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的文学创作论探析

2020-08-27 09:36陶杰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章学诚文学创作

内容摘要:章学诚的文学创作论,要求创作者要“养心术”,“立诚”是基础,“清真”是内在要求。创作时要心平气和,态度严肃端正,不能让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不加约束而任意泛滥,不应文体不分、风格混杂,而是真实地反映创作者的内心和时代背景。这是章学诚作为史学家对当时的混杂而巧缛的文风进行批判的结果。

关键词:章学诚 文学 创作

《文史通义》是清代文史大家章学诚的理论名著,其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对文学的内部规律做了大量的探索,在文学创作方面也颇有见地。《文德》篇中包含了对创作主体的首要要求。该篇云:“凡为古文辞者必敬以恕。临文必敬非修德之谓也,论古必恕非宽容之谓也。敬非修德之谓者气摄而不纵,纵必不能中节也,恕非宽容之谓者,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嗟乎!知德者鲜知临文之不可无敬恕则知文德矣。”这句话包含了对文学创作的要求,即文学创作必须坚持“敬”的原则。在这首要的前提下,章学诚围绕创作者创作准备、创作过程及文本建构都进行了相应的阐发。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创作主体须“养心术”

“文德”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多被阐发为是对创创作者的道德要求,刘勰还集中阐述了文学家的道德问题。章学诚在讨论文德之时首先强调“凡为古文辞必敬以恕”。“古文辞”承载记载社会历史之“大道”的功用,后来的创作者和读者必须慎重对待、严谨以敬。章学诚还具体阐释了“敬”的含义,他说:“敬非修德之谓者,气摄而不纵,纵必不能中节也。恕非宽容之谓者,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嗟乎!知德者鲜,知临文之不可无敬恕,则知文德矣”。章学诚所说的“敬”不是指创作者的德行品行,而是一种创作心境上的要求,主要是对创作者的“心术”,即内心的态度、目的和价值判断做出了要求。因此章学诚概括了中国古代文论以“气”论文的传统“要其大旨则临文主敬,言以蔽之矣。主敬则心平而气有所摄,自能变化从容以合度也。心虚难恃气浮易弛主敬者,随时检摄于心气之间,而谨防其一往不收之流弊也。夫缉熙敬止圣人所以成始而成终也其为义也广矣。今为临文检其心气以是为文德之敬而已尔”。章学诚以一个“敬”字概括心气所要达到的要求,他认为“敬”是创作时创作者的心境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具体说来是指敬肃、不怠慢、慎重,他认为作文必须慎重、谨慎,尽量排除现实生活中不必要的纷扰,更不可“意气用文”。“情”和“气”是主客观的统一,正所谓“气得阳刚,而情合阴柔。人丽阴阳之间,不能离焉者也。气合于理,天也;气能达理以自用,人也。情本于性,天也;情能汩性以自恣,人也”。“其中有天有人,不可不辨也。”可见他认为文章取胜的主要因素是“情”和“气”,优秀动人的作品中真情挚感必不可少。同时对于情和气须要加以约束,使之符合一定的标准,否则难以入文。因此强调创作主体要把握自身的情感和心气,让其达到不中不倚的状态,尽力端正了心术,“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史德》)。心平气和,态度严肃、端正,让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不至于肆意泛滥。刘勰以来正统文人已然将“德行”内化为创作的基础,所以章学诚名言“敬非修德之谓也”,“敬”字并非长久以来文论家提倡的儒家道德成份,而是要求做人心术要正,如果心术不正,舍真取伪,那么不可能达到作文之“敬”。他在《复社名士传》中说:“性不得养,则逐于外驰,意气遂激于名声矣。古今时异,先王成法不可复也。文章声气,何可贬抑,学者惟当慎辨于心术。欲其近实而远名,则世风淳,而天下享其利也”。这其中的“慎辨于心术”,乃是要求创作主体养成纯正之心术,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做出有补于人心世道的作品。这也是针对乾嘉万马齐喑的学术之弊端和文风之流弊而重提经史传统以此所作的反抗。

二.创作中要“修辞立其诚”

《周易·乾卦·文言》“九三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修辞立其诚”,首先是要求作品的语言真挚、准确、纯正,既要表现文章的思想性也要体现创作者的个人修养,最终达到“言为心声”。其次,除开语言的真挚、准确、纯正外,还要求创作者必须”言之有物,中有所见”。针对乾嘉之际文章流于平庸空疏,章学诚主张言之有物,中有所见,以达经世致用之效能,因此,章氏对空言无实的桐城派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挞。其《质性》篇曰“《易》曰:言有物而行有恒。《书》曰‘诗言志吾观立言之君子,歌咏之诗人何其纷纷耶?求其物而不得也,探其志而茫然也,然而皆日浯以立言也,吾以赋诗也。无言而有言,无诗而有诗,即其所谓物与志也。然而自此纷纷矣。”针对此种“无物无志”无所见地的空洞语言,章学诚认为其是无病呻吟,无所得而追求空乏的形式表现,无见地而故作高深立言,从而形成混杂而巧缛的文风。所以章学诚认为文章写作要言之有物,好文章更须是内心的真情实感的流露,每一种文体虽然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但是个人的经历、见闻、志识都是不同的,假借别人之口舌是不可能创作出美文、真文的。即使是学习古人写文章的手法,也是要学习他的作文方法、作文心得,而不仅仅是学习其句式、文法等外在的东西。所以章学诚追求的不是那种形而上的学风,或者说他和为考据而考据的乾嘉学究风气格格不入。他要求文学创作要立足于心有所得,然后再此基础上追求有所发明,那些不求心得而形跡取之的文章,章学诚给了他一个词“伪体”。章学诚的创作理论,实质上是将人的內心和客观现实及创作立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希望摆脱空洞、虚浮的创作弊端,“修辞立其诚”则成为章学诚立足现实世界,探究创作内心,救世补偏的重要表现了。

三.“文律贵清真”

“清真”是章学诚一以贯之的创作观,“夫文章之要,不外清真。”“余论文之要,必以清真为主。”“清真者,学问有得于中,而以诗文抒写其所见,无意工辞而尽力于辞者莫及也。”并言“此乃今古论诗文之准则”。由此可见,章学诚所谓清真就是学问与创作的关系。“清之为言不杂也,真之为言实有所得而著于言也。清者就文而论,真则未论文而先言学问也……文有一时体式,今古各不相袭”。可见他提倡创作时不应文体不分、风格混杂,而是要真实地反映创作者的内心和时代背景。有真情实感,“有所得”,有“自得之识”。“凡文不足以动人,所以动人者,气也;凡文不是以入人,所以入人者,情也。”章学诚还认为思想对文章的价值起决定作用,而创作者的“志识”才能使其发挥作用和真正明道载道。“文辞,犹三军也;志识其将帅也。”“文辞,犹金石也;志识,其炉锤也,神奇可化臭腐,臭腐可化神奇。”创作者的“志识”才能决定对事物的是、非、去、取。当然对“志识”必须严格区分其“真伪”。他竭力提倡“文贵发明”,提倡文章要想“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必须有独创性。另外,章学诚论文主张“清真”,对于实际写作又借用了韩愈“文从字顺”的说法来实施其清真之说。“古文辞盖难言矣……《记》曰:比事属辞,《春秋》教也……比属之旨,自宜遵律,显而言之,昌黎所谓文从字顺是也。”昌黎的“文从字顺”比章学诚的“清真”对于创作实践上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更易于实践,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文”和“学”的统一。要做到“文从字顺”,章学诚则不仅强调学问、有见地、有志识,更强调要据事直书。他在《驳张符骧论文》中说:“如欲清真结撰,摩写传真,自当简削其辞,拟于伐毛洗髓,隐括要节,谋兹短篇。庶知文者,以谓曲折无尽,文短而神味长也。”可见要做到“清真”、“文从字顺”,必须有“伐毛洗髓”的功力,若能做到这些就可使文章“文短而神味长”,综上可知,章学诚所言之“清真”,是对当时的混杂而巧缛的文风进行批评的结果。文章创的好坏与作者学问的高低肯定是有一定的关系,章学诚作为文史大家将这个论点提出来也是其独特的识见所得。以上简单论析可以看出章学诚的创作论,是其对当时学界创作的必然反应。旨在挽救当时考据之学的流弊,要求空乏的学风要转移到经世致用的“实学”上来,起到了呼吁文风回归现实、面向未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章学诚.章学诚遗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章学诚著,刘公纯标点.文史通义[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3]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仓修良,叶建华.章学诚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顾祖钊,郭淑云.中西文艺理论融合的尝试一兼及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本文为川北医学院校级课题一般项目“章氏文学批评研究”(CBY17-B-YB16)结题成果。

(作者介绍:陶杰,川北医学院护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章学诚文学创作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章学诚在安徽的行踪及著作
我与文学三十年
浅谈章学诚的女才观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