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守巢人”
——记张家口市蔚县西合营镇东关完全小学教师李淑英

2020-08-29 10:30■林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淑英老师孩子

■林 萋

一场突发疫情,在2020 年改变了太多人的生活。和我省其他地方的学校一样,“在家上学”,成为蔚县西合营镇东关完全小学的孩子们近几个月的学习方式。

“在家上课,有了更多自由时间,怎样进行时间管理?”“要培养注意力。”“老师不在身边,要认真完成作业……”每天,隔着屏幕,李淑英老师和自己班上的孩子们都这样进行着学习、生活上的交流。除了上课,她还通过微信、电话沟通,和家长们一起,关注着孩子们的各方面情况。

现在,李淑英老师任教东关完小一年级(3)班、(4)班两个班的语文课,并兼任(4)班的班主任,共85 名学生。她是在带完一届毕业班后,去年刚接手这拨可爱的小孩子。虽然师生不见面,但有一条无形的线,牵着两端。身为教师,不管到了什么时候,心里面都放不下自己的学生。这,便是教师的生活常态。

而对她来说,这样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教书生涯,已有28年了。

走进大南山

“每当大山里升起第一缕曙光的时候,我就早早起床了。整个校园静得出奇,偶尔能听见几声山雀的鸣叫……这里,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而更多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孤寂。”

这里,就是28 年前李淑英最初走上工作岗位的地方——大南山。

1992 年7 月,李淑英于河北柴沟堡师范学校毕业。怀揣着对新工作的美好憧憬,她踏入工作的第一站——蔚县(原)苜蓿乡苜蓿村任教。这里离县城有100 多里地,在蔚县大南山的深山老林里,海拔两千多米,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要去目的地,沿着112 国道从苜蓿乡和草沟堡乡的交叉口下车后,还有40 余里的盘山石子路。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车,只有极少数人能拥有,大部分男老师都是骑自行车上山。对当地人来说,李淑英和另外一名中师生是这里“开天辟地正式分配来的两位女老师”,真的很稀罕。她们是雇了一辆出租三轮车到中心校报名的。第二天,李淑英被分配到中心校下属的一个村子苜蓿村,行李是用村里的一匹骡子搬运过去的。她沿着崎岖的山路步行了大约三个多小时才到了苜蓿村。一进村,街上几个热情的村民便尾随而来,他们的样子又激动又高兴,仿佛在欢迎一位天外来客。后来,村长也来了,嘘寒问暖之后,还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欢迎仪式。初来乍到,李淑英已感受到了村里人对老师的尊敬。

整个村子呈阶梯状,村里的房子是依照山的地势盖的,不成排,也不成列,高高低低,零零散散,村民们把这戏称为“楼上楼下”。全村共有三十多户人家,老老少少近百人。学校就坐落在村子的中央,校园有矮矮的围墙,院子相比之下比较平坦。一排三间石头砌的房子,西边宽敞点儿的一间是教室,摆放了十多张木头桌子,黑板是水泥的;东边一间是教师宿舍,有一张单人木床;中间一间近似多功能房子,教师办公、接待客人、做饭就餐等一系列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李淑英回忆,当时中心校李校长介绍说,她去之前村子里有一名代课女教师,后来不干了,所以安排她去任教。那时她想:既来之,则安之。整个村子可能我就是最有学问的人了,我肩负着乡亲们的希望,既然当了老师,就要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从此,她成了这所学校唯一的老师。

上班的第一年,一共有19 名学生,一年级8人,二年级7人,三年级4人,三级复式教学。作为一人一校的老师,所有的活儿她都要自己担。桌子坏了,自己修;黑板磨白了,自己刷。吃水困难,要从村子后面的泉眼挑水,这股清泉供村民吃水,供饮骡马,也供人们洗衣服。她还常常到附近的山上捡柴,用来做饭。一个月连续上24 天班,放6 天假。米面可以自己带,可是菜很少见,就是有点儿土豆。此外,夏天可以有一些野菜,冬季哪家杀了猪宰了羊,也会热情地送上一些。

山民们大都靠种几亩薄田、养几只山羊维持生活,属于自给自足的状态。他们几代人基本复制着原来的生活,很少有人重视教育。孩子们关心的也只是谁家的母羊又下了羊羔,谁家的地里收了麦子,谁挖了什么野菜。他们几乎不买衣服,大部分是用大人穿过的衣服重新缝制的。李淑英看到,山里娃是那么单纯,那么憨厚,但好像没有什么七彩的梦想。

她是山里娃的“妈妈”

最开始时,目睹着落后的教育面貌,艰苦的生活条件,李淑英真的有些灰心,可想想,她当初选择中师,不就是要扎根于小学教育,并且扎根于山区小学教育吗?现在不正是实现了当初的愿望吗?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她的心开始安顿下来。

晨曦初露,她就起来了,接着是做饭、打扫教室、院子……等忙活完了,孩子们也陆陆续续来上学了。孩子们基础差,每个上午至少上一节语文,一节数学,再加一节副科。课堂上,适当调节三级复式教学的时间,争取让不同年级的孩子时时有事干。中午孩子们回家。下午除了上课,多半时间是辅导零基础的孩子。夕阳西下,孩子们放学走了,校园再次恢复了寂静。夜幕降临了,一个人,守着空落落的校园,判作业、备课、做教具,宁静的夜,静悄悄,静悄悄……日复一日,就在这样的忙忙碌碌中,她爱上了这些和她朝夕相处的娃,变成了这群娃的“妈妈”。

山里娃的“妈妈”,首先得扎扎实实教山里娃书本知识,这得从学普通话讲起,所以孩子们除了学习相应年级的知识之外,还常常一起学习汉语拼音,一起学习英语单词。汉语拼音从单韵母ɑoe 开始,英语从单词学起,如:苹果苹果ap⁃ple,小狗小狗dog……为了便于孩子们记忆,她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制作拼音卡片、单词卡片,还画了许多图画,有四季美景图,有小白兔采蘑菇图等。孩子们每天读拼音,读单词,渐渐会看图说话,讲故事,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天长日久,他们的普通话讲得流利了,课上应用自如,课下小伙伴经常用普通话交流。她还要求孩子们把学到的英语单词、有趣的故事读给爸爸妈妈听,这样更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除了教孩子们课本的知识,李淑英还经常组织孩子们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明媚的春天,和孩子们一道去山坡上采野花,红艳艳的山丹丹花,黄澄澄的蒲公英花,还有大山里特有的山茶花,姹紫嫣红,漂亮极了!烂漫的夏季,和孩子们采山果,有酸酸甜甜的酸枣子,晶莹剔透的山葡萄,还有让人垂涎欲滴的黑树莓。金秋时节,他们又一起刨山药,割莜麦,享受着大山里独有的生活。大雪纷飞的日子,他们还会在校园里堆雪人,打雪仗。雪天路滑,距离学校较远的孩子会留下来和老师一同吃饭……日子虽然艰辛,但其乐无穷。

为了丰富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李淑英组建了12 人的电子琴小乐队。每周三下午活动课时间,孩子们便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一个个音符从指间流过,一首首歌曲荡漾在大山的深处,小乐队一天天成长起来。当时的县教育局吕局长称这支小乐队为“深山里开放的一朵奇葩”。结合孩子们的爱好,李淑英还成立了美术小组、手工小组等各种兴趣班,在兴趣班里,孩子们学会了折叠小星星、千纸鹤、花篮等手工艺……校园为孩子们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实践平台。

为了让孩子们多了解外面的世界,李淑英又把目光投向了山外。后来,她和《中国少年报》编辑部“知心姐姐”卢勤取得了联系。1994 年春季,在卢勤的帮助下,他们和北京海淀区太平路小学开展了“手拉手”联谊活动。两校孩子互相写信,互相赠送礼物。榛子、木耳、蘑菇等山珍走出大山,一批批文具、书包,一件件衣服走进大山,文具盒里,夹着热情洋溢的来信;山珍品里,藏着激情澎湃的回书。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1995 年初夏,在县教育局的组织下,李淑英带领一部分学生走出大山,来到了海淀区太平路小学,见到了那里的老师和同学。第二天,他们还见到了“知心姐姐”,并接受了中国教育报刊社记者的采访。此行,孩子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大约一个月之后,他们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看到了专题片《进京的山里娃》。可惜,那时电视还没普及,李淑英带领孩子们跑到十里外的乡政府所在地看到了这档节目。看到电视上的自己,看到“他们这些真实的山里娃”,师生兴奋极了!消息传回村里,整个村子沸腾了……

李淑英说,几年的山区教学生涯磨炼了我,为我筑就了人生的第一个舞台。

穿过生活的磨难,此心依然

由于规模办学,1998 年8 月,李淑英调入西合营镇东关完全小学。她回来的第二年,原学校就撤销了。后来,那个地方的村民都迁移下来了,村子也没了。

东关完小是蔚县西合营镇最大的一所完小,当时有51 名教师,近1400 名学生。环境变了,而她忙碌依然。她接任了五年级的语文教学。随之,结婚成家,生子。每天,她努力地工作着,日子平淡而快乐。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就在2005 年国庆小长假期间,李淑英的丈夫出了车祸,经历了住院、手术等一系列抢救措施,两个月后,丈夫从医院回到了家里,成了一声不响的卧床病人。期间,她哭过,痛过,但是人生之路还得继续。

由公公婆婆照顾丈夫,年幼的儿子雇人照看,丈夫出车祸三天后,她安排好家里回到了工作岗位。校长关切地说:“目前先担任一些轻松点儿的课吧!”她说:“没事,校长,磨难摧不毁我,我不会把痛苦带进课堂。”于是,她继续担任新一年级语文课的教学,并兼任班主任。一头工作,一头家庭,没有孰重孰轻,要强的她一步步挺了过来。

两年之后,丈夫还是离开了。孩子由婆婆照管,她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擦干眼泪,走上讲台。那段时间,她一如既往地备课,批作业,辅导学生。课堂上,懂事的孩子们坐得那么端正,听得那么认真,写得那么工整。从孩子们乖巧的小脸上,她明白孩子们是在安慰她。课间,一个小女孩悄悄送给她一幅画,画上画了一束美丽的鲜花,旁边画了一位女老师,下边用彩笔写着:老师,我们爱你。另一个小男孩在作业本里夹了一张小纸条,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老师,您要坚强,我们是您的后盾……李淑英真切地说:“是孩子们这些感人的话语,激励着我唯有坚强。我努力忘却所有的悲痛,每天努力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心灵的空白由此得到了弥补。”她说,不管生活怎么样,都打不垮我,摧不毁我。

生活在继续,李淑英耕耘的路也在继续。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她不断地学习,积极参加市、县教育局组织的进修学习培训和各种教学观摩课,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对工作力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她对自己的要求是——“教学路上一个学生也不放弃”。

说起李淑英老师,东关完小政教处主任康满介绍:李老师教学方面特别认真,是学校语文教学骨干。多年来她对工作都是兢兢业业,而且学校安排什么就干什么,比如有特殊情况,难管的班,安排不上老师,李老师就去。她和孩子们特别能处到一块儿,是孩子们喜欢的老师。

说起来,老师的日常工作是琐碎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少个不眠之夜,她的床边堆的是课本,堆的是需要修改的作文,堆的是教育类书籍。她熟悉自己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孩子们点点滴滴的进步后面,有她多年如一日勤勉付出的身影。她的教育理念是,作为教师,教孩子不只是传授知识,要教能力,教做人比成绩重要,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多少年来,她的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赢得了学校领导、同事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每一天,走在校园里,看着孩子们蹦蹦跳跳亲昵地围在自己身边,她心里就充满了愉悦。她说,28 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明白了,教育的快乐在每天接触的细节中。看着孩子们清澈的眼睛,心是安静的。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享受美好的时光。做老师最大的奖赏,就是当毕业班的孩子们来看望你的那一刻。

风雨也好,坎坷也好,一路走到今天,李淑英老师教过的学生中有太多人早已告别校园,走向了更开阔的外面的世界。作为孩子们的小学老师,李淑英的相册里还珍藏着好些自己学生小时候的样子。她觉得,守着学校,就像守着一个不变的家,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离巢而去,而不管他们走得多远,“守巢人”会一直守在那里,守着和孩子们之间珍贵的记忆……

猜你喜欢
淑英老师孩子
蔚淑英作品
兵王要飞(连载)
兵王要飞 (连载)
兵王要飞(连载)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