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背景下工科院校艺术硕士“知行研赛用”五位一体化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20-08-28 11:18沈泓
美术界 2020年8期
关键词:工科硕士艺术设计

沈泓

【摘要】本文围绕在5G时代背景下,结合信息化教育教学方式,培养高质量的工科院校的艺术硕士研究生。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紧密结合工科院校重技术的特点以及研究生培养目标、类型及培养过程构建了由“知识学习”“实践活动”“理论研究”“以赛促创”“学以致用”五个平台组成的“知行研赛用”一体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学术研究、实践活动等教学模式,突出学以致用平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达到优化工科院校艺术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目的。

【关键词】5G时代,南京邮电大学,艺术硕士培养体系,知行研赛用

随着2019年6月6日5G牌照的发放,中国加速进入“信息化时代”。5G时代的到来将对新媒体行业和文创产业带来深刻的变化,对新媒体工作者的要求更是实用性、时效性。在国家近期发展规划中,新媒体行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已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提供艺术专业人才支撑。而全国信息艺术设计从业者严重不足,对兼通艺术设计与信息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需求尤为迫切。江苏省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进程中,培养具有信息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人才也更具必要性。

南京邮电大学地处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和信息科技企业密集,与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信息产品设计等专业领域相关行业资源丰富,且具有持续长久的人才需求,为我校艺术专业硕士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一、工科院校艺术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性不突出

我国设置艺术专业硕士学位是经过充分论证的,针对的是在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高层次艺术人才缺乏的现实状况,也是对以往艺术高级人才教育模式的反思与修正,对艺术教育规律的新探索。同时,设立艺术专业硕士学位也是对艺术本身的尊重以及实现与国际学位制度接轨的要求。因此,国务院学位办将艺术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以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明确指出,艺术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创作、设计技能、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这与国际上通行的艺术硕士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艺术专业硕士的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毕业以作品展示为主而非撰写论文,也就是说在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和毕业考核中,艺术设计创作占主导,而且毕业论文的写作以对艺术创作实践的阐释为主,论文避免脱离创作;博士研究生则需要考察其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推进和贡献,两者的培养目标相异,培养方式自然应有区别。而我国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之前对艺术类研究生培养的认识较为模糊,未能充分意识到这种差异的重要性,由于教育中的惰性,并未专门针对专业实践来改革培养机制。

(二)艺术设计与信息技术脱节

大多数工科院校设置的艺术类专业与传统艺术学院或美术学院不同,多以新媒体艺术、信息可视化、数字动画为主,注重艺术设计的创新意识,而信息技术是其设计作品的主要手段。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能为艺术设计提供更广阔的思考领域。而多数工科院校艺术学院的课程设置中,信息技术类课程明显薄弱,并且与艺术设计课程相脱节,导致学生创新能力欠缺、动手能力差、研究生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

(三)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工科院校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陈旧,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基本采取“教师讲解——学生接收”的方式,这将导致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学生的思维模式都趋向于单一化。在中国5G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可以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拓展教学思路,从多元化角度完成理论——教学——实践的审美发展要求。

二、南京邮电大学艺术硕士培养理念与改革思路——“知行研赛用”五位一体

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数字内容的生产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数字媒体与创意设计行业领域,发展潜力巨大,培养具有信息科学素质的现代设计人才更具必要性。南京邮电大学艺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以行业标准为参照设置课程体系,遵循职业特点搭建教学模式,以合作教育体系实现有效的工学与艺术结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建立艺术专业硕士“知行研赛用”五位一体培养模式(图1),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并符合未来产业发展的社会需求。

(一)“知”:知識学习,优化课程体系

南京邮电大学艺术硕士培养体系将课程分为两大类:学位课、非学位课。其中学位课包括公共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英语》)、基础课(《艺术学原理》《艺术设计基础》)、专业课(《计算机辅助设计一》《信息交互设计一》《信息可视化设计》《设计创意研究与实现》《艺术设计史论》);非学位课包括必修课(《自然辩证法概述》《专业英语》《数字媒体艺术专题研究与实践》《视觉传达设计专题研究与实践》《信息产品设计专题与实践》《计算机辅助设计二》《信息交互设计二》)、选修课(《数字图像处理专题》《数字展示设计研究》《文化创意产品专题研究》)。

由此可以看出,南京邮电大学艺术硕士的课程设置做到了三点:一、应国务院学位办将艺术硕士培养目标定位在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的要求,将实践性课程放在首位,弱化了一些繁琐、不必要的理论课程;二、依托南京邮电大学信息学科优势,立足大传播、新媒体,走信息技术向传媒和艺术领域延伸交叉的发展之路;三、紧密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将一些传统课程方式转变为微课、慕课、开放课程、翻转课堂、手机课堂,如《信息交互设计二》《数字图像处理专题》《数字展示设计研究》《文化创意产品专题研究》等课程,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实现多模态教学。改变教师“讲课”“灌输”等传统教授方式,提倡启发式、引导式教学。

猜你喜欢
工科硕士艺术设计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唐维泽、段立作品
书封与现代艺术
法国优秀硕士奖学金项目:France Excellence”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