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的学习观

2020-09-01 10:29张琴诗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

【摘 要】 本文阐释了孔子《论语》中的学习观:乐学原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重道德实践的原则——行有余力,则有学文;时习总结的原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思结合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虚心向学的原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不知,是知也;终身学习的原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先立己再立人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关键词】 孔子;《论语》;学习观

后人常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这一句话可窥知其价值之大。《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一生的言行及其思想,而孔子作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论语一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学习以及教育方面的思想,单是这个“学”字,出现的次数高达64次,而“好学”这个词出现了15次。因此,在本书中关于学习和教育方面的讨论占据了极大的比重。当今时代,探讨论语中的学习观,对中学生乃至大学生的教育、教学都非常重要。本文试从《论语》一书入手,简要探讨其书中蕴含的学习原则,兼及论述对当代中学生教育的启示。

一、乐学原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的开篇就是“学而篇”,而开篇的第一句话又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之后,经常复习它,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对于古人来说,确实如此。因为古人对于学习,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喜爱,他们的读书并不以取得任何功名为目的,是一种脱离功利性目的的学习。而且他们的学习不单单仅是指课本上的道德学问,还有生活中的各种学习实践,他们的学至少包含了这两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学习与古人的学习已经有大大的不同了,并不是说今天的学习富含功利性目的,而是我们的学习已经被逼着向功利性目的进发。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面临升学压力,小升初、初升高,高中考大学,每一个阶段,但凡你考不上,没学上,家长们都会问:“考不上学,不读书,你能干什么呢?”为什么不上学,就没有出路呢?因为我们已经被时代的发展改变了,我们成为了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除了读书,一直读下去,没有任何别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才显出职业技术教育的可贵性,它与社会对接,直接培养专门的人才,虽不一定大富大贵,但至少有一门技能傍身,不至于被饿死,更何况现在人工的费用越来越高,职业前景也愈来愈可观。所以,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讲,求学这个过程固然是痛苦的,但更应该学会转变自己的思路,将求学当成是一件快乐、幸福的事情。因为在以后的人生中,没有什么是比读书更简单、快乐的事情。无论你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是实际的生活技能,在你不定时地用到它时,其实就是另一种复习,自己所学的东西终于有了用武之地,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吗?

二、注重道德实践的原则——行有余力,则有学文

古代的读书人,通常是在自己生活闲暇之余,来学习一些书本上的知识,亦或是实际的生活技能。孔子本人是非常注重道德实践的原则,希望学生们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可是在今天的社会中,好像是恰恰反过来了,我们通常是“学文有余力,则有行”,在学习道德文化知识之余,尽力地去践行社会实践,好像听起来也是对的,但实际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中学生繁重的课业下,究竟有多少时间能够去实践呢?大学生在课业闲暇之余会想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吗?估计也要因人而异吧!因此,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应该是要适当的减负,更多的“研学”。让学生们从更多的实践中去获取知识,再反过来将自己所获取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此来加深自己的记忆。

三、时习总结的原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对于学习过的东西,要经常复习,然后就可以成为老师了。这句话放在教育界是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才是真正的老师。都说老师想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那老师自己如何獲取一桶水呢?其实也离不开温故而知新。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学生时代所学到的知识,不能说全部有用,但是绝大部分还是有用的,特别是自己在当老师前,会反复地演练、模拟、备课,希望自己能以充分的姿态来上好这节课。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现,其实现在准备讲给学生的东西,自己在学生时代也曾经学到过,只是由于不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也就渐渐沉淀在脑海里,直到被我们逐渐忘记。特别是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元,老师可能会面临还不如自己学生懂得多的情况。所以说,作为老师,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固然很重要,但也不要忘记了对自己所学习甚至所教授的东西也要时常复习、温习,巩固自己的知识素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对于学生而言,就更是如此了。一方面面临着升学压力,所有学到过的知识都要进行一轮、二轮甚至三轮的复习,一方面自己作为学生,到了大学选专业后,会对这门学科进行专门性的学习,当别人偶然之间询问一个和你专业相关的问题后,突然之间觉得好像熟悉,但又回答不上来,那岂不是很尴尬?所以时习总结,温故而知新是很有必要的。

四、学思结合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我们也是从小听到大的。强调了学与思结合的重要性,只思不学,或者只学不思都是不可取的。关于这一点,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孔老夫子也认为基于宽泛性地思考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不如去学一些真正的东西,有一定的基础再去思考。我不由地想起了读大学时,老师有一句名言:“无文本,不空谈”。也就是说,你想要跟我讨论想法,讨论你的观点,这非常欢迎,但是你一定得拿出你的文本来,我们在文本的基础上再进行讨论,我们绝不纸上谈兵。特别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更加注重这种学思结合的原则,所有的文本、一手资料都必须自己去思考,去从中挖掘可研究的创新点,独立完成整篇论文的建构。尤其是对于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而言,那些能够取得高分的学生,往往是擅于思考,甚至能举一反三的人,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是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特别有自己想法的人。

五、虚心向学的原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不知,是知也

从小到大,老师都在向我们灌输一种道理,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在懵懵懂懂的年纪时,确实也是牢记老师这个道理,有任何不懂的问题,都很喜欢跑去向老师请教。但随着年龄的渐长,发现老师好像并不喜欢笨笨的甚至中等成绩的学生去向他问问题,老师们更喜欢那些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来向他询问问题,所以渐渐地我们就把这个道理忘记了,变得不那么喜欢向老师求教,甚至偶尔会不懂装懂,生怕暴露自己的缺点。特别是到了成年人的社会里,这种情况就更为常见了,我们习惯于不轻易暴露自己的问题,在需要迎合的时候,不懂装懂一下,唯恐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個异类,是个不太聪明的人。这是一个我们目前阶段无法改变的事实。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努力的督促自己多学习,多思考,不会的问题多查书,多查资料,尽量以自己所能接受的方式去解决,这样在下次碰到这类问题的时候,就可以避免这种不懂装懂的情况了。

六、终身学习的原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在自己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发奋读书了,我们当代人,至少绝大部分人是绝不会在十五岁的年龄就有如此觉悟的。特别是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我们一直在提倡终身学习,正如孔子所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2]孔子对于学习的痴迷程度竟然已经到了读着读着,回过头来,发现自己原来早已老了的境界。这种终身学习、乐学的原则值得当代很多人重视。很多人都在批判“90后”,无论是走在路上,坐在车上,排队等候的间隙,所有人都一致低头玩手机,反观英国、日本,在地铁上、公交上、飞机上,大部分人手里都拿着一本书或一份报纸在那看,与我们中国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每逢看到此情景,都不由得反思,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低头玩手机?可能是因为时代变了,我们身边的诱惑太多,我们已经没有了古人那种一心向学,纯粹的学习志向了。

七、先立己再立人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是我可以终身奉行的,孔子回答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实际上就是强调立己和立人的原则。也就是所谓的先立己,后立人,先把自己的人生给立住了,再去要求别人。这一点其实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在心照不宣的遵循着这个道理,这一点倒也令人可喜可贺。因为国民的文化素养提升上来之后,大家都起码能够做到自我约束自己,将这一句话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准则。

综上,只是简单的列举了一些论语中关于学习和教育相关的原则,还有其他原则,限于篇幅原因,就不一一罗列了。《论语》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其中的学习观,了解其中的精髓,对我们回归传统文化,在古圣先贤中汲取营养,从根本上思考何为学、为何学、怎样学的问题都大有裨益,更有利于端正学风,更好的约束自己和教育下一代。

【注 释】

[1] 论语·卫灵公篇.杨伯峻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68.

[2] 论语·述而篇.杨伯峻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71.

【作者简介】

张琴诗(1996—)女,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门史.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在哪儿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