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超声造影评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的临床价值

2020-09-04 08:14陈毓菁梁展鹏伍卓强王佳讯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排空亚组胃肠

陈毓菁 梁展鹏 伍卓强 王佳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综合征。症状可持续亦可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目前临床上依据罗马Ⅲ标准[1]将 FD 分为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和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comfort syndrome,PDS)两个亚型。由于患者多无器质性病变,所以FD 的诊断通常通过临床医师的主观经验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诊断主观性较强[2]。目前FD的准确诊断主要依赖于胃排空的定量分析,核素扫描是其诊断金标准[3],但其检查费用昂贵且具有一定的放射性,患者接受程度低,很难作为一种常规的检查手段,因此探究更加客观、方便的方式对FD 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研究[4-5]显示,胃肠超声造影可以检测胃排空率,具有客观、安全、易重复等特点。然而针对FD 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前后的定量分析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根据胃肠道症状对我院FD 患者进行分型,应用胃肠超声造影评估胃排空率,比较不同临床类型及不同严重程度FD 患者治疗前后的胃排空率,旨在为超声评估FD胃排空功能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FD患者128例(FD组),男65例,女63例,年龄22~65岁,平均(40.42±12.63)岁;其中轻度43例,中度40例,重度45例。按照临床症状及病理生理特点将FD组分为EPS亚组和PDS亚组,其中EPS亚组68例,男33 例,女 35 例,年龄22~58 岁,平均(39.62±10.82)岁;PDS 亚组 60 例,男32 例,女28 例,年龄26~65 岁,平均(41.18±12.94)岁。纳入标准:符合罗马Ⅲ的FD 诊断标准[1]。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包括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及脑卒中等;②患有对消化功能有影响的全身疾病患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血脂及精神性疾病等;③消化道有明显器质性病变患者;④有腹部大手术病史患者;⑤孕妇或哺乳者;⑥转移癌患者及其他部位肿瘤患者。另选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65 例作为对照组,男32 例,女 33 例,年龄18~65 岁,平均(41.92±13.95)岁。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仪器与方法

1.超声评估胃排空状态:使用百胜MyLab 9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5.0 MHz。嘱患者检查前禁食、禁水12 h 以上,受检时取半卧位,平静呼吸。确定患者处于胃排空状态后,取一包45 g胃窗声学造影剂(杭州胡庆余堂医药技术有限公司),以400 ml 开水冲泡,配制成混悬剂,搅拌成均匀稀糊状,冷却后嘱受检者服下。取坐位,测量所有受检者禁食时,试餐后即刻(0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时胃体部胃腔长径(L1)、近胃底侧1/4 处胃腔前后径(A1)、胃腔1/2 处前后径(A2)、近胃角侧1/4 处胃腔前后径(A3)、胃窦部胃腔长径(L2)、近胃角1/4处胃窦腔前后径(B1)、近幽门侧1/4 处胃窦腔前后径(B2)。见图1。将胃体及胃窦均视为近似圆柱体,计算胃体部胃腔容积(BGCV)、胃窦部胃腔容积(AGCV)及全胃腔容积(TGCV)[6],公式分别为:BGCV=π•(A1+A2+A3)2•L1/36;AGCV=π•(B1+B2)2•L2/16;TGCV=BGCV+AGCV。进一步计算胃排空率,即:胃排空率=[(试餐后即刻TGCV-试餐后各时间点TGCV)/试餐后即刻TGCV]×100%。

2.FD 患者严重程度分级及超声评估[7]:根据上腹部疼痛、上腹烧灼感、食欲不振、嗳气、早饱、饱胀伴餐后加重、恶心、呕吐9 个症状对FD 患者进行消化不良症状积分评定,分为:轻度为稍感有症状;中度为有症状但可以忍受,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重度为症状难以忍受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比较不同严重程度FD患者120 min胃排空率。

3.FD 患者常规治疗及超声评估:饭前服用吗丁啉(西安杨森制药,批号:KCJ42MU)每天0.6 mg/kg,联合应用兰索拉唑片(湖北潜龙药业,批号:108472,每次 30 mg,1 次/d)、克拉霉素磷酸酯片(湖南九典制药,批号:108591,每次 0.25 g,2 次/d)、阿莫西林胶囊(联邦制药,批号:9C002115,每次0.5 g,2 次/d);治疗1 个月后再次应用胃肠超声造影检测并计算FD 患者120 min胃排空率。

图1 全胃圆柱体法测量胃腔容积示意图

三、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比较行t检验;三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行SNK-q检验。FD组与对照组禁食时,试餐后0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的TGCV 和胃排空率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两组TGCV随试餐结束时间变化情况

组内比较发现,FD 组和对照组TGCV 在试餐后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21,P=0.000)。组间比较发现,FD 组TGCV 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93,P=0.001);其中试餐后0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 时 FD 组 TGCV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交互作用分析显示,两组TGCV 变化与试餐后不同时间点存在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65,P=0.028)。见表1。

表1 FD组与对照组TGCV随时间变化情况比较(±s) ml

表1 FD组与对照组TGCV随时间变化情况比较(±s) ml

组别FD组对照组t值P值禁食时59.2±12.2 55.1±22.5 1.635 0.104试餐后0 min 428.8±74.9 395.8±56.2 3.130 0.000 30 min 397.4±56.3 285.3±46.3 14.064 0.000 60 min 343.5±44.7 186.3±44.8 23.428 0.000 90 min 273.7±46.7 134.3±33.6 21.268 0.000 120 min 218.3±43.5 73.7±25.3 25.098 0.000

二、两组胃排空率随试餐后时间变化情况

组内比较发现,FD 组和对照组胃排空率在试餐后均呈上升趋势,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72,P=0.000)。组间比较发现,FD 组胃排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82,P=0.005),且在试餐后各时间点FD组胃排空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交互作用显示,两组胃排空率与试餐后不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32,P=0.036)。见表2。

表2 FD组与对照组胃排空率随试餐后时间变化情况比较(±s) %

表2 FD组与对照组胃排空率随试餐后时间变化情况比较(±s) %

组别FD组对照组t值P值0 min 0 0- -30 min 7.32±4.62 27.92±6.81 28.938 0.000 60 min 19.89±7.26 52.93±10.34 26.652 0.000 90 min 36.17±9.71 66.07±14.51 17.133 0.000 120 min 49.09±11.90 81.38±17.62 15.140 0.000

三、FD 亚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120 min 胃排空率比较

EPS亚组和PDS亚组患者治疗后120 min胃排空率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EPS亚组患者120 min胃排空率大于PDS亚组,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PDS 亚组患者120 min 胃排空率显著大于EPS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3和表3。

四、治疗前后不同严重程度FD 患者120 min 胃排空率比较

治疗前,120 min胃排空率随着FD严重程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各严重程度患者120 min 胃排空率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严重程度FD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图2 胃肠超声造影测量EPS亚组患者治疗前后120 min TGCV

图3 胃肠超声造影测量PDS亚组患者治疗前后120 min TGCV

表3 FD亚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120 min胃排空率比较(±s) %

表3 FD亚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120 min胃排空率比较(±s) %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EPS亚组比较,#P<0.05

组别EPS亚组PDS亚组对照组t/F值P值治疗前53.10±13.60*47.50±9.90*#81.38±17.62 3.068 0.003治疗后68.20±13.40 78.20±5.10-2.721 0.007 t值-7.771-14.452---P值0.000 0.000---

表4 治疗前后不同严重程度FD患者120 min胃排空率比较(±s) %

表4 治疗前后不同严重程度FD患者120 min胃排空率比较(±s) %

与轻度FD患者比较,*P<0.05;与中度FD患者比较,#P<0.05

程度轻度中度重度F值P值治疗前55.20±12.20 50.30±9.50*40.80±8.70*#5.021 0.008治疗后77.50±12.90 75.20±8.50 73.10±5.30 2.132 0.123 t值-7.128-9.873-18.635--P值0.000 0.000 0.000--

讨 论

FD是一种功能性胃肠道综合征,由于患者多无器质性病变,临床上常通过相应症状对FD 进行诊断,因此诊断主观性强且较为片面。虽然核素扫描是胃排空定量分析的金标准,但由于患者接受程度较低,且已有研究[6,8]表明超声胃肠造影与核素扫描检查的一致性较好。本研究应用胃肠超声造影评估不同亚型及不同严重程度FD 患者治疗前后的胃排空率变化情况,旨在为超声诊断FD提供参考。

本研究结果显示,禁食时FD 组TGCV 与对照组比较有扩张趋势,这可为患者嗳气、早饱等症状提供理论依据。试餐后两组TGCV均呈下降趋势,但相同时间点FD 组餐后TGCV 变化幅度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分析原因可能与FD 患者胃内容物分布异常有关,胃内容物分布不均,即在远端胃内容物聚积较多,而导致进食后近端胃容受功能受损[9]。而胃容受功能受损会导致胃内压上升,处于胃壁的压力感受器被激活,使更多食物进入远端胃,进一步引起胃窦部扩张。而胃肠超声造影可更清晰、客观地评价TGCV。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FD 组胃排空率在试餐后30 min、60 min、90 min及120 min时均较对照组对应时间点低(均P<0.05),且两组胃排空率均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进一步验证了超声观察FD 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同时,通过对FD 患者问诊发现,试餐后90 min 时FD 患者仍有饱胀感,对照组饱腹感已消失;试餐后120 min 时FD 患者和对照组均无饱胀感。提示在胃排空率<40%时患者即会产生饱腹感。另外也说明采用超声计算得出的胃排空率可反映患者的主观感受,有望将FD 患者的饱胀感进行量化,体现其在诊断FD方面潜在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根据罗马Ⅲ标准将128 例FD 患者分为EPS亚组和PDS亚组两种亚型。虽然至今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明确,但多数研究[10-11]认为胃动力异常导致的胃排空障碍是FD 的主要病因之一。而罗马Ⅲ标准更提倡根据各亚型的发病机制用药[12]。因此本研究对FD 患者采用促胃动力和抗幽门螺旋杆菌联合治疗,同时应用实时超声观察患者治疗前后120 min胃排空率。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EPS 亚组患者120 min胃排空率显著大于PDS亚组,治疗后PDS亚组大于EPS 亚组(均P<0.05),可能与不同分型的临床症状有关。EPS多以上腹痛和(或)上腹灼烧感为主要症状,而PDS多以餐后饱胀不适和(或)早饱为主要症状,即PDS与胃排空率的关系更为密切[13]。因此PDS亚组患者120 min 胃排空率大于EPS 亚组。说明采用超声计算得出的胃排空率可为FD 临床分型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有助于临床上对FD进行更客观的诊断。

同时本研究通过对FD 患者进行消化不良症状积分评定,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观察治疗前后不同严重程度FD 患者120 min 胃排空率,结果显示经治疗后各严重程度FD 患者120 min 胃排空率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说明临床可采用胃肠超声造影评估FD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胃肠超声造影可通过准确计算胃排空率从而客观评估FD 治疗前后的变化。胃肠超声造影检测发现PDS 的治疗疗效优于EPS 患者,且不同严重程度的FD 患者均能够得到有效治疗。但是超声检查仍然存在不同医师操作手法的不同,获得的测量数据不可避免地存在人为误差,因此超声诊断FD 的准确性仍有待核素扫描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排空亚组胃肠
抽水蓄能电站小负荷发电排空上水库可行性试验研究
不同煎煮方法及时间对炮附子配伍大黄治疗阳虚型便秘的效果及对心脏的影响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微小RNA-145、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mRNA水平变化及诊断价值研究
烟草黄瓜花叶病毒亚组Ⅰ分离物生物学特性
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正文见第45 页)
一种方便排垢排空太阳能集热器的研究探讨
云海相接,追浪排空
空腹
胃肠病糊上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