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感知与农业保险参保决策研究

2020-09-02 06:47龚已迅谢吉容
现代经济信息 2020年16期
关键词:保险产品气候变化意愿

龚已迅 谢吉容

摘要:气候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能够给中国农业带来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但消极影响往往占主导。近百年来我国降水趋势不明显,年平均地表温度上升约0.5—0.8℃,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尤其是干旱。缺水、更频繁和严重的昆虫和疾病暴发以及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土壤退化影响了农业环境条件。根据IPCC第五次报告,在近期(未来20年)气候变化给农业带来的关键风险包括导致作物减产的高温与干旱、对粮食系统基础设施影响的洪水,这意味着气候变化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影响着农业生产。那么农业保险作为稳定农户收入、降低农业风险的重要金融工具,依靠政府补贴依旧存在农户对农业保险采纳意愿不高问题十分严重,本文试图从气候感知的角度分析农业保险影响因素,从而解释农业保险为何无人问津。

关键词:气候变化;参保决策

20世纪20年代初,当保险产品在市场上初见雏形时,研究者就将研究兴趣投向农业保险市场。在探讨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现象已经有一定的理论成果。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需求侧的气候风险感知匮乏与实际参保需求不足,供给侧的高关联性系统性风险与信息不对称。所谓气候风险感知匮乏是指农户受限于自身对气候风险的认知水平与过去农业生产的经验限制,难以在复杂多变的气候风险下感知到真实的风险概率。而实际参保需求不足是指农户难以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方式需求,发展中国家农户长期处于不完善的要素流通市场当中,具有诸如预防性储蓄、多样化种植结构等一系列非正式性风险分担机制与风险平逸措施,对于这些措施的依赖会抑制农户对正式风险管理方式的采纳意愿。高关联性系统风险是指保险产品设计者基于趋利性,在费率设计时往往会考虑多种风险的叠加与恶化,从而进一步加大保险产品负担。信息不对称则自然使保险的赔付方与农户两者对其作物生长情况掌握的信息存在差异,农户往往会利用自身对农业生产的高度了解从赔付方获得信息租,从而进一步恶化整个保险市场。

一、农户对农业保险采纳意愿不高的因素

国内对于农户对农业保险采纳意愿不高这一问题众说纷纭。主要以风险偏好与农户财富累积、农业补贴力度、保险的高费率、农业保险认可度等因素为主流解释农户对农业保险采纳意愿不高问题。根据现有文献,可将影响农业保险的因素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主观性因素。主观性因素主要是指农户主观层面上影响其参保决策的影响因素。包括其户主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等,包括其个人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经验等,这些因素一方面影响其风险感知,另一方面影响其有效需求。而第二类为经营特征,主要是指投保人的收入状况、经营规模与专业化程度、农作物或养殖产品经营风险大小(产量波动性大小等)等因素。包括投保人收入状况、经营规模与专业化程度、农作物或养殖产品经营风险大小(产量波动性大小、价格波动大小、损失频率等)。第三类为客观性因素;包括制度性因素如农业保险产品种类、决定农业经营者投保收益率的因素。同样还有市场性因素,包括政府职能的履行(因当前农业保险主要是以政策导向为主)、市场主体农业保险政策的宣传等等因素,在此就不多赘述。

而应对气候变化具体险种包括:1.农业巨灾保险。主要从资源配置关系与风险分担机制角度解释农业保险在农业巨灾方面的成效有限,从市场失衡的角度来说,农户作为需求方受到自身风险意识、对于农业保险认识程度不高等方面的影响,而供给者主要受农业巨灾风险高度相关度的束缚,保险公司不愿意对于农业系统相关的风险担保因巨灾风险已经成为其破产的重要原因。从市场风险分担机制的角度,高风险的保险公司自然会设置较高保险费率、有限设置险种来均衡利润诉求与自身风险。而政府利用财政补贴推动农业保险的展开同样会在赤字提高的情况下打击保险公司农业巨灾保险业务,政府与市场的某种结合形式分散风险可能更为合适。2.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由于传统保险产品始终难以克服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针对性设计出来的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能够绕过传统保险产品基于损失理赔的基本逻辑,直接根据风险因子进行赔付。其基本运行机制为赔付方直接根据客观天气与自然灾害条件,对参保者进行差额化赔付,极大降低传统保险产品所导致的交易成本等问题。现目前这类产品广泛被应用到高价值的经济作物上,并已被世界各国学者与市场逐渐接受。其拥有以下优点:第一,客观气象数据具有权威性,并不以个人意志所转移,所以能够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第二,能够极大降低保险公司的监督成本。保险公司只需要与气象部门达成协议,获得权威的气象数据即可对参保方的生产损失进行赔付,无需自行派出相关人员去实地检查情况,能够极大降低其内部的工作效率。第三,契约的可流通性。由于此类保险往往是标准化极高的产品,因素保险合约能够自由在市场上流通转让,交易流通性能够保障合约有效性的延续与产品的生命力。第四,再保险功能。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具有极强的再保险功能,基于保险公司产品的设计与规划,具有更雄厚实力的保险上游组织能够为该产品提供再保险服务,通过这一种风险分担方式进一步保障保险公司个体的生存压力,有效进一步分散气候风险,通过财政手段或是融资手段推动整个气象指数保险市场的完善与进步。

农业保险采纳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关系。认知是行为的基础,这一点已经通过非洲小农事前适应性行为、山东农户主动适应性行为可以得到验证。农户适应性行为的前提是对气候变化的感知,然后实施适应性策略。而以农业生产风险主要来源之一的天气为分析视角对于农业保险的研究角度仍然较为新颖。已有部分研究已经认为农业保险与气候变化高度相关。比如宋博[1]认为农业保险支付意愿与农户离气象站距离高度相关。同样存在部分研究认为农业保险能够作为农户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中的一种,比如John Smithers[2]认为政府资助项目和保险包含农业补贴和农业保险项目、直接的农业补贴支持,能够暂时性缓解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

二、提高农户参保意愿的措施

因此要想提高农户参保意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政府要大力建设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推动村级气象服务发展。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的完善是关键中的关键,农户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能够做出相应的反应,极大节省政府与村集体的救济救灾成本,预防风险与未然,信息的推动能够降低农户风险感知能力,这也意味着发展农户参保的内生动力与主观意愿。

提高农户风险感知能力,提高其参保意愿。保险产品之所以难在农村市场内部推广,其根本原因在产品本身不符合农户成本收益比,即使产品设计之初定义为政策性,也难以解决农户对于自身非正式风险分担方式的信赖。因此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推动专业化农业生产技术与相关保险协同机制,通过培育示范大户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集体参保,利用村庄收人社会优势建立保险在当地社区的集体信任,从而在当地形成一个紧密的参保利益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宋博,等.基于CVM的我国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支付意愿分析——以浙江柑橘种植户为例[J].保险研究,2014(2).

[2] John Smithers,Alison Blay-Palmer. Technology innovation as a strategy for climate adaptation in agriculture [J]. Applied Geography,2001,21(2).

基金項目:本文受基于专业认证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193216)资助。

作者简介:龚已迅(1996—),男,重庆永川人,硕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学研究;谢吉容(1966—),女,重庆永川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保险产品气候变化意愿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互联网保险新业态下的保险产品开发策略探讨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企业年金基金配置投资型保险产品研究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