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住在新华路669弄:社区微更新下的眷恋

2020-09-02 04:40
建筑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睦邻实景城市更新

社区实景 1

社区实景 2

2019年11月,上海市成立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全面研究上海的城市更新工作,强调以全新的城市更新理念推进旧区改造工作,要求进一步处理好留、改、拆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历史建筑保留保护与改善旧区居民居住条件的关系。其中心目标仍是保证居民在日益发展的城市下更好地获得生活的空间,提升生活质量。

城市更新永远不是一句空荡荡的口号,而是应该落实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位居民的日常体验中。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在这场城市更新的洪流下,蔓延在每一个社区的微更新更是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息息相关。这一次,让我们将视野转向城市更新进程下每一位居民的日常。

我们住在六六九:居民参与城市微更新的设计实践

上海的新华路,所在地原来是农田,也并非属于原法租界,而一直在“法租界”之外。原名安和寺路(Avenue Amherest),修筑于1925年,属于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越界筑路是上海公共租界在界外修筑道路,并进而事实上取得了一定行政管辖权的附属于租界的“准租界”区域。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租界时,将安和寺路改名为察哈尔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又将其名改为新华路。

社区实景 3

“先有法华镇,后有上海滩”,现在的上海影城,就是曾经的“哥伦比亚骑术学校”;上生新所便是曾经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延安西路、番禺路一带,在解放前,被冠称为赫赫有名的“哥伦比亚生活圈”。这片区域的名气不在繁华和热闹,而在于品位的高雅和宁静。新华路临近番禺路、法华镇路,受到哥伦比亚生活圈的文化辐射,有了幽静的生活氛围,也多了几分历史的韵味。

坐落其中的新华路669弄前身为国企化纤四厂(原安乐纺织厂)工地,不仅拥有这篇土地独有的万国建筑别墅群的历史背景,本身更是刻下了工人新村的时代烙印。建成于1982年的669弄具有明显的老公房特征,每栋楼楼层不高,楼栋之间间隔紧密,楼道狭长。但它又与其他的老公房有所不同。一进弄口,“睦邻·微空间”这一公共活动场所便吸引住路人的目光,其中正展览着“我们住在六六九”的社区影像展。门口玻璃门上的“六六九·大事记”时间轴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发展历史,一张张社区居民的纪实照片书写了“新风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据悉,“睦邻·微空间”是2018年城事设计节在669弄进行社区微更新的四个点位之一,亦是一次居民参与式设计的实践。项目由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大鱼”)牵头。与其他更新项目不同,“睦邻·微空间”的更新工作全是由居住在此的设计师完成。因为生活在这里,作为居民本身亦更加明白社区更新所需的改进项及注意事项。2019年,669弄又迎来了精品小区改造。自此,这个包含了社区居民自身设计心血的微更新社区愈发鲜活起来,街坊们对此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2019年5月开始,大鱼以收集照片为由,陆续邀请了16位居民分享了他们与六六九弄的故事。最终以照片和文字的形式亮相于“睦邻·微空间”,以一段段口述历史的方式让大家更加了解“新华邨”这37年的变化,展现了“工人新村”的时代记忆,也为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创造了一个互相了解的机会。大鱼的负责人表示,社区由个人组成,社区的历史与未来是由居住在社区里的每一位居民共同书写而成的,通过摄影展的相遇,可以一起回顾过去、拥抱现在、展望未来。

方申申:生于斯、长于斯的眷恋

出生于1947年的方申申,在新华路669弄原地块的洋房里度过了6岁到11岁的快乐时光。在669弄所在地的马路对面度过了自己的中学岁月,并于1982年搬回669弄。

生于此,长与此的方申申对669弄的历史如数家珍。经由他的介绍我们知道,669弄所在地的马路对面诞生过中国第一个化学纤维厂—安乐纺织厂,由当时上海赫赫有名的资本金邓仲和于1930年开办。669弄原来地块上的那个洋房是邓仲和给外国请来的顾问住的。外国人走后,哥伦比亚生活圈的别墅收归国有,入驻了大量的工厂阶级精英家庭,从而演化为现上海独有的“72家房客”的居住现象。方申申一家便是别墅的“72家房客”之一。之后,在住房严重紧缺的现实压力下,政府开始推动对原来棚户、简屋、危房进行改造,鼓励国有企业建设工人新村,当下的新华路669弄正式成型。

社区实景 4

社区实景 5

在669弄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方申申很喜欢为大家讲述这里的故事,那些看似不合理的布局、无意义的建设其实都是669弄某段历史的见证者。

王玲菊:喊一声就能一起染发的邻里友谊

1982年,新华路669弄进行了原拆原建工程。作为原拆原建的居民,王玲菊是社区的见证者,见证了669弄从低矮平房到如今的模样,见证了669弄人口的搬迁与入住,见证了弄堂邻里从陌生到熟悉。但她也是这个社区不变的建设者、陪伴者。在王玲菊口中,社区邻居相互熟悉,互帮互助。哪个姐妹想染发了,约个时间,弄堂门口就能操作。

1994年5月18日,“94方案”被批准,上海市住房制度正式开始商品化改革。此时,新华路669弄同上海其他工人新村一样,带着它的“红色记忆”在大量条件优渥的商品房市场中慢慢落伍。虽然单位制逐渐解体,但住在这里的人大多都还是原先认识的人,社区中“楼长”“门卫”等角色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王玲菊便是是669弄的第一位楼长,是名副其实的社区守护者,不断为社区居民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玲菊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陪着儿子成长、成家立业,现如今又陪着小孙女在新华路穿街走巷,快乐成长。王玲菊口中每一个邻里之间平凡又不普通的故事主角便是她,或是他,是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社区的主人。

何嘉:居住在此的城市微更新实践者

虽然社会主义让上海的都市空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新上海人对这座城市的心理认知却紧紧地与更早之前的历史结合在一起。新华路依旧被称为“花园马路”,新华路上的历史风貌保护区内风格各异的274栋洋房别墅被冠以“万国建筑博览”美称。新华社区因为其文化气息成为了具有文艺气质的年轻人喜爱的区域,669弄开始慢慢的吸引着更多的新鲜活力注入。

于2011年搬入此处的何嘉当初便是一眼就看中了这里的街道。在炎炎夏日,茂密的遮住整个街道的梧桐让人一瞬间拥有阴凉与安宁。何嘉认为这是一个暗示,一个有场所感、归属感的街道,会给人想要停留下来的感觉,同样,家安在这里,更应如此。

何嘉坦言,有了孩子之后就更希望和邻里的关系变得更好,希望周围的环境更好。因此,当有机会自己参与社区的改变时,何嘉义不容辞,担任了门房改造项目的设计师,门房即是巷口的“睦邻·微空间”公共场所的前身。何嘉相信在街坊们的共同努力下,669弄会是一个更温暖、更加友善和包容的社区。

从方申申到王玲菊再到何嘉,这三代住客描绘了新华路669弄从解放前到社会主义建设,再到市场化改革,最后到现在的年轻人新一轮文化认同的变迁。每一次城市建设带来的印记会留在建筑物体上,每一次更新革变促使的发展会留在居民的心里,最终共同汇聚成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社区。城市更新的目的不在于简单的改造建筑,而是为居住其中的每一个人提供更具幸福感的生活。今后,我们将持续关注城市更新中每一个人、每一个社区的变化。

猜你喜欢
睦邻实景城市更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金湖县创新“实景式”培训 提升精准执法水平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数字博物馆 线上实景游
终身教育理念下培育睦邻学习点助力沈阳乡村振兴的思考
岚皋“睦邻之家”破解“搬迁之问”
TOD/城市更新
社区睦邻点的“宜人温度”
弘扬睦邻精神 共建繁荣之路
——写在中哈建交25 周年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