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摩崖造像、石刻与文化空间

2020-08-28 11:18胡春涛
美术界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化空间桂林

胡春涛

【摘要】广西桂林唐宋摩崖造像是南方摩崖造像的代表,与风格多样、规模宏伟的文人题铭杂处一地,融合于桂林的溶洞与崖壁自然景观之中,形成了桂林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文章运用文献、造像题记等来探讨桂林佛教造像与石刻所存在的宗教、文人以及山水空间,从宏观的视角揭示了佛教发展、流寓文人、山水特色对桂林整体文化空间的构建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桂林;摩崖造像;文化空间

广西摩崖造像集中于桂林一地,兴盛于唐宋,之后逐渐衰微下去。唐宋摩崖造像与洞窟石刻题记共处一室,石刻题记之风在唐宋蔚然兴起,与桂林的奇特地形地貌相融合,形成了桂林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集自然景色、佛教文化与文人雅致于一体,是桂林历史文化遗产独特之处。

一、桂林摩崖造像与石刻综览

桂林现有佛教造像遗迹主要留存于西山、伏波山、叠彩山和骝马山等地,现存有唐、宋佛教造像175龛585尊,是广西保存古代摩崖造像最多的地方。

从这几处摩崖造像开凿的年代来看,最早的应该是西山造像。西山摩崖造像位于桂林市区西山公园内,分布的范围为西峰、千山、龙头峰、立鱼峰、观音峰等处,现存98龛242尊,属于唐初至中唐前的造像作品。除了摩崖造像外,西山留存下来的石刻主要为7方唐代造像记和灯龛记以及宋元题刻10余件。骝马山摩崖造像位于桂林市区骝马山北麓,现存6龛23尊,没有造像题记,根据造像风格判断,为唐初至中期的作品。伏波山摩崖造像位于桂林市区漓江西岸,集中于山上还珠洞和千佛岩,现存36龛239尊,属于晚唐的造像。除摩崖造像外,伏波山现存摩崖石刻112件,其中唐代2件、宋代62件。叠彩山摩崖造像位于桂林市东北,主要分布于仰止堂和风洞周围,开凿于晚唐会昌法难之前,现存23龛88尊,造像多为宋代造像。除摩崖造像外,叠彩山现存摩崖石刻207件,其中唐代5件、宋代11件。

除了以上四处摩崖造像和石刻的情况外,桂林其他处的摩崖石刻也非常丰富,分布于龙隐岩、龙隐洞、七星岩、南溪山、清秀山、雉山等地。桂林石刻在宋、明、清几个朝代最为兴盛,尽管这些地方鲜有摩崖造像,但大多与佛教寺院相融合。

二、桂林摩崖造像、石刻与宗教空间

桂林摩崖造像及造像记的兴盛是桂林佛教繁荣的直接结果。唐初,桂林开始开龛造像,这些佛教造像与桂林佛教寺庙、碑铭、石刻等构成了桂林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

西山摩崖造像、石刻与寺庙相依存,西山观音峰下建有西庆林寺,唐代莫休符的《桂林风土记》记载:“寺在府之西郭郊三里,甫近隐山,旧号西庆林寺。武宗废毁,宣宗再崇。峰峦牙张,云木交映,为一府胜游之所。寺有古像,征于碑碣,盖卢舍那之所报身也。”西山所在地是唐代佛寺集中之所,也是道观汇集之地,现在还留存有“千山观”等道观的题刻。西山唐调露元年(679)李寔造像记是现存桂林造像题记最早的,至今仍存唐代造像记7条,但从唐武宗毁佛以后便凋敝下来,不再有造像题记了。

叠彩山摩崖造像为唐初开凿,现在还留存唐代元晦的《叠彩山记》《于越山记》《四望山记》铭刻以及“叠彩山”“四望山”题字。唐会昌四年(844)刊刻的元晦的《叠彩山记》中云:“按图经,山以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东亘二里许,枕压桂水。其西岩有石门,中有石像,故曰福庭。”另叠彩山有元晦的《于越山记》题刻记载有僧舍“写真堂”,唐代莫休符的《桂林风土记》卷九载有叠彩山寿圣寺、写真院。现存叠彩山造像多为宋代造像,最早有明确纪年的宋代造像是治平元年(1064)的邓孚造像和志华造像。从叠彩山造像记中有“本寺”等字眼来看,叠彩山宋代摩崖造像同样与叠彩山寺庙关系密切,但寺庙具体名称未详。

西山、叠彩山等摩崖造像与寺庙融为一体,是桂林佛教繁盛的集中体现。除了上述提及的与西山、叠彩山相关联的西庆林寺、圣寿寺、写真院外,唐宋时桂林及附近地区还有开元寺、白鹿寺、白龙寺、栖霞寺、释迦寺、云峰寺、华盖寺、普陀寺、雉山寺、崇明寺等。

从造像、石刻题记来看,其供养人身份多为僧尼信众、官宦文人等,他们共同推动了桂林的崇佛风尚。僧人是摩崖造像与石刻的肇始者,早在隋开皇十年(590)名僧昙迁于桂林七星岩并题写了“栖霞洞”三字,唐代僧人怀信等的题记也出现于崖壁之上;官宦是摩崖造像与石刻的重要赞助者,他们的官职名号常出现于造像记和石刻之中;而僧官交游是桂林唐宋佛教的重要特征,日本学者户崎哲彦说:“至于与官人同游者,僧人最多,并乐意入洞探险,僧官之交游可谓是唐代桂林宗教文化特点之一。”文人交游以及诗词题咏、游记歌赋等文学活动也是石刻的重要内容。从桂林佛教造像以及石刻来看,也能看出作为“佛弟子”的信众参与赞助的造像及石刻。

在这种环境的渲染下,佛教摩崖造像、石刻等总与僧人信众活动、文人雅好交杂于一体,彰显了桂林佛教文化的丰富与内涵。

三、桂林摩崖造像、石刻与文人空间

桂林摩崖造像、石刻的出现及繁荣与唐宋时流寓桂林的文人因素相关联。叶昌炽的《语石》载:“唐宋题名之渊薮,以桂林为甲,”亦云:“桂林山水甲天下,唐宋士大夫度岭南来,题名赋诗,摩崖殆遍。”文人汇集于桂林,客观上促进了桂林摩崖题刻的发展。尤其是宋代,文化方炽,至南宋文化中心南移,不少文人南迁,桂林遂成了文人士大夫聚集地之一。北宋燕肃、米芾,南宋范成大、张孝祥、朱晞颜、方信孺、曾布、苗时中等相继来到桂林,桂林文化出现了异常活跃的局面,也促使石刻达到其繁盛时期。

唐代的桂林已经成为北方文人流寓之所,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广西文化的发展,以致桂林有“小长安”之称。张叔卿《流桂州》曰:“莫问苍梧远,而今世路难。胡尘不到处,即是小长安。”日本學者户崎哲彦解释道:“桂州,唐代岭南五府之一,政治经济之中心,又为重要流放之地,名人高官由中原京都断续流来,又以山水闻名,天下僧侣隐士云集,与官人交游。桂林,不仅为岭南之衢逵,而且为各层人士交际之大场所,因此其文化昌盛盖如长安。”

唐代是桂林摩崖造像肇始与兴盛的阶段,也是石刻孕育和发展阶段。西山摩崖造像始于初唐,宋代西山佛教走向衰弱,西山昔日的繁盛不再,但愈发成为文人登临凭吊、怀古思幽、写诗赋歌的地方。宋代张栻《和友人梦游西山》“故人畴昔隐西峰,野寺幽房一迳通。无复老僧谈旧事,空余修竹满清风”。明代张鸣凤《桂胜》卷十一记述“西山迤逦,两峰夹道,上至高处,环桂山水,其胜益眥。故唐人于此登高,禅刹道观,争据两崖,崖镌佛像,仅余金碧,若乃楼阁尘销,文字露立,鸟啼荒冢,草蔓石阶,虽足俯视两山,然积废大甚,不可复支矣”。伏波山现存最早的石刻为唐大中六年(852)宋伯康的造像记,唐代还有一则咸通四年(863)赵格刘虚白的造像记。至宋代伏波山摩崖石刻达到其鼎盛时期,数量众多,内容也由造像记逐所产生的社会审美意趣的演变而产生的。

四、桂林摩崖造像、石刻与山水空间

桂林摩崖造像开凿于桂林各山峰崖壁之中,但凡佛教石窟或摩崖造像的开凿都与一定的地理环境相关联。桂林为典型的岩溶地貌,山水奇特,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促生了摩崖造像。摩崖造像遗迹、石刻与山水齐辉,奇特的南方地理地貌激发了文人的题咏歌赋的雅兴。

文人笔下的桂林山水是文人对风光的心造与再造。至宋代,西山造像题记渐被文人题刻所替代,著名的石刻有北宋嘉祐七年(1062)李师中的《蒙亭记》以及绍圣三年(1096)黄邦彦的《重修蒙亭记》等。在叠彩山留下众多题铭的唐代文人元晦,于唐会昌二年(842)冬被贬桂州刺史。叠彩山现存最早的石刻为唐代会昌四年(844)元晦所撰写的《叠彩山记》和《四望山记》,现存造像也多为宋代造像。宋代著名的石刻有北宋绍兴五年(1135)李弥大等人题名以及绍熙五年(1194)朱晞颜的《访叠彩岩诗》等。

由上可知,唐宋以摩崖造像和题刻为中心的文化空间由佛教空间向文人空间转变,这种转捩是随着文人群体的聚集而发生的。对于桂林的山水,唐宋文人笔下多有描述。唐代莫休符的《桂林风土记》、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这类广西风土人情的著述中记载有大量有关桂林山水的佳句。南宋地理志《舆地纪胜》《方舆胜览》也收录有唐代宋之问、杜甫、韩愈、白居易、柳宗元等,宋代王安石、王安中、黄庭坚、张孝祥、范成大、陶弼等歌咏桂林山水的佳句。北宋建炎二年(1128)栖霞洞题有“桂林岩洞冠天下”句,在桂林读书岩摩崖石刻中,南宋诗人王正功的《鹿鸣宴劝驾诗》中有“桂林山水甲天下”句更是耳熟能详。文人笔下的桂林西山、伏波山、叠彩山造像与山水景色融于一体,构建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唐代莫休符的《桂林风土记》称西山“峰峦互张,云木交映,为一府胜游之所”。山水风光与寺庙、摩崖造像融于一体。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称赞隐山与西湖风光“胜赏甲于东南”。伏波山、叠彩山山水更是奇绝,与佛教文化交融于一体,更增添了山水的文化品质。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载有“伏波岩,突然而起,且千丈,下有洞,可容二十榻。穿凿通透,户牖傍出,有悬石如柱,去地一线不合,俗名马伏波试剑石。前浸江滨,波浪汹涌,日夜漱啮之”。唐代莫休符的《桂林风土记》中这样描述叠彩山越亭:“在府城北,与寿圣寺接连,有岩洞亭台,高峰耸碧,山穴透出北面,因名‘北牖洞。远眺长江,极目烟水,北人至此,多整乡思。会昌初,前使元常侍名晦,搜达金貂,翱翔翰林,扬历台省,性好岩沼,时恣盘游。建大八角亭,写其真院,砌台钓榭,石室莲枕,流杯亭、花药院,时为绝景。于时潞寇初平,四郊无垒,公私宴聚,较胜争先,美节良辰,寻芳选胜,管弦车马,阗隘路隅。”文人笔下的山水意象与寺庙、碑碣石刻相得益彰。

结语

从历史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考察桂林摩崖造像以及石刻的文化空间与文化生成,正如日本学者户崎哲彦所言:“唐代桂林,除摩崖造佛以外,尚有众多石刻、壁书,亦见证佛教在岭南之昌盛。桂林早以山水闻名,并为贬谪之地,因此形成了特殊历史文化,佛僧与文官之交流对此起到一定作用。”文章从一个宏观的文化空间探讨了桂林摩崖造像、石刻所生成的诸多因素,实际上探讨的是僧尼信众、官宦文人共同促成了桂林独特的人文景观的产生与兴盛,唯因如此,中国南方边陲城市的桂林才能孕育出其作为文化名城的诸多文化品质。

注释:

*本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桂林唐宋时期摩崖造像的艺术考古学研究》(课题编号:15BKG001)。

参考文献:

[1]严铭.桂林石刻的保存现状和保护历史[A].云冈石窟研究院.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大同:云冈石窟研究院,2005.

[2]蒋廷瑜.桂林唐代摩崖造像[J].东南文化,1992(5).

[3][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唐]元晦.叠彩山记[A].杜海军辑校.桂林石刻总集辑校[C].北京:中华书局,2013.

[5]蒋廷瑜.广西唐宋时期佛教遗迹述略[A].吴伟峰、黄启善.广西博物馆文集第5辑[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6]怀信.释怀信栖霞洞题诗[A].杜海军辑校.桂林石刻总集辑校[C].北京:中华书局,2013.

[7]户崎哲彦.唐代桂林佛教文化史初探[A].湛如.文学与宗教:孙昌武教授七十华诞纪念文集[C].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8][清]叶昌炽.语石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4.

[9]刘寿保.桂林摩崖石刻兴衰初探[A].向才德,丛少全.桂林旅游研究十年回顾[C].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10]张叔卿.流桂州[A].彭定求等.全唐詩[C].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

[11][明]张鸣凤.《桂胜·桂故》校点[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12][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校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文化空间桂林
桂林理工大学教师作品
桂林行
乐!乘动车,看桂林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民初皖籍知识分子与文化公共领域的建构
独立书店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出路
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