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长安古乐的推广及传承

2020-09-01 10:29武港华刘哲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排练推广传承

武港华 刘哲

本文为陕西省省级大创项目《长安古乐的推广及其研究价值》(立项号:201841054)

【摘 要】 本文概述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安古乐的发展及特点,解析了长安古乐的排练及乐曲,探析长安古乐的推广与传承:加强对长安古乐的理论研究;在各种庙会活动及重大节日时进行各种演出和展示;在高校进行古乐的宣传及推广,将长安古乐引入校园开展实践活动;在不失古乐音乐特點的情况下,对其乐曲进行创作和发展,使其适应新时期人们的审美。

【关键词】 长安古乐;排练;推广;传承

长安古乐是我国一种传统而又古老的音乐文化,流传于西安地区,与击鼓有关,因此也被称为“长安鼓乐”、“西安鼓乐”。长安古乐是宫廷使用音乐,自隋唐时期起始到明清时期兴盛再到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没落,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

一、长安古乐的发展及特点

据史学家考证,其产生时期在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宫廷的乐师流落民间,唐代燕乐也随之流传民间。长安古乐脱胎于唐代燕乐,大气、庄重、高雅,曲目丰富,结构完整、曲调优美,具备宫廷音乐的特征,与一般的民间音乐大相径庭。 这也是长安古乐能流传至今,并于2006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这与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调性特点有关,民间及社会各类活动对长安古乐的演出及推广是其能很好继承的重要因素。

长安古乐一般分为僧、道、俗三个流派,且各派有着不同的风格。它以打击乐为领奏节奏乐器,分为“坐乐”和“行乐”两种演奏形态,“坐乐”即坐着演奏,由于不用站立,故其乐器使用比较丰富,一般使用竹笛、笙、管子、坐鼓、铙、钹等乐器,丰富的打击乐、管乐及弹拨乐,各种乐器的融合将坐乐的特点完美展现;而“行乐”即行走间进行演奏,部分乐器,如弹拨乐等不易携带,以管乐及打击乐为主,笙由于便于携带并演出,加之其音色的突出,故笙的大量使用是行乐的特征之一。目前保留的长安鼓乐谱有近百册,乐曲三千余首,曲名、曲牌一千二百多个,有着极为丰富的民歌、戏曲、说唱以及宫廷和宗教音乐。

长安古乐立足古长安(今西安),遍及陕西周边地区,之所以能广为流传,除了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再就是由于其有着独特而丰富的音乐体系,以及特殊的音乐韵律及特点,还有就是有着它的市场和一群钟情于古乐的人们,它无处不反映出唐宋元明清以来的音乐、宗教、历史等,其有着明显的历史特征和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

二、长安古乐的排练及乐曲分析

长安古乐的排练也有着它独特的地方,与一般的普通民乐甚有所不同,为了能较准确、较深刻地了解它的特点,我们从中选了比较经典且最具代表性的长安古乐曲《满园春》进行一些浅层的乐曲及演奏分析。首先长安古乐的演奏形式分为两大类,即坐乐和行乐。行乐即行走时所奏的乐曲多为散曲、小曲。行乐比坐乐简单,它的演奏以曲调为主,节奏乐器只起到伴奏的效果,多用于行进和庙会的群众场合。在排练该曲的过程中,我们对乐曲整体的节奏以及各乐器的音色进行了解。比如:在演奏的过程中每个声部的音量如何控制等,为我们解决了之前存在的一些不足,使整体的演奏效果更加的丰富多彩。其中《满园春》就是典型的行乐中的作品,其配器也比较简单。吹奏乐器有笙、管、笛,击奏乐器则有坐鼓、战鼓、乐鼓及大铙、小铙、大钹、小钹、大锣、马锣、引锣、铰子等击奏乐器,有时还加上云锣等等。该曲名称有三种说法一为唐代曲名,参阅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二则是曲牌名另见清代洪昇的《长生殿-倖恩》。三是一种花的别称。

我们再从乐曲的曲风和结构特点来看,全曲为4/4拍,属于长安古乐中常见的六调、尺调、上调、五调中的六调式,中速偏慢。该曲以竹笛为主奏乐器,加以鼓、笙、中阮、琵琶、锣、铙、钹等乐曲伴奏。乐曲为AB型结构,全曲大气磅礴、高雅端庄,气度非凡。引子虽只有短短的几小节,却扣人心弦,在云锣与鼓以及钹的配合下映出了笛子:“呆 呆 ……嚓   咚 咚咚……呛  咚 呛呛……呆嚓  咚 呛呛 呆嚓”,直接把人引入大唐盛世景象中,随后紧跟着就是笛子明朗流动的旋律,给人喜庆朗然的惬意,随后各种弹拨乐及打击乐加入其中,特别注意弹拨乐古筝的部分进入,让人身临其境,并使乐曲色彩得以烘托。乐曲开始进入时为五声音阶,未出现七声音阶中的xi和fa,显出祥和一派的景象,直至中段出现xi和fa时,出现了转折,显得有几分威严,最高音至fa,后面又加大笙的编配。乐曲开始起音在宫音,结束音在商音,这也是该曲旋律之妙处。乐曲节奏中速稍慢,多采用了四分、八分、后十六、双十六等音符的交错,给人稳步行走的感觉,最高音为sol,音域跨度适宜,旋律不断的反复及细微变化让人聆听后越是入味。全曲如行云流水般,欣赏宛如仙乐一般,让人置身天宫。

当然我们也可在演奏的实践过程中酌情加入其地乐器润色,丰富乐曲的音乐效果并突出古乐曲的特点,以获得更多人的了解及喜爱。笔者认为在演奏时可以适当加入一定的低音和声,如使用大提琴或低音提琴来增加音乐的立体感和厚度,当然要把握住不失古乐的特点和风格,这一点我们在实践中也认识到是可行的。古乐以鼓为中心的地位,以管乐为旋律展现,弹拨乐及弦乐的润色这一特点不可忽视。所有的配器变化要以此为准,从而使古乐发展并保持音乐的活力。

三、长安古乐的推广及传承

长安古乐在我国陕西关中地带,以及周边县市,都有着其足迹,如:长安、蓝田、周至等地区,最活跃的属西安城区。其流派也常分为三类:道派、僧派、俗派。各派的产生并不是指这些派别的音乐属于佛教或道教音乐,而只能认为该派的音乐为道家或者僧家所用,而俗派则是民间的宫廷乐师流放,经过民间传承而来,三派风格各有千秋。其中道派以西安市城隍庙古乐社为代表,道派音乐奥妙多变,手法独特,道派的演奏风格与千年的道家思想有着密切地联系,着装也是很有道家特点;僧派以佛教古乐社为代表,与佛教有着一定联系,相比之下则显得高端大气威严;俗派则亲近融合,耐人寻味,俗派的以长安区何家营古乐社为代表。多年来,西安古乐演奏产生了刘世天、何忠信、李锴等长安古乐演奏专家。同时,也涌现出李石根、程天健等古乐理论研究专家,他们为西安古乐的演奏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1985年“长安古乐研究室”的成立,2007 年西安音乐学院“长安古乐研究所”的成立等。

不过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外来文化和思潮激烈撞擊,迫使中国本土的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长安古乐、福建南音、北京智化寺音乐、山西五台山青黄庙音乐、潮州细乐以及部分地区的音乐等等均受影响,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市场面临着很大的难关。为了进一步更好的保护与传承长安古乐等此类优秀传统民间音乐,必须以文化产业的方式逐渐地向中国国内市场推广,并让长安古乐走向世界。这样才能使得广大有兴趣的人们享受到这种文化服务的同时,极大地避免了本土文化的丢失。尽管这几年长安古乐等民间音乐还在默默地流传繁衍,然而它的重要性和一些社会作用在某些层面上已经被人们逐渐地淡忘和忽视。面对着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以及日益扩大的社会需求,在这新的文化遇境之下,许多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已经不能够仅仅依靠着传统的口传心授等人际传播方式了,势必要寻找更新更广阔的平台进行推广。

在长安古乐的发展过程中,各古乐社在各种庙会活动及重大节日时也进行各种演出和展示,如每年节庆时南门城下都会飘荡着古乐这一古老乐种的悠扬旋律,让人荡气回肠。正是这些古乐非遗传承人的宣扬以及各种民间活动的开展,才使得古乐保持健康发展并进行着良好的传承。由此可见,长安古乐对丰富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完全可在高校进行古乐的宣传及推广,将长安古乐引入校园开展实践活动,而后进行社会活动演出及交流,对鼓乐的乐谱及演出形式进行创新,使学生了解我们辉煌的音乐史,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如何家营古乐社在何家营小学进行古乐的普及,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推广,使长安古乐走进校园,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我国优秀的音乐史和经典音乐文化瑰宝,这样不但能让长安古乐深入人心,适应当代人们的审美,更能很好地对其推广传承。

再从其乐谱的保存情况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起,长安古乐社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各个古乐社进行乐谱搜集和大量排练,加上国家文化系统的大力支持和对长安古乐的保护,搜集了南集贤东村古乐社康熙年间的乐谱,以及后来的古乐手抄本二十余本,城隍庙等古乐社乐谱十余本,记谱均采用的中国传统记谱法工尺谱,工尺谱的记谱法是长安古乐的一大特点,之所以使用工尺谱,笔者也曾同部分乐派专家进行过探讨和交流,一致认为传统的工尺谱有其独特的识谱特点,便于读谱和哼唱,使其保持古乐的独有音乐特点,便于演奏效果呈现。但部分演奏者和爱好者在演奏时则习惯将其翻译为简谱,这在演奏效果上我们是可以听到一定的区别的。为了使其能够更好地传承发展,古乐应该在乐曲上进行丰富和创新,当然这需要各个社团及研究中心的共同努力,在不失古乐音乐特点的情况下,对其乐曲进行创作和发展,使其适应新时期人们的审美。

综上可见,长安古乐是唐代时期音乐的重要代表,展现了唐代音乐发展的辉煌成就,其也为我们明天的音乐和发展方向指明了方向和新的目标,它能流传至今有它独有的魅力所在,我们对其的研究还要继续深入,使它得以更好的流传、做到古为今用,体现民族音乐魅力及价值所在。让我们怀着憧憬、带着对长安古乐的浓浓感情,将它扎根陕西,服务人类。

【参考文献】

[1] 张艳丽.青春岁月[J].2012(24).

[2] 党古月.西安鼓乐之追根溯源[J].2011(07).

[3] 晓阳.西部时报[J].2018(06).

[4] 文茹.西安鼓乐社及其民俗活动考察研究[J].2008.

【作者简介】

武港华(1997.02—)女,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猜你喜欢
排练推广传承
新年晚会
两个大忙人
乐师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在医疗卫生单位推广运动处方的研究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