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女子群舞《中国妈妈》中舞蹈与音乐的联系

2020-08-31 14:54曹译心
牡丹 2020年14期
关键词:遗孤旋律妇女

舞蹈离不开音乐,它总是在音乐伴奏下展示出来,而音乐具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它可以强化舞蹈,加强舞蹈的感染性。本文将通过分析女子群舞《中国妈妈》的舞蹈及音乐结构,探索舞蹈与音乐的联系。

一、《中国妈妈》简介

《中国妈妈》是由王舸、韩真编导,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学生表演的女子群舞。该舞蹈以抗日战争为选材背景,以一位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为题材,整个舞蹈围绕“母爱”这一主题,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母亲在每一个阶段的复杂情感变化。剧目中展现的憎恨、接纳、养育到送行的过程,体现出中国母亲伟大的精神和无私的爱,成功刻画“中国妈妈”这一形象,使其深入人心。

二、《中国妈妈》结构分析

《中国妈妈》可分为起、承、转、合四个结构,结合剧目归纳为憎恨、接纳、养育和送行。

舞蹈开头,妈妈们愤力举起手指向远方,表达对日本人的憎恨、对日本罪行的指控,从出场的激昂音乐和妈妈们坚定有力的步伐和肢体动作,观者可以感受得到愤怒直击人心。舞蹈的第二部分,当日本女孩抱头出现时,妈妈们开始了内心的挣扎,面对国家仇恨和对人性的考验,最终母爱的无私让妈妈们接受了这个日本遗孤。第三部分,日本女孩褪去身上的和服,瞬间变成了中国女孩的模样。女孩和妈妈们一起温馨地生活,也为劳作的妈妈暖手并代替妈妈劳作,这体现了女孩对中国妈妈的感激之情。最后到舞蹈的尾声,中国妈妈为得知身世的日本女孩送行。

整个舞蹈的结构清晰明了,不同阶段也由不同的氛围烘托,这不仅从故事情节的表演和演员的舞蹈语汇感受到,也从每个阶段不同的音乐感受到。接下来,本文依次分析各个结构中舞蹈与音乐的联系。

三、《中国妈妈》中舞蹈与音乐之间的联系

(一)起——憎恨

伴着“啊”的合唱声起,一群衣着简陋的妇女佝偻着腰,其中一人手直指前方,从人群后缓缓走出,如图1所示。此时,合唱旋律的音符呈来回波动的势态,并逐渐级进上行,音程从最开始的小二度到大二度,再到小三度,最后到纯四度,到达合唱旋律的最高点,由此也带出妇女们一声尖锐的呐喊,将情绪烘托到极致。随即,旋律变得急促,妇女们步伐一致向前行进,音乐越来越激荡,妇女们的动作节奏也变得更快,动作幅度变得更大。此时,2/4拍的节奏虽快但稳,更表现出妇女们内心的坚定和沉着,音乐、舞蹈再加上灯光,整体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氛围,迅速将观众带入憎恨的情感。

在这个结构中,舞蹈动作以大幅度和快节奏为主,如踢腿、下腰、突然下地以及反复出现的手直指前方,妇女们通过指尖的力量将仇恨展现出来。人群在动作的过程中不断向前行进,这种场面也给观众带来震撼感。

妇女们不停地动作,音乐旋律慢慢到达最高潮,戛然停止,人群立即向两边散开,舞台中央留下一名身穿和服的日本遗孤,舞蹈开启第二部分。

(二)承——接纳

一声悠扬的提琴声起,妇女们慢慢转过身,看到日本遗孤抱着头蹲在地上,这时候,不同的妇女有着不同的反应,如图2所示。从围着唾弃日本遗孤,到转身离去,再到其中一位妇女忍不住回过身来,靠近那个孩子又突然甩开,到最后所有妇女跑来围绕着那名孩子并托举起来,内心纠结的过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部分的音乐旋律是4/4拍的节奏型,给人感觉抒情缓和,但是通过演员不同的舞蹈语汇,观者也能感受到她们内心的纠结。

随着音乐从旋律变成单音,慢慢变弱直至消失,妇女们慢慢把那名遗孤包围起来,舞蹈开始第三部分。

(三)转——养育

灯光转换成暖色,音乐也变得轻快,妇女们重新散开,日本遗孤的和服已经换成了中国小女孩的衣服,如图3所示。这一部分里出现了舞蹈中的转折,从最一开始的挣扎沉闷到这一刻的轻松愉悦,表现出日本女孩在中国成长的美好时光。

这一部分的舞蹈表现内容是整个舞蹈作品中最丰富的,音乐也是最丰富的,在之前的配器基础上用到了笛子这样一种乐器。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演奏出了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表现出欢快愉悦的情绪,对舞蹈中情绪的渲染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这段音乐是三拍子的节奏,旋律流畅优美,妇女在田间弯腰劳作,小女孩奔跑嬉戏,营造了温馨欢乐的氛围。这时出现了一起一俯的主题动作——模仿插秧,就这一个简单的语汇,反复不停地出现,再配合上儿歌“老玉米,金黄黄,养活了异国的小儿郎。我捧着玉米回头望,地里站着的是我娘……”,将整个舞蹈推向了高潮。

(四)合——送行

这部分是整个舞蹈最动情的部分,用到的音乐是2/4拍的东北民歌《摇篮曲》。这首《摇篮曲》的曲调平静舒缓,速度较慢,力度较弱,用在这个情节中很好地渲染出一种哀伤的氛围。中国妈妈将和服还给小女孩,送她离别。尽管没有外现的舞蹈肢体动作,仅靠望远的造型和对情绪的表演来描述故事,不舍的感情都在音乐的伴奏之下流露出来,和观众之间也起到很好的共鳴。

四、结语

舞蹈《中国妈妈》有清晰的四部分结构,每个结构都有不同风格基调的音乐,分别是激昂、舒缓、明快、暗沉。它不仅是简单地叙述了一个中国妈妈接受日本遗孤,并将其抚养长大的故事,其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舞蹈语汇,加上极度贴合情节氛围的音乐伴奏,共同把“母爱”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彰显出了女性的伟大胸怀,突出了大爱。针对这种有具体故事情节的舞蹈,其中的音乐不仅起到了烘托的作用,还扮演了承上启下的角色,可以说它和舞蹈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四川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曹译心(1996-),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方向:舞蹈表演与编导。

猜你喜欢
遗孤旋律妇女
春天的旋律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当代妇女的工作
7月,盛夏的旋律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大地的旋律
《跨越战后——日本遗孤问题的历史与现实》评介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