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绿山水画学习

2020-08-28 11:18张志康
美术界 2020年8期
关键词:青绿山水画创作

步入青绿山水画的殿堂,我是从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明代仇英的《上林图》这两幅作品开始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大学二年级正式学习山水画时有幸遇到了带我走进青绿山水画世界的人生导师——李月林先生。在他的指导下,先后详细完整地临摹了这两幅具有代表性的青绿山水画作品。通过对这两幅作品系统全面地临摹学习,奠定了我对青绿山水画的审美基础。

这两幅作品对我的影响极大,《千里江山图》整体意境天水浩淼,江山无限,山水间房舍、栈道、寺观、行旅的人物、舟船、水口、瀑布精微具体。一切似乎都是从自然中写生得来,但又不是简单地描绘复制自然,而是作者抓住了自然基本特点所提炼出来的高度概括与相对写实的胸中丘壑。《上林图》以大青绿设色的山水为主,厚重恢弘的群山把巨幅画面连接成一个整体,严谨的经营位置,人物、建筑、车马、珍禽异兽无所不包,营造出一个辉煌壮阔的世界。《千里江山图》里的房舍、人物、车马等只是作为点景出现,《上林图》里的人物、建筑、车马是作为主要内容的一部分参与在画面中的,且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刻画细致生动。两幅作品都以全景展现的方式来布局画面,色彩明亮纯粹,无论是自然山水还是故事场景都做到了既还原现实又高度概括,加上丰富动人的细节刻画,使画面典雅绚烂,整体给人一种“包括宇宙、总揽天人”的宏大气势,可谓“精工之极,又有士气”。

因此,我在进行写生实践时不再只局限于对单独的物象进行描绘,而是先走走看看,深入了解感受所到的地方。观察理解山脉的结构走向,动植物的特点,建筑群如何分布以及主要的色彩关系。对所有这些有个充分的整体把握,做到心中有象后再去具体写生,思路就是清晰的。这时便可以根据自己画面意境的需要,移动着观看、在时間变化中观看,一步一景,把不同位置、不同角度,在朝夕更替、阴晴雨雾中变化万千的青山绿水经营于画面里。先整体把握一个地方山水走向的气势,再具体观察这个地方山石、树木、建筑等这些细节的质感,这样既契合传统山水画的精神追求,也不脱离对当下现实世界的关注。

系统地学习传统和写生实践,是我在进行青绿山水画创作时,对图式表现的探求和绘画语言锤炼的重要过程。此外,除了对传统精神的继承和技法演绎,还有两个方面对我的创作思考影响比较大。首先,科技发展的介入,使日行几千里,于万米高空俯瞰大地,不再只是存在于浪漫派诗歌里的美丽梦想。天文学航天事业的发展更是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视野,通过天文望眼镜,可以看到更远更详细的宇宙世界,这些都为我的青绿山水画创作提供了探索新图式表现的可能。生活中高像素相机的运用,让我可以记录更多的创作素材,无形中扩充了大脑的信息储存量。民用无人机航拍器的加入,扩展了我的视角,可以更自由地、更方便地、更直接地通过不同高度和角度来观看所要描绘的对象。其次,高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相应的问题,近几年整个世界都面临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困境,人与自然的冲突越来越严重。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加速了全球变暖,最直接的影响是南北极冰川融化,导致许多原本适应生存于那个环境里的物种面临极大的生存挑战,甚至是灭顶之灾。冰川融化变成海水以后,整个地球海平面将会持续上升,一些低海拔地区或将永远消失在海洋里,由于打破了自然平衡,破坏性的极端天气经常肆虐,对整个生态系统都造成很大的威胁。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这片承载着地球所有生命的山水世界里。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各种事物飞速的发生和消亡着,种种所有都不断冲击着我的神经,让我不再只满足于传统青绿山水画的意境追求和图式表现。长时间浸润在这样的氛围里,使我不得不思考我的青绿山水画创作道路该去向何方。

本科毕业作品《绿蚀》,就是在这种感受的激发下产生的。正好那个时候我的故乡,昆明的“母亲湖”滇池沿岸在大开发搞建设,整个周围尘土漫天,挖开裸露的红土地和青山绿水形成了强烈对比。便以此为蓝本,初次尝试以青绿山水画来表现当下人类活动和自然的关系。通过借助无人机航拍器,以俯瞰方式直观详细地看到了这个地方山水走向的全貌,厘清了山脉的结构。心中对此有了一个宏观整体的把握,便选择了全景式的图式表现展开画面。在经营位置时,我选择对比的形式,一方面描绘了一个在青山掩映间和谐存在的唐代古寺建筑群,千百年来和自然和谐共存,植被丰富,绿意盎然。另一方面,表现的就是离古寺建筑群这片山脉不远处大片的红土工地,当时正如火如荼地搞建设。运用晋唐青绿山水画技法的勾与染,尝试着释放晋唐古法在当代青绿山水画创作中的表现力。勾线,把握毛笔的特性,强调运笔的书写性和线条的一致性,追求线描的整体感而不是突出单个线条的变化。染色,遵循三矾九染的规律,先以水色分染出层次,在逐次平涂矿物色,达到薄中见厚的效果。由于所画的地方是有“七彩云南”之称的云贵高原,色彩丰富且明亮浓烈。根据画面需要,我概括提炼出自然环境中的主要颜色。在整体色调统一的前提下,赋彩时提高了色彩的明度,意在把高原的气息表达出来。色彩层次上我选择了大面积的石绿、赭红、朱砂和铁锈红。绿色是生命力的象征,如果把地球想象成一个生命体,绿色的植被便是她的皮肤,被刨开后裸露出来的红色土地则是她的血肉,两个具有对比性的色块放在一起时,红色显示出强烈的侵略性,而代表自然生命的绿色正在被一点点的侵蚀。金属材料的介入,由于其特殊的属性,更是加强了这种侵略感。最终目的旨在试图通过强烈对比的艺术表现效果,让观者看到或许曾经没有留意过的美好的自然环境,同时也看到这种美好被撕裂时的颤栗,给观者带来直击内心的视觉冲击,从而在内心产生一些对身边自然环境的思考。

越来越多的生态问题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与自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人类自始至终就是自然的一部分。青山绿水作为承载我们生命的母体,是需要我们关心和爱护的,不能只是一味索取。由此,随着关注点和视野的拓宽,绘画技法的打磨锤炼,对传统山水画精神的向往和对晋唐青绿山水画技法的承传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改变和环境污染问题带来的反思便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在未来的创作计划中放弃了表现个体小情绪的题材,想要找到一个精神的共同栖息地,让人内心能够得到平静,从而由衷地生发出对自然环境的关爱,这激励着我不断探索一个既来自于传统又表现当下现实的青绿山水画新境界。

张志康

1993年出生于云南昆明。2017年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7年考取西南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创作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李月林先生。现为重庆市工笔画学会会员。

作品曾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时代丹青”——全国第三届现代工笔画大展获入会资格作品。作品入选向祖国献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第七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重庆市首届工笔画展等展览。

猜你喜欢
青绿山水画创作
仙境烟台,只此青绿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Jazz
大千世界 磅礴浑厚
仇英:青绿山水最后的盛世
青绿与水墨的融合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