净化、生态塘配套等,这将是南美白对虾小棚养殖今后的发展方向。

3.套养少量杂食性鱼类 在虾池中套养少量杂食性鱼类,可以有效地控制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在小棚养虾池套养少量河鲀等广盐性鱼类,让鱼类摄食发病的对虾,切断疾病传播途径,达到生态防控虾病的目的,增加养殖成功率。

4.建立养殖园区 2019年,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快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江苏省养殖尾水强制标准即将出台,建议在符合条件的小棚养殖集中区建立养殖园区,采用集中尾水处理,尾水达标排放,不影响周边环境,使南美白对虾小棚养殖真正成为高产、高效、环保的绿色产业,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科学养鱼:2019年江苏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主要发生了哪些病害?养殖户朋友可以采取哪些手段进行防控?

万夕和研究员:2019年江苏省南美白对虾小棚养殖模式病害主要包括虾肝肠胞虫寄生、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等,露天池塘养殖模式中白斑综合征也多见。在外省发病较多的虹彩病毒感染2019年在江苏发病相对较少,还没有成为江苏省内南美白对虾养殖的主要疾病。

对于这些疾病的防控,养殖户应该采取预防为主的措施,不能等疾病发生后指望买到神药来救治。养殖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虾病的防控。

1.采购优质虾苗 采购虾苗时一定要认准良种,掌握繁苗的种虾来源,不能采购来源不清、种质不明的虾苗。采购虾苗时一定要注意对虾苗进行病原检测,目前需要重点关注虾肝肠胞虫、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弧菌、白斑综合征病毒、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虹彩病毒等病原,随着科研人员对玻璃苗研究的不断深入,后面还要关注玻璃苗虾病原,要确保所购虾苗不携带上述常见对虾病原。

2.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要通过合理放养密度、保持充足的溶解氧、使用微生态水(底)质改良剂,有条件的池塘通过定期排污,来减少或降低池塘中残饵、粪便的残积。同时要最大化地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率,减少粪便中蛋白质含量。

3.提高对虾机体抵抗力 要选择高抗品种,养殖过程中使用免疫增强剂、减少应激反应等措施提高对虾的抵抗力,使对虾具有良好的体质,应对和抵抗各类疾病的侵袭。

总之,南美白对虾小棚养殖模式是生产充足水产品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民致富很好的模式。各地应科学规划,进一步改良模式,建立南美白对虾小棚养殖专业园区,对养殖尾水进行集中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让该模式能够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白对虾对虾南美
对虾养殖弱势群体的管理
河套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
对虾吃料慢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对虾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盐碱地区南美白对虾、青虾混养技术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太平军余部参战在南美
南美白对虾大棚高效养殖技术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