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路径研究

2020-08-28 10:37何香霓
西部论丛 2020年9期
关键词:路径研究社会工作高校

何香霓

摘 要:高校社会工作作为学校社会工作的一种,以在读大学生和社会工作教师为主体,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分析高校社会工作存在的必要性,进一步探讨开展高校社会工作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社会工作;高校;路径研究

学校社会工作是以尊重人性的平等和价值为理念,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评估学生的成长需要,并提供适切的服务,以帮助学生完成教育任务,以更好地适应现在及未来生活世界的专业助人活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科学知识和方法可以弥补现代学校“大德育”学生工作的不足。高校社会工作作为学校社会工作的一种,其不同于其他层次的学校社会工作,其对象是独特的,不管是大学生还是高校中其他的相关成员或群体,都是具有明确主体意识和个人信念的成年人或是有明确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法人。同时,目前高校的社会工作者实际是以在读大学生和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为主体的工作者,他们既是工作者,也是工作对象。

一、开展高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一)教育理念与服务理念互补。

学生工作模式是教育的视角,强调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高校社会工作是服务的视角,意义在于给予和帮助,学生不是错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障碍、挫折或困境,需要帮助解决,而帮助是需要专业的理念、知识和技巧的,在这样的服务理念下,运用专业的助人技巧为学生提供服务。

(二)任务为本与需要为本互补。

学生工作模式是以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为本,学生工作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的过程,工作者更多考虑的是上级的要求、意愿和自己的工作业绩,而不是学生的需要。高校社会工作服务是以学生的需要为本,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其服务的提供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

(三)问题取向与优势取向互补。

学生工作模式受传统“病态”模式、“问题”取向的影响,更多关注其负面信息,常常对标签化,较少关注处境不利学生的优势与资源。高校社会工作坚持优势视角,在评估学生的需要时特别关注学生,特别是所谓“问题”学生的优势、资源、潜能及努力的意愿,相信他们有改善的能力和动力,相信他们成长向上的力量。

(四)德育知识与道德实践互补。

学生工作模式以德育为核心,特别重视思想意识与道德观念的传输。高校社会工作主张道德实践,把对学生的道德培养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以弥补道德教育的不足,通过协助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反思道德行为,培养道德品质。

二、开展高校社会工作的主要路径

(一)找准社会工作与高校工作的利益契合点。

社会工作与高校工作之间存在差异,相对于高校工作而言,社会工作是一种新事物、新理念、新方法与新思路。社会工作在高校工作的土壤中落地生根,在不引起原有体制的混乱与原有人员反感的情况下,在学校原有制度内添加社会工作活动与人员,是学校社会工作发展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社会工作的实现,是需要学校社会工作者利用各种渠道,时刻保持与学校的紧密联系,主动进入学校,扎根学校,虚心向学校各类人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确保对学校状况全面、真实、准确地把握与理解。只有调研才有发言权,找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需求是什么,学校管理层的管理困境是什么,老师的担心和学生的渴望,磨合出社工与学校的共同利益,为学校社会工作的顺利推进打下良好开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工作中,社会工作相对于教学工作是附属性的,其目的是协助学校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培育学生。所以,即使在改变学校的不妥当做法时,社会工作也不应引起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混乱。

(二)找准高校社会工作服务多样的需求点。

高校社会工作在对象、目的、实务上都呈现多样化的属性。在工作对象上,设计包括学生个体、小群体、大群体、学生家庭、学校系统乃至学校周边的环境与生态在内的多个对象。工作目的是既要促使学生个体、小群体、父母发生改变,又要推进老师、教学服务人员、学校管理人员、学校政策制定者、项目评估与传播者发生改变,本质是宏观政策与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在实务抓手上,可以针对问题学生开展个案工作、心理辅导、个案管理,同时可以设置行为训练、情绪管理、冲突化解等能力辅导或课程。使学生在系统性、服务性的讲授、训练中学会并掌握解决冲突、应对危机的理念与技术,具有理性、冷静、灵活应对困境的能力,获得个人的不断成长。

(三)积极发挥第三方作用,促进家校关系。

作为第三方支持力量,运用社会工作思维,吸纳社会力量,发挥中立角色,协调处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处理家校关系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社工的岗位安排大致分为四种模式:驻校、外包、联合、协会。驻校模式是指在学校内部专门设置社会工作岗位,聘用专业社工承担并负责学校内部的社会工作事宜,社工属于学校人员。外包模式是指学校将与社会工作关系密切的事宜承包给校外专业机构,校外人员不属于学校编制。联合模式是指多所相近或相关学校联合聘用若干学校社工,帮助学校处理或化解问题,社工不属于学校编制。协会模式是指民间社会工作协会希望帮助学校推进工作,处理问题,以协会的名义组织人员,协调关系,向学校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社工不属于学校编制。四种模式共同的特点在于强调社工的独立性、中立性,既不依附学校,也不偏袒学生,而是在学校与学生之间,以“第三方角色”协调关系,权衡利益,促进沟通,化解矛盾。

把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原则、方法导入高校学生管理领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为优质细致的专业化服务,构建更加充满生机活力的学生管理模式,是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新途径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 许莉娅.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入[J].学海,2012(01):94-102.

[2] 田国秀.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变迁:美国的经验及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126-132.

[3] 王思斌.社會工作实践权的获得与发展——以地震救灾学校社会工作的展开为例[J].学海,2012(01):82-89.

猜你喜欢
路径研究社会工作高校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