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房改方案”的决策和出台

2020-09-02 07:25王红茹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31期
关键词:俞正声朱镕基分配

1998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的住房制度改革,影响深远。“98房改方案”究竟是如何决策并出台的呢?

住房制度改革始于1980年

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大幕的拉开始于1980年。当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正式允许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从1982年开始,各地陆续推出出售公房、鼓励购买的政策,但因缺乏购买力和社会心理基础,收效不大。之后,我国又进行了多项房改的探索,多地的房改试点,但由于缺乏改革的经验,加上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很顽固,总之,由于种种矛盾,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本文作者顾云昌,“98房改方案”起草小组的主要执笔人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当时的国家城建总局房产住宅局工作,一直致力于住宅商品化研究。1997年,伴随着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低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提出,“加快住宅建设,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改革共识逐渐达成。

这一年,俞正声从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任上调到建设部担任部长,主抓房改。人们猜测,可能与俞正声曾经主抓烟台房改方案、第一个吃房改的螃蟹有关,因为1985年至1986年,我国进入“提租补贴”改革的新阶段,烟台、蚌埠等地打响了“提租补贴”试点“第一枪”。当年,主抓烟台房改的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正是俞正声。

福利分房制度終结

1997年9月,国庆节前夕,时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李铁映组织房改讨论会,俞正声部长带着我和谢家瑾(时任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司司长)参加了会议。会后,俞正声部长对我说,他要起草一份关于房改方案的文件上报给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开始起草之前,俞正声部长让我根据近几天的会议整理一个提纲式文稿。到了起草的时候,他说自己要亲自写,写了以后让我从专业角度给予修改。

1997年10月1日,俞正声的秘书将他起草的房改方案报告送到我的家里。部长给朱副总理的报告,思路很前沿也很开阔。我是用铅笔改的,修改时还是很慎重的,只是有一些字句表达不一定合适,我稍做了一些修改。第二天将报告送到他的办公室,俞部长认认真真看了两遍,又改动了几个字,就打印出来送给了朱镕基副总理。这是俞正声担任部长以后给朱镕基副总理的第一次房改报告。

1998年3月19日,新任总理朱镕基在就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今年下半年出台新的政策,停止福利分房,住房分配一律改为商品化。”

开启中国住房市场化进程

1998年3月,国务院正式宣布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由俞正声部长担任组长,首要任务就是起草新的房改方案。为此,房改小组成立了由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的官员和专家组成的约百人的国家房改方案起草小组,而谢家瑾司长、刘铁民(房改办副主任)和我3个人成为起草小组的主要执笔人。

房改方案在起草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争议是住房分配体制改革,也就是从住房福利制(实物分配)如何转变成货币化分配。因为取消了实物分配以后就没有了分房政策,大家都要买房了,而老百姓工资那么低,买不起,要不要给购房者一定的补贴?该补多少?钱从哪儿来?

我们过去的工资体系是低工资制度,在工资中包含的住房费用很低,低工资体制自然买不起房。那么,要从实物分配变成货币分配,必须给买房者补贴。如果买房,要以什么价格卖给职工,这个问题争论很大。如果房子卖得太便宜,会被看作是公有资产的流失。但不给买房者补贴,根本就买不起,公房出售的办法就推不动了。

类似很多这样的问题,从房改方案起草开始,就争论不休,而且争论的时间很长。其中有一个关键的词叫“房价收入比”。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经过反复讨论,大家认为最合理的房价收入比是4到6倍之间。比如,一套普通住房价值100万元,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是20万元,房价收入比是5倍。大概这么一个价格大家能够承受得起。最后,我们在争论是按照4倍计算房价收入比还是按照6倍计算房价收入比时,俞正声部长拍板,我们要以4倍的房价收入比来计算,尽可能地给买房者比较优惠的补贴,来调动大家的买房积极性。

这个标准出台以后,账就好算了,公务员的补贴肯定是国家开支,事业单位的补贴由事业单位出,学校的补贴由学校出。各单位自己的问题自己来解决,归根结底要把房子卖出去,把房改方案全面推开,要卖得起,关键也要买得起。

1998年7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取消福利分房的一纸公文令市场化、商品化成为住房建设的主题词,由此开启了中国住房市场化的进程。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顾云昌/口述 王红茹/文)

猜你喜欢
俞正声朱镕基分配
如果邓小平在,会称赞你吗
Crying Foul
遗产的分配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慈善家,朱镕基的新身份
阅读理解Ⅳ
俞正声
我会好好地分配时间
新书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