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了实践路径

2020-09-02 06:24吴先凤
青年时代 2020年17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共产党宣言实践路径

吴先凤

摘 要: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代表党中央正式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中共十九大上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进行了更加科学而深入的阐述。《共产党宣言》作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渊源,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以人民为中心”;实践路径

一、引言

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代表党中央正式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中共十九大上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进行了更加科学而深入的阐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追根溯源,《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渊源,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了实践路径。

二、《宣言》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了政治建设路径

《宣言》指出要使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建立政权,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这一目标,建立了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且通过一系列制度来保障人民的利益。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

坚持和完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和全面领导制度。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2]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领导全体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和地位。必须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2]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的。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是中国在政党关系上的创新,始终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机构,发挥人民政府政协的作用,丰富协商形式,保证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协商民主的权利。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把民族因素和地区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结合起来,用以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创新。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这一制度的确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激发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从总体上说,所谓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就是基层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种民主权利的机制。”[3]一般来说,村委会、居委会和职工代表大会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主要形式,这也确实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4]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需要联合其他利益一致的政党组成统一的阶级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现实需要,有不同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要求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又一次谈到了我们要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由此可见,坚持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对《宣言》中民主政治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以人民的政治权利益为中心,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政治保障。

三、《宣言》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了经济建设路径

《宣言》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即消灭私有制,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2]。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其发展路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战略目标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5]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深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分配制度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阐述:强调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由市场评价生产要素贡献、由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2]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完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坚持以人民的经济利益为中心,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四、《宣言》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了文化建设路径

《宣言》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同维护资产阶级所有制的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最彻底的决裂,这对我们党和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及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国根本文化制度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制度。当前,面对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的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民族分裂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严峻挑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分清学术观点、思想认识和政治原则问题,抵制错误的思想观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6]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制度,着重从制度层面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客观形势的变化,基于此,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的纲领性文件,在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上开辟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新境界,在道德教育引导、道德实践养成、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制度保障、组织领导5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为新时代进行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根本遵循。”[7]

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1]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要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英雄的作品;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必须要坚持科学性,反对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的文化权益为中心,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基础。

五、《宣言》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了社会建设路径

《宣言》中提出的社会建设思想我们已经或正在进行中,例如:“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4]民生问题是人民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共十七大就提出了民生“五有”,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但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6]在民生“五有”的基础上,中共十九大增加了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提出了民生“七有”,进一步补齐了民生建设中的短板。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民生“七有”,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社会建设方面,我们不仅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还要加强社会治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社会治理”概念,标志着共产党社会治理理念的升华。中共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新格局正在尝试对传统政府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方式进行再造,着力重构政府、社会、市场、民众之间的新型关系,通過协商、合作、互动、共赢的方式,实现资源整合、秩序构建和治理效能提升。”[8]到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共建共治共享已经成为了我国的根本社会治理制度。“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2]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坚持以人民的社会权益为中心,为实现“以人民为心”思想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

六、《宣言》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了生态建设路径

《宣言》指出了在工业文明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是以对自然力的征服为前提的,这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我们党和国家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力图为人民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是以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工业文明时代,人们试图征服自然,经济的快速增长通常是以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肆开采和使用、环境的巨大污染、生态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这样生态危机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并且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这个危机也就成为了世界性的生态危机。近年来,党和国家充分认识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提出,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还应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这构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作为关系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和国家要在制度层面上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改变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态度,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民的生态利益为中心,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了优美的环境保障。

七、结语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理论源于《宣言》的基本思想。同时,《宣言》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实践路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涵将不断丰富,成为指导党和国家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重要思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郭红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三维图景[J].学习论坛,2015(1):9-12.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孙智君,陈敏.习近平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及其价值[J].上海经济研究,2019(10):25.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7]陈文娟,陈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新在哪?[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19-22.

[8]夏锦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J].江苏社会科学,2018(3):55.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共产党宣言实践路径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