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药剂对白芨锈病的防治效果

2020-08-31 10:15熊鹏飞张家春
现代园艺 2020年17期
关键词:白芨吡唑整片

杨 帆,熊鹏飞,王 永,郑 听,张家春

(贵州省植物园,贵州贵阳 550000)

白芨(Bletilla striata),为兰科植物白芨属,是3~4年生的草本植物,幼苗株高5~13cm,成苗株高18~50cm,现多分布于贵州、广西、四川、云南等地[1]。白芨作为中草药,其块茎可以入药,临床医学上具有止血清瘀、消肿止痛的功效,多用于外部擦伤、皮肤出血、吐血、皮肤皲裂等症状[2]。白芨锈病病原体是真菌微生物,具有传播性强、不易防治等特点。每年4~7 月是白芨锈病的高发时期,因为白芨锈病直接为害白芨种苗的叶片,使白芨叶片丧失光合作用能力,造成白芨减产甚至种苗死亡。所以每年对于白芨锈病还是多以保护为主。

近些年来白芨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白芨价格迅速上涨,加之国家政府近些年来大力扶持农村产业,目前国内人工种植白芨的积极性前所未有的高[3]。但是规模化种植往往因为对病害防治不到位,使得白芨锈病在短时间内大量暴发,等到冬天的时候病原菌随着腐叶落入土壤过冬,翌年外部条件合适的时候再次暴发进行循环侵染。选择防治效果好的药剂进行前期防护,可大大降低循环侵染概率。因此,研究了白芨锈病的发生特点及药剂防治方法,旨在为规模化生产白芨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和生产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四川润尔科技有限公司,农药登记证号:PD20040283);29%石硫合剂水剂(天津市华宇农药有限公司,农药登记证号:PD20080845);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山东康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农药登记证号:LS20150271)。

1.2 试验地概况

本试验用地选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董地街道董地村(北纬:26°37′54″;东经105°3′48″)。

1.3 试验方法

试验设置4 个处理: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80g.a.i/hm2;②29%石硫合剂水剂177g.a.i/hm2;③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61g.a.i/hm2;④清水对照组(CK)。每个处理分别统计3 次小区数据取平均值,小区面积120m2。

1.4 调查统计方法

试验总共统计3 次发病情况,分别为喷药前(4 月18 日)、第2 次喷药前(5 月3 日)、第2 次喷药后14 天(5 月17 日)。每个小区统计采取5 点式取样调查,每点调查白芨12 株,每株调查从上到下第2、3、4 片叶共3 片,记录病叶发病面积并分级,分级的标准按照病情指数分级标准:0 级:无病;1 级:发病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 级:发病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25%;5 级:发病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7 级:发病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75%;9 级:发病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76%以上。

病情指数计算公式为:病情指数(DI)=Σ(病级数值×该病级株数)/(病级最高值×调查株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论

3 种药剂对白芨锈病防治效果见表1,结果显示,3种药剂均对白芨锈病有防治效果,且均在83%以上,根据IBM SPSS 20.0 分析软件通过邓肯方差分析方法得出,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效果最好,达到了91.23%,与其余2 种供试药剂显著性差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和29%石硫合剂水剂分别为84.12%与83.46%,两者间差异不明显。

2.2 分析

根据田间试验得出结论,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白芨锈病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和29%石硫合剂水剂,在4 月份用药可有效防治白芨锈病。建议在生产防治中推广使用,但需要注意合理轮换药剂,避免产生抗药性。

表1 几种药剂对白芨锈病的防治效果

3 讨论

近年来,白芨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更多的人投入到白芨的人工繁育研究中,带动了白芨产业的发展,也保护了野生白芨种质资源的可持续性。如何低成本且高效地进行白芨病虫害防治,是提高白芨产量的关键因素,笔者将继续防治药剂的复配试验,希望能够在药剂复配中筛选出最佳的复配比例,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白芨吡唑整片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眼眸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白芨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研究
添加不同浓度萘乙酸(NAA)对白芨种子成苗的影响
白芨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于白芨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纠缠
怪脾气的云娃娃
吡唑类农药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