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共生”,化蛹为蝶的教育力量

2020-08-31 01:56常启武王秀霞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港区共生课题

常启武 王秀霞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近年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郑州航空港区”)以“上善共生”为区域德育理念,将党和国家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落细落小落实,积极探索出“1146”德育工作模式,构建了方向正确、内容完善、载体丰富、常态开展、评价多元的德育体系,充分体现了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初步打造出了区域德育新品牌。

2013年3月,郑州航空港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使之成为我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航空经济实验区。7年多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港区建设日新月异,原来的村庄田园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城市街区代替,原来的农村学校也随之脱胎换骨,变身为城市学校。

随着新型社区不断建成,由农村学校重组而成的新学校在师资条件、办学理念上都相对落后。同时,获得拆迁补偿后的“小富即安”心态,也让一部分村民降低了对子女的教育要求,更多的是随性而为。港区要发展,教育须先行!“新楼住舊人”的模式只会拖发展的后腿。怎么办?面对教育观念的滞后,传统经济模式造成的文化素质的短板,港区教育人审时度势,决定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德育入手,推动港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寻“善”,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引擎”一词对于航空港人来说并不陌生,每天一架架飞机轰鸣着腾空而起,飞向四面八方,依靠的就是强大的引擎动力。用好立德树人的“引擎”,就能顺利带动港区教育发展,提升育人水平和质量。

2018年年初,港区文教卫体局提出,要认真回顾总结全区德育工作,结合实际提炼出符合港区实际及地域特色的德育理念,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德育工作新模式。他们邀请重庆天正教育监测评估咨询公司的专家们,一起到中小学、幼儿园进行调研。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探讨,他们发现,“善”字出现的频率最高。随后,港区教研室向全区教师发起关于“善”的大讨论,历时近一年的时间,最后提炼出了“上善共生”的区域德育理念。

在不断的思考碰撞中,大家一致认为,“善”就是决定学生价值取向的“第一粒扣子”。理念确定后,港区文教卫体局组织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参与,通过背景解读、理念学习、德育方法专题辅导等系列讲座,用理论武装头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成长。

何为“上善共生”?

“上”,有向上、前进、超越,乃至创新、创造之意;“善”,有向善、善良、美好,甚而至善、至境之意;“共”是途径,在人与人、人与事物、人与环境的共同作用中产生道德认知和道德体验;“生”是目的,在“上”“善”的碰撞与融合中生发出人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有了理念引领,如何实施是关键。港区教研室经过酝酿讨论,最终构建了“一个理念、一个目标、四个维度、六大途径”的“1146”德育工作模式。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各校特色的德育成果。2019年5月,为深入探讨新时期学校的德育育人体系,总结德育成果,郑州航空港区举办了首届“上善共生”区域德育品牌建设论坛暨德育成果发布会,经与会专家合议研判,一致认为,区域德育品牌建设坚定了港区德育工作的文化自信,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域德育品牌建设探索路径植根港区教育实际,效果初步显现;区域德育实践路径探索对其他区域具有示范意义。“上善共生”生发出了更深层次的“化蛹为蝶”的教育力量。

育“善”,让理念落地生根

为了让“上善共生”的德育理念落地生根,真正走进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区文教卫体局以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抓手,出台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小学(幼儿园)德育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各中心校(幼儿园)都要完成“九个一”德育工程,即一把手(校长)谈德育、一专项课题立项、一特色或亮点学校、一师选拔、一生评比、一剧展示、一课比赛、一个案例征集、一文评选九项德育专项工作。

在课程育人上,区文教卫体局实行“三课”并举,建设德育理念教育课程。一是开发直接的德育校本课程。二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充分落实学科道德教育功能。三是挖掘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隐性价值教育课程。在区教研室的指导下,港区各学校结合发展实际,充分挖掘各类资源,构建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比如,航南幼儿园的“三情”德育课程、实验小学“润心”系列课程、遵大路小学“遇见正德好少年”德育课程、铁李小学“水韵教育”课程、领航学校“和·悦伴我成长”课程、郑州一中国际航空港实验学校“爱的文化和善的教育”、郑州市第一二一中学的“合·美教育”课程、郑州市第一二二中学的“梦”系列课程、高陈小学“三美”教育课程、君赵小学“荷美”课程、吕槐小学的“善美撷华”课程等,都发挥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中,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在活动育人上,各校围绕育人目标,开展了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太湖路小学以“善待自然”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教育;外国语小学的自主教育,带着希望出发,其开展的“责任传承仪式”和“心愿教育”活动做出了特色。除了校内组织开展的常规活动,港区文教卫体局充分利用当地文化场馆多、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等优势,将德育资源串联起来,作为学生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场所。2019年10月,港区组织的“礼赞航空港——做新时代好少年”研学活动,内容包括“城市规划科普课程”“传统书画艺术馆参观”“研学征文大赛”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让学生得以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

在协同育人方面,港区文教卫体局重点推进“新文明家风培养,新文明家庭评选”系列活动。该项评比活动与社会上此前的“文明家庭”评比不同,着重突出了“家风家训、家庭会议、家务劳动新风尚”三个要素上的“新”。在评选中,学生既是新文明家庭评选的积极参与者、观察员,又是打分的评委,保证了评比结果的真实有效。

今年6月,结合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系列活动,港区“新文明家庭”案例评选结果揭晓,共收到了168份家庭教育案例。经过港区文教卫体局的认真评选,有90余份优秀案例受到表彰。这项评选活动不仅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还让他们明确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成为立德树人的内生力量。

推“善”,三级组织+课题研究全面跟进

为将“上善共生”德育理念引向深入,港区文教卫体局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三级德育研究组织。在区级层面成立德育研究中心,从整体规划出发,谋划德育发展的方向,由区教研室负责管理;在中心校、局直学校成立德育教研中心组,由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任组长,并组建2~4人的德育教研团队,一手抓理念,一手抓实践,开展德育教研工作;在其他学校由党、政、团、队、班主任共同组建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研究管理机制。三级德育研究组织,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改变了以前学校德育的务虚做法。

在成立德育研究机构的同时,港区教研室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深化德育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为突破口,实施了德育专项课题推进计划,将德育向学科教学延伸。2019年,由港区文教卫体局教育处张秀芬处长主持、教研室成员参与申报的课题“新时代区域德育一体化工作体系构建研究”通过了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基础教育重点专项课题立项,全面带动港区德育研究深入开展。

为实现课题研究的分层推进,港区教研室还组织了区级德育专项课题与之对接,经过各校教师申报、专家评审后,有51项课题通过区级立项,近500名骨干教师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德育课题研究中。在这些课题中,六大育人途径成了研究的主要内容,管理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占有很大比重。其中,航南中心校、冯堂中心校由德育专干主持的“‘上善共生理念下小学中年级班级管理的实践与探索”“关于利用社区资源推动学习型家庭建设的研究”“‘上善共生理念下小学生独立自主习惯养成的研究”等课题,立足中心校层面,整合下辖学校优势力量,从区域理念研究出发,结合了学校实际。区实验小学、慈航路小学、铁李小学、郑州市第一二一中学、郑州市第一二四中学、郑州市第一二五中学在校长带领下,申报的课题紧扣港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突出时代性和时效性,有效落实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时代要求,努力促进智育与德育深度融合。

随着港区德育课题实验的逐步深入,一支科研型的德育队伍成长起来。教师的眼界开阔了,德育工作思路不断拓展,工作方法也不断创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师生精神面貌都随着德育科研水平的提高而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动力、保障和导向作用日益凸显。

人人皆育人之人,處处皆育人之地。几年来,在“上善共生”理念的影响下,郑州航空港区逐步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小学德育体系,无论是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还是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都具有了港区特色,德育成果对港区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为进一步挖掘港区“上善共生”德育内生资源,构建丰富、常态的德育工作体系,今年11月,港区将举办第二届区域德育品牌建设高峰论坛,论证并发布区域德育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推进港区教育改革城乡一体化教育向纵深发展,让港区德育之花灿烂绽放。

猜你喜欢
港区共生课题
人大常委会审议“港区国安法”草案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关于建立港口危险品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探索
广州港集装箱码头运输格局研究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湖北省水运口岸即将新增5个对外开放点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