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音乐风格形成与其地理关系

2020-08-31 14:54苏雪莹
牡丹 2020年14期
关键词:音乐风格陕北民歌

陕北音乐是中国西北音乐的典型代表,而黄土高原又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典型地貌之一。陜北音乐充满空旷高远而又哀伤凄凉的旋律,蕴含了压抑与豪放间的矛盾、隐晦与大胆间的背谬、苦难与幸福间的纠缠、命运与抗争间的两难。正是因为这种矛盾,陕北音乐独具特色。

陕北音乐依附于陕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陕北独特的地理人文对陕北民歌有着重要的作用。陕北人民的特殊生活方式使陕北民歌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不同地区的人会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会有不同的情感基调,最终孕育不同风格的音乐,例如,陕西信天游、内蒙古二人台、东北二人转、广西山歌等都是因为地理差异而应运而生的。

从总体上看,陕北音乐风格复杂多样,从剧种到唱腔再到体裁形式,更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这与其特殊的地理因素是分不开的,陕北位于中国黄土高原中部,高原上分布着一些丘陵,中间还有注入黄河和渭河的河流。延安以北主要是山地、丘陵地区,西部为较大河流的分水岭,中部夏季则水草茂盛,重点发展农牧业。其都在黄土高原上,统称陕北地区,但地形地貌的多样性也就造就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陕北音乐是从民歌开始的,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陕北地形以高原、丘陵为主,在交通和通信没有这么便利的过去,两个村庄里面的人见面要走上好几天的山路,人们发现站在较高的山上喊话更方便,省时又省力,但由于距离较远,人们必须用最大的喊声才能让山那边的人听到,所以,秦腔又叫作“吼秦腔”。其实,人们对陕北音乐风格并不陌生,随随便便就可以列举一二,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兰花花》《三十里铺》等。后期衍生出许多器乐作品,如竹笛独奏曲《秦川情》和《秦川抒怀》等,二胡作品《秦风》《秦腔主题随想曲》等,古筝协奏曲《云裳诉》《望秦川》等。

在一片苍茫的黄土高原上,贫乏的自然条件和动荡时期局促不安的社会背景,共同孕育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陕北音乐。陕北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陕北音乐形成了节奏明快、旋律清晰婉转、纯朴的风格,高音高耸入云,气势磅礴,高亢嘹亮。这种音乐风格与众不同,其承载了历史上的种种苦难,汇聚了现实生活中的百味人生,彰显了陕北民歌独具魅力的艺术性。陕北音乐风格让人一听,仿佛置身于一片苍茫的黄土之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

自古以来,音乐都是人类情感的真切表达,也是世间万物不可或缺的情感倾诉,而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民歌更是当地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陕北音乐是众多色彩鲜艳的地方音乐中的一朵锦绣繁花,更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它具有嘹亮而饱含激情的旋律和多样的演唱风格,虽然起源于口头创作,但是极具感染力,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由于陕北地区深居内陆,过去信息技术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人口流动缓慢,接收的信息较少,当地很多音乐创作人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有的甚至不会记谱,就是这样经过一代一代的口传心授,其才得以流传至今。当前,陕北音乐可以实现正规记谱,供后人学习和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演唱陕北民歌,演奏陕北音乐。受地理环境和特色人文精神的影响,陕北音乐音域跨度较大,声音粗犷嘹亮。笔者在西北地区生活过一段时间,对陕北地理环境有一定了解,陕北音乐音域跨度大,这与当地的气候有一定联系,我国西北部地区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新疆民间有一句俗语,叫“早穿皮袄午穿纱”,用来形容甘肃、陕西等地方的气候也比较合适,虽然当地温差没有新疆的早晚温差那么大,但是也比南方地区早晚温差大很多了,所以陕北音乐风格与南方音乐的差异比较明显。南方(尤其是江浙地区)流行江南丝竹、苏州评弹等传统音乐,整体风格较为柔和,戏曲也以越剧为主,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其内容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极具江南灵秀之气。但是,陕北早年没有即时通信工具,小山坡之间都靠“吼”,经过一系列的发展与演变,地方音乐的特色就应运而生。

除了秦腔外,陕北道情戏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陕北戏曲剧种,它是以道教诵经音乐曲牌为唱腔基调,吸收秦腔及陕北民间小调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剧种。陕北戏曲主要题材多为生活趣事,与生活息息相关,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基本上每个当地人都会唱几句。陕北音乐风格粗犷豪放,音域跨度大,感染力很强,这与陕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地理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地域因素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巨大作用,是音乐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地理环境对传统音乐的生成、音乐题材的选择以及音乐风格的形成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陕北音乐的审美风格大体分为两种,即富有色彩感的描绘和真挚的爱恨情感。在陕北民歌中,演唱的歌词多为当地的一些方言,这种质朴的语言加上豪迈激昂的旋律,使聆听者有一种质朴的享受。人们通常对颜色比较敏感,相应的音乐与色彩的融合同样引人入胜,自由的信天游一响起,听者就仿佛立刻身处于宽广的黄土高原上,远处的驼队慢慢消失在视野中。陕北的小调以及地方戏更不缺少的就是情感的表达,爱恨情仇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音乐也是最能抒发情感的载体,许多地方小品都是婆媳二人在家吵架,都是吵着吵着唱出来的,其特点曲调简单,内容真实地反映了矛盾,感情淳朴自然,也就逐渐流传下来。

调查表明,陕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形成与发展不仅与地形地貌相关,还与一些植被覆盖率和河网分布息息相关。陕北音乐主要分为山歌、小调和号子三大类。在草木比较茂盛的地方,人们就经常创作出旋律优美的小调,赞扬祖国大好河山;而在一些气候比较恶劣、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人们创作的音乐大多以悲伤的、哭天抢地的怒吼为题材。由此可见,植被覆盖往往成为人们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而河网分布也同样影响当地音乐风格的形成,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万物之本,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就有人类聚集,那就必定会有文化、有音乐。所以,河流的分布也是音乐创作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河流旁边,人们早期从事集体劳动时靠领头工人喊口号,慢慢地,人们发现大声喊口号有助于齐心协力,提高了体工作效率,使整个团队更加团结,鼓舞士气。经过传承与发展,其逐渐转变成人们现在熟知的“劳动号子”。“同舟嘛共济海让路,号子嘛一喊浪靠边”,这应该是70、80、90后都听过的一首著名的劳动号子,其能流传至今,说明号子音乐确实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河网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陕北地区的音乐发展,黄河流域附近的民间音乐相对比较繁荣。

陕北音乐能够流传至今,就说明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它反映了一个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历史矛盾以及风土人情。当代人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继承者,应当把这种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维护我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同时,国家要加大传统文化保护力度,给予陕北民歌更多的政策支持。社会文艺团体要懂得把历史与现代相结合,在继承中发展,创新演奏形式,丰富音乐内容,让陕北音乐不仅仅局限于西北地区,更要让全国乃至全世界听到陕北人的声音。

(四川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苏雪莹(1996-),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研究方向:竹笛演奏。

猜你喜欢
音乐风格陕北民歌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无与伦比的月光之美——两首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