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青少年强迫障碍的疗效及对行为思维变化的影响

2020-08-27 02:12申吉春黄庆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16期
关键词:强迫性艾司西普兰

申吉春 杨 光 黄庆燕

河南省鹤壁市人民医院精神科 458000

强迫性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强迫行为及强迫思维,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提升,该病具有起病早、病情迁延难愈等特点,严重危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患者临床主要以强迫思维、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研究证实[1],青少年时期是强迫性障碍的高发年龄段,积极有效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艾司西酞普兰临床上多用于成人强迫障碍的治疗,对于青少年强迫障碍的治疗报道较少。本文旨在观察艾司西酞普兰应用于青少年强迫障碍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89例青少年强迫障碍患者,经症状体格、头颅CT等检查确诊符合强迫性障碍诊断标准[2],耶鲁—布朗强迫症状评分(Y-BOCS)≥16分,年龄13~18岁,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治疗者,药物禁忌证,精神分裂症者,治疗前30d采用其他方案治疗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常规组44例,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13~18岁,平均年龄(15.43±1.11)岁;病程6~18个月,平均病程(11.87±1.91)个月。实验组45例,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13~18岁,平均年龄(15.39±1.09)岁;病程5~19个月,平均病程(11.91±1.89)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予氯米帕明(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00027)口服,初始剂量为25mg/次,2次/d,7~14d内剂量增加至50mg/次;实验组患者给予艾司西酞普兰(H.Lundbeck A/S生产,批准文号H20150163)口服,起始剂量10mg/(次·d),7~14d内剂量逐渐增加至20mg/次,持续治疗6周,并对比疗效。

1.3 观察指标 (1)强迫行为思维变化:依据Y-BOCS评分评价患者行为、思维变化,Y-BOCS评分包括强迫行为、强迫行为两大维度,10项内容,每项0~4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越严重。(2)安全性:依据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其内包括化验异常、行为毒性、神经系统症状3大项,每项计分0~5分,分数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3)临床疗效:显效:强迫行为、思维基本消失,Y-BOCS评分减分率>75%;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Y-BOCS评分减分率50%~75%;无效:未达有效标准[3]。

2 结果

2.1 强迫行为、思维及安全性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Y-BOCS评分及TESS评分均较常规组患者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Y-BOCS、TESS评分对比分)

2.2 临床疗效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56%,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的79.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3 讨论

强迫性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疾病,属于神经症性障碍的一种,临床上又称为强迫症,患者主要以强迫观念反复出现为主要表现,强迫观念反复进入机体意识领域,患者虽有一定自知力,但对于强迫思维及强迫行为的控制力减弱,两者相互冲突下进而导致强迫性障碍的发生,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学习均造成严重影响[4]。有研究指出[5],青少年时期是强迫性障碍的高发期,个性、心理社会、神经—内分泌、遗传等因素与强迫性障碍的发生有着密切关联,强迫性障碍患者个性内往往存有自身高标准、追求完美倾向,在遇到不良事件时处理弹性不足,适应性弱;家族中有精神类疾病者,其发病率更高于无亲属患病者;神经—内分泌紊乱会导致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水平改变,影响其生理功能。

当前,临床上对于青少年强迫性障碍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氯米帕明属于三环类抗抑郁药中的一种,作用于机体后,通过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内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抗胆碱等,发挥镇静、抗焦虑、抑郁效用[6]。本文结果显示,常规组患者治疗后Y-BOC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证实其应用于青少年强迫性障碍的有效性。但是,随着氯米帕明在临床应用时间增加,机体对其耐药性逐渐提升,平台期明显,同时由于不良反应明显,青少年患者因脏腑机能未完全发育,表现尤为显著,影响整体治疗效果。艾司西酞普兰为外消旋西酞普兰的左旋对映体,是临床上治疗精神类疾病常用药物,作用相较于西酞普兰右旋对映体高100倍,口服后绝对生物利用度为80%,其为临床上一种新型SSRIs 药物,无药物平台期,作用于机体后,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5-HT能,抑制5-HT的再摄取而发挥效用[7]。临床常规治疗时不建议应用于<18岁患者,随着研究加深,有研究指出[8],艾司西酞普兰应用于13~18岁患者中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也有着较佳的安全性。本文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后Y-BOCS、TESS评分改善效果较常规组更为明显,证实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青少年强迫性障碍效果更优于氯米帕明,且安全性高,与国内文献[9]研究结果一致。但是,临床应用时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期间密切关注患者治疗情况,依据患者年龄严格区分用药剂量,出现不良事件后及时给予对症处理,保证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艾司西酞普兰能够更为有效的改善青少年强迫障碍患者的症状体征,且治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强迫性艾司西普兰
论婚内强迫性行为的法律认定及分析
虐恋为何总是如影随形
米氮平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对照研究
近六成港人强迫性囤货
丙戊酸镁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的对照研究
西酞普兰在紧张性头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比较
探析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