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校政企”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2020-08-31 01:32袁德栋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协同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校政企”培养模式构建有助于促进多方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保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时空连贯性,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能的最大化,提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校政企”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拓展师资来源,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丰富课程资源,搭建立体化课程体系;创新协同方式,搭建高效化育人平台。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人才  “校政企”协同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C-0133-03

“校政企”协同培养模式是在学校、企业、政府高度合作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在利益共赢目标的引导下,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共同发挥创新创业精神等层面的育人作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校政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内涵就是将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从校内延伸至校外,从学校学习延伸至企业实习,更全面、多方位地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自主创新能力,三方共同发挥作用提升人才培育质量。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校政企”培养模式构建的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多方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校政企”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实训基地、科研中心,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在“校政企”协同培养模式下,当地政府可以发挥政策、财税资源优势;企业可以发挥资源优势,同时其也掌握着大量的市场信息;高职院校拥有大量优秀的、亟待培养的人才,三方合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积极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可以缩短人才培养时间,产生一流创新成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二)有助于保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时空连贯性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职教育已经不再是过去的“精英教育”,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用人单位的新要求。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参与到产业转型升级中,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旺盛。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封闭在校园内,还要走向社会;不能局限于学业生涯中,还要贯穿于职业生涯中。在“校政企”协同培养模式下,各方能够高度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确保人才培养上的交互性与流畅性,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有助于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能的最大化

在“校企政”协同育人机制中,参与方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合作企业、政府部门各展所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其效果在相互作用中放大,形成人才培养合力,达到一般育人模式难以达到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以企业的用人标准为依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邀请合作企业参与到专业建设与学科课程优化过程中;政府部门为了进一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颁布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针,提供政策支持;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结构以及人才培养层次提出自己的意见,以选留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才,可以降低引进人才的成本。整体看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校政企”协同培养模式有助于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能的最大化。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校政企”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外部引进+内部培养:拓展师资来源,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1.招聘专职教师。许多发达国家都与企业合作,引进人才,建设专业实践教师团队。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科发展的目标引进师资,将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人才的重点,招聘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企业人才,为解决教师短缺问题开拓途径。

2.引进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引进应该作为高职院校的长期策略。在工作中,应该采取与本校教师无差异的薪酬,重视兼职教师的薪资福利等,为兼职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3.加强在职教师教学理论学习。高职院校可以每学期选派专业教师前往国内优秀高职院校交流、学习,积极与学校人员讨论教学方法,认真总结他人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鼓励专业学科带头人前往国外进修,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专业教学。

4.鼓励教师前往企业挂职鍛炼。由政府牵头,联系企业,实行和政府公务人员挂职锻炼类似的机制。高职院校可以鼓励教师下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到企业生产过程中。教师的挂职锻炼要有计划、定期的方式实施,如让教师寒暑假前往企业挂职锻炼。在教师挂职锻炼期间,学校要积极与企业沟通,加强对挂职教师的管理与评价,对于全天实习的教师按照平均学时核算,其他形式则根据具体情况折合天数计算。

5.实行企业导师制。高职院校应与企业积极协商,在专业教师前往企业学习时期,企业应该安排工作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的员工担任导师。在工作中,企业导师可以指导专业教师的岗位工作,更好地帮助教师了解实际情况,也可以发挥监督作用,确保教师能够认真地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导师还可以通过“校政企”协同培养平台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学校,使学校能够及时了解教师的工作情况,确保教师培养质量。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安排教师与企业员工一同参与技术比赛,以赛代练,在比赛过程中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实操能力。

6.重视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高职院校应该让专业带头人参与培训,要求专业带头人必须了解当地龙头产业,熟悉地方市场情况,参考相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要求专业带头人每年必须下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行业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校政企”协同培养平台统筹资源,建立人才培养资源库,教师可以登录资源库查看教学录像、企业案例等,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二)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丰富课程资源,搭建立体化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统筹课程资源,搭建立体化课程体系。同时,政府及合作企业也可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协助学校建设立体化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每个学年开设相关课程,确保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1.显性课程开发。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内外活动。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显性课程的开发。(1)开设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课程。高职院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开设阶梯式课程,使学生能够更了解创新创业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对于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的学生,可以通过成功案例分享经验。(2)开设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课程。在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模拟情境教学,将课程内容与企业经营活动、社团活动相结合,以学生市场分析、实地调研等形式开展,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3)开设创业经营课程。在上述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开设创业经营课程,鼓励高年级、具备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合理选取项目。在高职院校产业园报批学校、政府部门允许后成立合法的组织机构,进行实体创业,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大军中。

2.隐性课程开发。隐性课程亦被称为潜在课程,主要指未在学校教学计划中明确的课程或经验。高职院校应该关注隐性课程的开发。(1)积极构建校园创新创业文化体系。校风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优良的校风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高职院校应该努力营造敢于怀疑、敢于开拓、敢于创新的校风,鼓励学生在创新开拓中进步。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创新创业基地、创业园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创新创业精神;引导学生与创业团队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身边的创业典型案例,更好地塑造价值观念、磨炼意志品质,培养创新创业人格。(2)丰富创新创业活动形式与载体。一是在校内开展对抗性的创新创业比赛,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学生以团体形式报名参与,竞赛内容不局限于本专业。二是学校联合企业与政府,以企业项目为依托开展研究型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计划,近距离体验工作,拓宽学生的视野。三是利用大学生科技发明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激励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四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型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五是组织一系列志愿服务,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生活,强化学生独立自主意识。活動形式以社区服务、帮扶活动为主。(3)利用校友资源。举办创新创业校友会,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前来分享经验,也可以邀请其担任指导教师,与在校学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同时,也可以普及创新创业知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

(三)协同平台+保障机制:创新协同方式,搭建高效化育人平台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校政企”协同培养的基础是协同平台的建立,为了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必须重视创新创业保障机制建设。在搭建创新创业人才“校政企”协同培养平台时,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高职院校、参与企业、政府部门的职责,积极协调各方。在建设协同育人平台过程中,由当地政府牵头,政府提供资金、政策支持;企业以及行业组织将大量的技术标准、用人信息等发布在协同育人平台上,并利用平台与学校积极沟通,帮助学校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等。

1.完善创业机制。应完善大学生创业鼓励机制,从政策上鼓励大学生创业。例如,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韩国政府提供与商业企业同样的金融和政策支持,在贷款方面要比商业企业还要优惠,同时个人对创新项目进行投资时可以获得三成的资金返还。借鉴韩国的这一做法,我国政府部门可以给创业的大学生提供租金很低甚至免费的办公室,或者提供免费的办公用具,降低大学生创业压力,同时对于3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可以出台免息的优惠贷款政策。

2.加强教育保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建立教育信息反馈机制。政府、企业、高职院校要及时交流与创新创业有关的信息。要在合同中明确各方职责,参考各方参与度划分职责,切实保障教师、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权益。

3.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校企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部分技术成果容易引发知识产权纠纷。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建立建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保护知识产权。同时,政府还可以引入公平、公正的技术评估组织,客观评估大学生技术成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保障。

4.设立专项学生创业基金。政府应设立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差异化的补贴形式,如大学生创业培训补贴、大学生自主创业补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补贴等,鼓励与支持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在知识型社会中,高素质人才是国家之间、行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而创新则是人才竞争中的关键要素。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仅仅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魏格坤.校政企多向嵌入合作应用型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以梧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政企协同育人为例[J].科教导刊,2016(26).

[2]蔡建邦,王新辉.航海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实践研究——以广州航海学院航海类人才协同育人平台为例[J].广州航海学院学报,2017(1).

[3]唐晓明.政校企多主体合作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

[4]许玲,李旭旦,向凯,等.“校政企校”协同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2).

[5]罗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活动实践探索——以工业机器人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22).

[6]贺桂和,朱强,王志和.“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7(1).

[7]倪桓,张杰.校政企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与机制研究——以金融学科为例[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4).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A类项目“高校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研究”(2019GJA4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袁德栋(1981— ),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研究生学历,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和课程思政。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