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良心”本位的伦理探析

2020-09-02 06:49赵珊珊
西部学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科研人员伦理

摘要:科研人员恪守“良心”本位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良心”本位可以使科研人员从观念和道德层面上规范其从事科技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底线原则是不突破道德边界进行创新。以“良心”为本位规范科研主体,科研人员从科研之初就秉承诚信之心、同理之心、仁爱之心,让伦理与科研同行。科研人员“良心”本位的养成,需要加强人文修养,注重人本关怀;建德树标,践行深远;促进终身学习,时时自省。

关键词:科研人员;“良心”本位;伦理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1-0114-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在各个研究领域全面开花、日新月异,引领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步伐,助推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科研所带来的正能量在无限扩张,与此同时,“科研事件”所反映出的伦理问题也日益严重。翟天临抄袭事件、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所反映出的科研伦理问题引人深思。就道德与义务层面的“良心”而言,“科研”号列车的脱轨问题该如何解决,本文从伦理维度进行研究,对科研人员“良心”本位的相关内容进行剖析。

一、科研人員“良心”本位的概念厘定

顾名思义,科研人员就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科研即科学研究,国家教育部对科学研究的定义是:“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一些研究学者认为“科学研究(scientific research)指的是: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观察、实验、试制、推理等一系列的活动。”因此,科学研究的范围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这三大领域。科研人员在这三大领域内活动,具备专业的综合素质,探求创新与发展,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同时,科研人员作为研究主体,与合作者、受试者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科研活动的主体,起到维护与调节的作用。

(一)“良心”的概念

“良,善也”“‘心即意识”,二者合并则赋予良心以道德意义。《孟子·告子上》讲“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以说明良心乃天赋之德。又有王阳明说道“良知即本心,一念做圣贤,一念成庸人”,重内心道德意识的开发,行内圣外王之道,足以证明良知的存在从几千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西方学者同样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良心的内涵,美国《韦伯斯特大辞典》提出:“良心即个人对正当与否的感知,是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意图或品格的道德上好坏与否的认识,连同一种要正当的行动或做一个正当的人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在做了坏事时常能引起自己有罪或悔恨的感情。”关于良心的理论,有库德华兹的理性直觉论、洛克的感性经验论、卢梭的情感论、巴特勒的直觉论等等,都足以说明“良心”是存在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笔者认为“良心”作为与生俱来的内在德性,仍需主体自身的后天努力去修正与完善。

(二)何为本位

本位一词在百度百科中有六种释义:第一,原来的官位。第二,原来的座位。第三,本人的府第。第四,主体、中心。第五,货币制度的基础或货币价值的计算标准。第六,佛学词汇。科研人员“良心”本位取第四种释义,可以理解为科研工作者在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开发等本职工作的过程中,以“良心”为尺,始终将有利于为人类带来福祉置于首位和中心位,并且在科研工作中坚守为了人、依靠人、造福人的原则。

(三)何为科研人员的“良心”本位

科研人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体,追求真理、努力创新,使科技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提高科技服务社会的整体水平是科研人员的不懈信念,科研人员的“良心”本位是指科研人员在科研创新活动中自觉遵循科技工作者与社会、生态环境、科研合作者,受试者与大众之间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不光恪守科研共同体的价值观念还认同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念,承担社会伦理责任,因此可以在超越技术伦理视角之上,在道德哲学的维度将科研道德化为行动的自觉。科研人员恪守“良心”本位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良心”本位可以使科研人员从观念和道德层面上规范其从事科技活动的行为准则,其核心准则是科研创新不能损害人类的生存条件(环境)和生命健康,保障人类的切身利益,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良心”本位的底线原则是不突破道德边界进行创新。

二、科研人员“良心”本位的伦理内蕴

“良心”是主体的道德行为依据,作为内在价值规定着什么行为是正当的,这使得科研人员“不仅以一种科学责任意识来思考,还思考科研在回应社会需要方面的角色。”以“良心”为本位规范科研主体,科研人员从科研之初就秉承诚信之心、同理之心、仁爱之心,让伦理与科研同行,为科研保驾护航。

(一)以诚信之心夯实根基

“诚信自内而言是品质,自外而言是义务。”我国传统的诚信观形成于春秋时期,最具代表性就是孔子的诚信观。孔子讲,诚信以“信”为主,作为一种德性和义务,服从于“仁”“孝”“内圣外王”等更高的要求,所以那个时候的诚信还不是一种普遍的基本义务,所谓“言必信,行必果”“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此后的孟子、宋明理学家、明末清初的王船山等人都具有类似的信义论。到了近代,西方思想渐渐融入中国,以严复先生为代表的学者们认识到了“轻视信果”的危害,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诚信更应该发展为公民的基本道德义务,以维护健全而稳定的市场机制,同时也是时代所需。

“诚实是自然而然的、正常的,而说谎却是不自然的、特例的,这些都说明城实是常道,也是正轨,是我们所应当遵循的道德义务。”用康德的普遍化理念来说,“任何例外都会使原则和法律自相矛盾,使它们的普遍性失效”,因此任何谎言都是不可取的,这也体现了康德纯粹理性的理念。事实上,在现实社会中,一些善意的谎言是存在的,或者说是被人们所谅解的,比如父母教育孩子时鼓励他们成长,告诉自己的孩子将来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成功的人。但是,并不是一切善意的谎言都可以得到谅解,比如科研方面,科研本身就是由是实实在在的数据构成的,不容虚假。科研人员为了科研进行的顺利去伪造数据,捏造事实,剽窃他人成果等行为都严重违反了诚信这一基本原则和义务。“诚信是善,说谎是恶”,谎言不仅仅关系到说谎的人和被骗的人,更关系到整个社会。从长远的角度看,“谎言永远是一种‘万不得已”,诚信才是必要的基本义务,而保有一个诚信之心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良心,这是展开科研工作的基础与保障。

(二)以同理之心体察民意

同理心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empatheia(神人),用于美学理论的阐述,这个概念于1920年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布雷福德·铁钦纳首次使用,定义为一个心理学概念,与同情心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同情心(Sympathy)只涉及到对对方感情上的安慰和物质上的帮助,而‘同理心要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所以‘同理心(Empathy)比‘同情心(Sympathy)更具主动性,是一种自动的心理力量,注重对现实情境的把握与适应能力。”用中国成语来说,“将心比心”最为贴切,也可以理解为换位思考,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所欲时又该如何?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发生震撼了中国乃至世界,贺建奎私自组织包括境外人员参加的项目团队,为追逐个人名利,自筹资金,逃避监管完成科研,导致免疫艾滋病的基因婴儿出生,违背了科研伦理与学术诚信。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科研项目的完成从开始到结束都完全出自于贺建奎个人的想法,他希望完成这项科研,无论为何目的,他都没有顾虑到伦理审查委员会以及全人类的想法,没有为道德的正当性做考虑,已经超出了科研价值的范围,给人类带来了伤害,因而他受到了法律的惩罚。免疫艾滋病的基因婴儿出生并不符合伦理,“人造人”是不被接受的,它与当今社会已有的道德规范与价值原则相悖,我们甚至猜想受试者在事件公開之前是否知道科研实情。我们不否认贺建奎在科研的道路上有“求真”的勇气,却也不能否认他仅站在个人的角度考虑,忽略了“善”与“美”,忘记了体察受试者、使用者以及全人类的感觉与需要。因此,科研人员应具备同理之心,才能想世人所需,体众人之心,用科研为人类谋求幸福,排除伤害,推进可持续发展。

(三)以仁爱之心包罗万象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爱一词博大精深,涉及的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由父子关系谈仁爱,“可怜天下父母心”,子女对父母的爱需要道德规范,强调义务感、敬畏心,“可怜天下儿女志”,父母对子女的爱源于“虎毒不食子”的自然而然,需要更多的宽容与理解,因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仁爱更多的是责任感、义务、本分和理解。由夫妻关系谈仁爱,古代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现代社会“男女在社会政治方面的平等已基本上成为事实”,以爱情为基础的“互相体贴、互相依赖、持久的安宁、和谐和心心相印”就是夫妻之间的仁爱。由朋友关系谈仁爱,朋友之间相处的原则是道义,“朋友,以义合者”“而非以财交、以利交、以势交、以权交”,朋友之间的交往多是自愿,践行着“一般社会交往所要求的道德要求”,甚至更高,建立在自由与平等的基础上,多以欢乐为主,达成仁爱。

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的仁爱是相互的、对等的,任何一方抛弃仁爱,都会导致关系出现裂痕。那么在科研界,科研人员与全人类的关系又该如何保持仁爱?作为普通大众的一员,我们懂得也深知科研人员为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长足的贡献,我们尊敬科研人员,给予他们尊敬,可以说,他们的社会地位、物质财富以及家庭幸福从一定意义上都来源于人们对他们的仁爱,那么科研人员又该反过来如何保持对“我们”的仁爱呢?首先是尊重,科研人员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对于合作者,应该互帮互助,信守道义原则。对于受试者,应该告知科研真相,赋予他们应有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对于全人类应该充分考虑到科研成果的应用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会给人类带来哪些问题,信守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原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次是责任,也可以称其为忧患意识,科研人员面临的不仅仅是一个科研项目的成功,更肩负着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科研能力水平和科研道德高度的走向,一个科研错误有可能需要几年、几十年、几百年来修正,只有科研人员本身意识到这一点,才能赋予科研工作更广阔的无限发展的未来。

三、科研人员“良心”本位的养成

科研伦理不是桎梏科研进步的枷锁,“良心”本位也不是束缚科研人员前进的脚镣手铐,就像轮船在无尽的大海上航行需要灯塔来指引方向,“良心”就是科研人员心中最神圣的光,需要科研人员自身去“修”,然后“为”之。

(一)加强人文修养,注重人本关怀

科研工作是一项与人有关的工作,因此科研人员加强人文修养是十分必要的,这关乎到人类的未来。“人文素养一般指人格、气质、道德修养、哲学修养、艺术修养、历史修养、法律修养等。”作为科研人员,培养人文素养就像是习武之人打通全身的经脉,能够促使科研人员在原有科研知识的基础上将其融会贯通、随心所欲。融会贯通是指将科研知识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在科研工作中融入文、史、哲等内容,用文学的眼光看清科研背后的现实问题,从史学的角度剖析科研问题的起源与发展,再用哲学的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建设美好未来。随心所欲是指科研人员以“良心”为本位,把人性的温暖加入到科研工作中,本着绝不突破科研底线,追求科研美德的原则,让科研变得有温度、可持续。

让科研变得有温度,说到底就是注重人本关怀。一项科研任务的完成能促使国家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进步,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人。科研成果服务于人、造福于人、应用于人,理应起始于人的需求,以满足人的幸福感。正如龙应台女士所说:“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

(二)建德树标,践行深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屠呦呦女士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是我们国人的骄傲,她发现的青蒿素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也因此震惊了世界。我们在感叹科研成果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到屠呦呦女士身上的科研精神,她保有科研人员应有的诚信之心、同理之心、仁爱之心。她坚持“求真”,不言放弃,更不怕失败,心中的信念是造福人类、挽救生命。科研人员应自觉以优秀科研人员为榜样,因为“崇高的人物是美的升华,它能提高和扩大人的精神世界,鼓舞人的意志和毅力。它激发了实践主体的巨大的潜在能力,使人感觉到高临在平庸和渺小之上,促使人去和卑鄙猥劣作斗争。”它能够促进科研人员由“本我”“自我”走向“超我”。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必须起而行动,必须有所作为的时代,然而,愈是如此,我们愈不能急功近利,愈要从道德上考察我们的行为,为所应为,为所当为。”科研人员应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并贯穿科研工作的始终。树标的真正目的在于将优秀的道德品质、科研精神融入科研人员自身的骨血,用实际行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三)促进终身学习,时时自省

《荀子·劝学》道:“学不可以已”,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宇宙之大,知识无限,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无论知识渊博到何种程度,与不可限量的未知世界相比都显得那么渺小。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我们要终身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库,以完善自我认知。学习的方式包括间接和直接两种,学习的内容多种多样。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学习科研本身相关的理论知识尤为重要,同样重要的是学习道德规范的相关知识,明确伦理审查制度的相关规定,加强道德修养。科研的建设与完成应该与基本的伦理相衬,科研人员才能得以立足。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句话出自《礼记·学记》,充分说明了学习和自省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形成认识,了解自己的不足,然后自省。科研人员在完成一项科研任务后,做科研记录与道德反思,“用已经被内化了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自我的道德价值目标对照自己的过失,反复权衡,并探索自身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回顾科研过程,接收外界反响来明确后续科研任务的发展方向,“为今后的行为提供新的路线和方案”,推进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造福人类。

作者简介:赵珊珊(1995-),女,汉族,河北廊坊人,单位为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学。

(责任编辑:马双)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伦理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我国科研人员揭秘银杏古树长寿机制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论《觉醒》中的伦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