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川酒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合作博弈研究

2020-09-01 12:02张赵博涵涂振洲
决策咨询 2020年4期
关键词:产学研四川协同

◆吴 悦 张赵博涵 涂振洲

一、引言

“中国白酒金三角”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和贵州交界处,总面积约5 万平方公里。它聚集了众多著名的名贵白酒集团,包括贵州茅台、宜宾五粮液、泸州老窖、古蔺郎酒等,自设立之初即定位于成为中国优质白酒产业的集聚区[1]。

2007 年沿海与中西部县市区联席会议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白酒金三角”的规划。2018 年7月,四川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提出了川酒振兴、六朵金花、中国白酒金三角的三大举措,并明确的川酒振兴的下一步具体运作:优先发展名优白酒千亿升级产业,更高质量的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2019 年2 月26 日,川酒六朵金花正式在成都共同发表《四川名优白酒联盟宣言》,标志着川酒六大集团正式进入到联通协作创新发展的历史性新阶段。

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017 年12 月19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总体目标,对高校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可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需求[2]。

作为川酒产业核心地带,四川省拥有发展酒文化产业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为深度发掘川酒千亿产业价值,增强对地区经济的支持力度,川酒集团已开始探索与四川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等众多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通过深层产教融合,积极汲取科技人才,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希冀实现川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地方产学研协同育人建设方面,川酒堪称是国内标杆。

所谓产学研协同育人,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校企双方教育环境和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践工作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科研、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3]。这种“工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能够将企业与高校的距离进一步缩短,是应用型高校向对口企业输送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

因此,本文以川酒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现状为出发点,通过对川酒企业与四川轻化工大学的产学研组织间协同育人模式的合作博弈关系分析,探究影响产学研协同育人有效运行的各种因素,为后续搭建合理科学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以川酒为代表的应用型企业加快产教融合步伐、缩短校企距离提供了思路参考。

二、川酒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现状

产学研校企协同育人有多种结构模式。例如,王英俊、丁堃[4]通过对实体研发组织和已经出现的虚拟研发组织的实例分析,根据各个研发主体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将“官产学研”型虚拟研发组织结构划分为“政府主导”型、“产业牵引”型和“学研拉动”型。江惠民、陈国华[5]通过分析苏北高校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现状,将苏北高校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总结为为基地培养方式、联合培养方式、项目合作培养方式三种,其中基地培养方式又包括政府引导、高校参与,政府主导、校企联合,高校为主、企业共建,企业主导、校企联合四种具体形式。

结合川酒产学研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可发现川酒在开展人才协同培养的过程中,主要秉承“产业牵引”和“学研拉动”的思路模式,综合采用高校基地建设、项目合作的育人形式,并通过创新成立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组建四川省酒业研究院,充分整合多方优势,为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互利共赢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

(一)高校基地平台建设

为助推四川省白酒产业振兴发展,川酒以四川轻化工大学等高校为依托,开展产学研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四川轻化工大学整合生物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机械学院、外语学院、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众多院系,成立了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联盟——白酒学院,聚集了学科配置较为齐全的专兼职研究人员,同时创建了“固态酿造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固态酿造关键技术研究院士(专家)工作站”“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过程装备与控制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川酒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酒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白酒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白酒酿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国家、省级产学研平台[6]。

(二)参与“四川酿酒工程人才与技术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

“四川酿酒工程人才与技术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于2013 年成立。成立以来,联盟通过举办年度会议等活动,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资源共享与优势集成,建立起高校酿酒工程专业向对口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有效渠道,减少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为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转换提供了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使学研方与企业方的联系更为密切,打通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在联盟的积极影响之下,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等众多高校的酿酒人才成功走向各大酒企、科研院所。

(三)科研项目合作培养

川酒与四川大学、四川省酿酒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合作项目形式开展协同育人,推动产教融合。例如,川酒于2018 年7 月与四川大学商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以四川大学商学院雄厚的科研团队和人才队伍为基底,为川酒集团在窖藏技术、区块链技术、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和实现智慧化信息化管理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联盟也曾依托四川大学开展“基于传统重要和中日酿造技术的药曲发酵食品的开发”研究课题,为调味品企业千禾味业公司、中坝酱油公司开发出的“西洋参米醋、黄芪麦醋、红景天酱油”等新技术产品,而同样的技术在酒行业中——联盟企业封河黄酒公司,也得以实践和应用。

三、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合作博弈关系分析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中的合作博弈关系

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作为独立的决策主体,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来,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催生出成果转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实体等丰富的合作模式。虽然合作的具体形式不同,但是从产学研的本质上来说,其仍然是一个合作博弈问题[7]。

合作博弈通常也称为联盟博弈。“合作”是指“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一起行动”,若干个行为人达成协议、组成一个团队配合行动,并以一个分配方案来分配团体合作时所带来的总收益[8]。

根据合作博弈论的观点,产学研各方能够通过协议组成联盟行动的前提,是各决策主体能够给整个合作联盟带来额外的收益,即整体收益大于部分收益之和。而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以科技的研发与应用满足目标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个主体共同形成一个合作联盟。一般来说,高校负责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综合教育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为科研机构和企业输送人才资源;科研机构吸纳人才,承接企业项目研发工作,开展新兴技术的研发与创造,促进产品制造研发技术的革新;企业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吸收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成果,负责筹措资金和调动生产要素,实现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应用,促使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不同主体所掌握的要素是独特的,因此只有当三者有效融合,构造高效运作的产学研一体链条与运作机制,形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合作联盟,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而这也正是合作博弈存在的基本条件。

(二)川酒集团与四川轻化工大学的合作博弈关系

川酒集团与四川轻化工大学之间的合作博弈关系可以通过博弈矩阵得出。川酒与四川轻化工大学的合作关系以资源共享为主要特征。四川轻化工大学负责以中国白酒酿酒培训基地为核心平台,面向全行业开展人才选调与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各种技术技能资格和认证课程的开发,并重点建设整个白酒产业链和学科链整个培训链的人才培训体系。对于生物酿造工程等优势学科的建设,需优先巩固其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根据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的构建。而川酒作为生产型企业,直接面向市场需求,需要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引进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招募高校应用型人才参与企业的生产建设与技术研发,同时与高校开展项目合作,利用企业自身作为经济社会参与主体的优势筹措资金,建设厂房,购置材料助力高校项目建设,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机会与场所。在这一过程中,四川轻化工大学处于节约资源的角度考虑,可能会考虑适当控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办学投入,而川酒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可能需要严格把控成本投入。

图1 川酒集团与四川轻化工大学的合作博弈矩阵

1.互不合作。如果川酒和四川轻化工大学互不合作,将现有资源仅用于自身建设,例如川酒通过开展内部培训,投资培养企业内人才,而四川轻化工大学将更多资源用于学校的学科建设、扩大生源规模,两者的合作关系脆弱且效果不显著。此时,川酒缺乏新技术的支持,四川轻化工大学缺乏企业实践条件。两者处于(1,1)纯策略纳什均衡之下,可能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实践经历的50 人,生产实践技能掌握熟练但缺乏基础知识积累的50 人。在这种情况下育人产生的结果存在明显的缺陷,需要产业内不同主体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

2.单边合作。如果川酒和四川轻化工大学其中一方选择合作,而另一方选择不合作或者是投入相比于对方更少的资源,例如川酒主要负责合作办学的资源投入,提供70%的资金负责厂房的建设、设备的购置、相关员工工资的支付,而四川轻化工大学仅负担30%的资金,用于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举办。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厂房等硬件设施条件建设充足,最终也可能因为高校方实践条件未准备充足,而使得学校学生的实践体验差甚至不能够参加企业实践,由此导致人才缺乏实践经历和经验,在就业后不能将理论灵活应用于工作。同理,如果四川轻化工大学承担70%的资源投入用于实践活动组织和就业培训指导,而川酒仅提供30%用于校企实践的组织和就业岗位的安排,可能使高校培育出的人才无法找到匹配的岗位,由此造成白酒产业的人员流失。两者处于(1,0)或者是(1,0)的混合策略均衡之下,可能仅仅能为四川的白酒产业培养50 名人才。

3.双边合作。如果川酒和四川轻化工大学两方达成良好合作关系,并且双方投入合作关系的资源价值大抵相似,例如川酒投入100 万元用于合作基地的建设与实践条件的创造,四川轻化工大学投入100万元用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习的安排指导,两者合作关系稳定。此时,川酒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输送从而加速科研成果商业化,四川轻化工大学可获得白酒产业最新规模化生产成果用于人才教育,形成良性循环。两者处于(2,2)纯策略纳什均衡之下,可能能为四川的白酒产业培养200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历兼备的优质人才。

四、合作博弈论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影响因素

在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以川酒为代表的企业主体和以四川轻化工大学为代表的高校主体之间形成的社会不同决策主体的合作博弈,是正和博弈,注重的是最后的决策结果,应有合作剩余,即互利双赢和多赢。而可持续的合作博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公平地分配合作剩余,二是合作能有持续的高回报[9]。因此,结合以上对川酒集团与四川轻化工大学的合作博弈关系的分析,可总结影响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四点:协同育人的利益分配、协同育人的风险、协同育人的激励与惩罚、知识优势互补性。

(一)协同育人的利益分配

Richardson 的研究显示,影响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前三位因素分别是利益分配不当(73.7%)、技术不够成熟(36.8%)和决策管理不协调(31.2%)[10]。胡军燕等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对产学研合作的过程进行分析时,发现学研方与企业对于经济利益的重视程度和偏好有差异。企业更关注产学研合作带来的经济效益,而高校与科研机构更注重课研项目的获取与论文的产出[11]。

但是从合作博弈论的观点来探讨,虽然企业和高校在协同育人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具体利益诉求不同,但对校企所形成的育人合作联盟带来的最终利益具有一致性,都是通过校企合作与配合,发挥双方的比较优势,增强所培育人才在就业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合理分配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利益,建立积极的合作博弈关系,有利于学研方与企业方实现双赢。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参与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主要出发点并不是营利,而是接触和获得科研的灵感和研究切入点,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的出发,开展科研项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地方院校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而企业主要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更为明显,关注的是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之下,高校培养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否能够顺利进入企业,为新型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实践实实在在地贡献力量。从双方合作形成的产学研协同育人联盟的角度考虑,只有经过高校理论培养和企业实践培养双重教育过程的学生,才能兼具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从而在投入科研项目或是企业生产时候才能够创造价值,推动产业可持续性进步。只有建立合理的协同育人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够驱动校企双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高校方获得科研项目和经费划拨,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丰富才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的设计,而企业方获得应用型人力资本,增加企业的发展能力,增加企业商誉。这样才能够巩固产学研协同育人联盟的基础,使产学研协同育人所获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得到合理分配,打通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渠道。

(二)协同育人的风险

在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过程中,由于各决策主体的目标具有差异性和异质性,因此所组成的产学研联盟所承担的风险具有显著的多样性,这导致合作带来的风险已远超出单一项目和单一主体的识别和承担范围[12]。例如在协同育人的利益分配过程中,企业给予研究人员多种模式的报酬激励方式和风险承担已成为一种普遍经济现象[13]。

在合作博弈论之下,产学研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各个主体都可能因为自身参与协同育人增大所面临的风险而由此放弃或者减少协同育人的参与程度,由此可能导致合作博弈走向混合策略均衡,减少对产学研联盟和整个产业的贡献度。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支付研发创造和职工工资的经济风险,由于技术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这一经济成本风险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从而造成企业的正常经营停滞。而对于高校来说,其研究成果可能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脱节,所培养的人才可能缺乏实操能力,面临研究资源和成果浪费、研究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的风险。科研机构在开展研究项目时,由于研究环境和管理疏漏,则可能导致研究成果泄露、研究人才流失等后果。同时,在不同决策主体展开协同育人合作的过程中,还可能面临管理协调、技术成果商业化、外部环境等众多潜在的、不可控的风险,都将对协同育人的合作博弈结果产生影响。

(三)协同育人的激励与惩罚

正如陈浩等人提出,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关键是要突破高校、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各自独立、融合度不高等瓶颈问题,建立基于互利互惠的激励动力机制、基于全面渗透的资源共享机制、基于政策导向的政府调控机制、基于培养目标的人才考评机制和基于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机制这五种关键机制[14]。其中建立基于互利互惠的激励动力机制十分重要,协同培养人才的动力来源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共同需要。只有各方通过合作,达成既定合作目标,获得合作结果才能对产学研合作循环的开展产生激励作用。这与各方作为出发点的利益诉求也是相一致的。

从合作博弈论的角度来考虑,只有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合作过程中获得激励,才会主动参与后续的合作,加大资金、人力资本等各种资源的投入,达成合作博弈关系中的纯策略纳什均衡。若由于某一参与主体的错误决策而增大产学研合作的风险,那么若不对该行为作出惩罚措施,则会打击其他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使其他主体按照约定投入资源进行合作的意愿有所降低,进而会直接影响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效果,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无法正常达成。同时,在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完善的监督机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有对学生展开综合监督,定期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将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成功与否非考核标准,对实训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奖学金激励和提供就业优先通道,对达成培养目标的高校和学院进行资金拨款等形式激励,才能够带来更多优秀应用型人才的涌现,使协同育人的成效更为显著。

(四)知识优势互补性

产学研协同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战略、组织、制度和文化的全面渗透,集中体现在良好的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机制。教育资源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有形资源大致包括学校的建筑,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以及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等;无形资源可以是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能力水平,教育的方针、政策、理论,教育的运行体制、管理机制等[14]。教学资源的存在为不同参与主体形成其知识优势提供了基础。

在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不同主体所具有的知识优势是非常明确的,这是构造产学研合作链条的基础,也是合作博弈存在的条件。作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其拥有雄厚的科技资源和人才队伍,在产业创新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储备充足,能够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充分掌握产业发展基础知识,催生人才发挥创新力量;作为企业,其生产能力突出且能够直接接触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其自身和产品具有显著的品牌优势和知名度信誉度,在所在行业的生产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操经验。通过双方知识优势的互补,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为学生提供企业参观与实习的机会,端正办学思想,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进一步明确教学培养的目标;而企业也可充分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和创新知识优势,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服务于企业的创新进程。正因为不同决策主体的知识优势互补,为合作博弈创造了前提。

五、川酒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合作博弈强调的是效率、公正、公平,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社会普适性或被权威公共机构所采纳的规则就是制度。因此,形成科学灵活、行之有效的人才培育与实践制度,是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产学研协同育人各环节参与者进行合作博弈的规则和结果[9]。基于产学研协同育人过程中不同社会决策主体的合作博弈性质,为解决川酒产学研合作过程面临的困惑与问题,结合上述合作博弈论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影响因素,可从利益分配机制、分工协同机制、内部控制机制、风险防范机制等四个方面入手,提高川酒与四川轻化工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实践的效果,改善协同育人效果,增加有效人才产出,为四川省白酒产业的不断进步提供动力。

(一)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机制的强化可以提高川酒参与协同育人的参与意愿和积极性,对人才的需求是川酒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原动力[15]。为进一步提高川酒和四川轻化工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川酒应该主动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沟通,对产学研协同育人后产生的可持续高回报的合作剩余进行公平分配,包括拨款、业绩、具有合格的技术技能技艺及道德的职业人力资本、利润、减税、补贴、奖励、特许、捐助和荣(商)誉等[9]。对于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省酿酒研究所等学研方来说,需要提高技术转化和成果产出的能力,尽可能地满足川酒作为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经济利益诉求。而川酒在对技术应用于生产和引入人才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甄别时,应该充分考虑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参与程度,在签订合作合同时即主动与学研方展开交流,对投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分配进行明确划分,建立清晰的利益分配机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难以直接划拨时,其可以通过共同投产建设教育实践基地、支持四川酿酒工程人才与技术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壮大、增加酿酒专业定点人才引入指标和学研设备支持力度等等间接方式进行利益分配。

(二)分工协同机制

出于对协同育人的风险和知识优势互补性的考虑,建立完善分工协同机制十分有必要。川酒和四川轻化工大学之间的协同育人关系,需要通过分工协同来实现。四川轻化工大学可以将川酒发展需求与学校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相结合,重点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模块,通过将企业实习、生产实践、科创实践等纳入课程学分要求,以提高学生对企业导向课程的参与度,培养其生产实践知识与实操能力。并在做实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实践学分所占比例,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考察[16]。而川酒作为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资源,可以加大投入,通过搭建实践教育平台、增加酿酒专业等应用型专业学生到企实践机会等途径,同时可在学校设立奖学奖教基金,对有突出科研成果贡献和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增加对高校所培养人才加入川酒集团和白酒产业的吸引力,从而完成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循环。

(三)内部控制机制

在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川酒和四川轻化工大学都需要加强其内部控制。四川轻化工大学在甄别川酒的人才需求之后,需要作出激发企业参与协同育人意愿的行为反馈,并在培养白酒酿酒人才的过程中充分融入川酒的企业理念,使所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对川酒的企业经营理念具有认同感,从而增加对口川酒企业的人才输送数量。而川酒作为科研成果商业化的载体和高校人才输送的目的地之一,需要加强对自身生产经营的把控和加强职工素质培养,例如川酒可以与四川轻化工大学输送来的毕业生签署人才协定,从而提高人才的留存率,同时建立良好的组织管理机制和管理沟通机制,以机动灵活的方式确保活动体制与生产方式最优化,确保人力、物力、财力、效率、效益的最优化,化解和消除与学研方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摩擦与冲突,为产学研协同育人提供有利内部条件[17]。

(四)风险防范机制

明确参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风险,并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治理风险管理体系是降低风险、提升创新绩效的保障[18]。由于各个参与主体的目标驱动差异性较大,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参与主体为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使其他参与主体或项目本身利益受损,因此建立合理的协同创新治理风险分担机制成为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关键问题[12]。在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时,实施与控制阶段的风险是整个项目风险的主要来源,启动阶段的风险位居其次,紧接着是收尾阶段的风险,风险来源最小的是计划与组织阶段[19]。因此,川酒在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应该格外注意完善风险分担与防范机制,特别是注重项目实施与控制阶段的风险,建立完善各项合作条款与细则,加强对合作育人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各类异常情况的监管,健全育人过程中定期沟通与会商机制的建设,及时识别协同育人开展中的风险。

六、小结

白酒产业是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四川名优白酒联盟是川酒产业响应川酒振兴号召,助推川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注脚。川酒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可持续品牌,只有积极引进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酿酒行业高素质人才,通过与学研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源源不断的汲取新兴研发成果,才能有效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在白酒行业树立稳固品牌声誉,增强品牌综合竞争能力。只有遵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主动建立与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通过高新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通过创新成果规模化的产业应用,以科技的研发与应用满足酿酒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以形成协同效应,才能使中国酿酒行业焕发活力,成功打造国际竞争力强、国际知名度高的酿酒产业集群。

猜你喜欢
产学研四川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A gift I treasure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