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华山泥叫叫

2020-09-06 13:33赵怀德
金山 2020年8期
关键词:第一村龙脊石板路

赵怀德

外婆家在江南第一村——华山。小时候跟着妈妈到外婆家,最高兴的是买泥叫叫。各种各样的造型,鱼、牛、猪、羊是最常见的,还有各种飞禽走兽和瓜果花草,黝黑发亮,点缀着少许红色。吹出来的声音清脆响亮。和小朋友在一起,我拿出泥叫叫一吹,就有人围在我身边,想吹一吹。我也乐意和大家分享泥叫叫带来的快乐,泥叫叫发出的声音在空中回响,我们高高兴兴地跳着蹦着。

如今,一想起华山泥叫叫,儿时在外婆家的情景就会浮现在眼前。

从大港到华山18里路。很小的时候坐独轮车,哥哥姐姐坐在一边,妈妈抱着我坐在另一边。独轮车吱吱呀呀,载着我们慢慢前行。经过锣鼓山、夏泽桥、坦王、厚角、唐家村,才到达华山。七八岁的时候,我和哥哥就跟着妈妈步行到华山了。走不动时,就在路旁歇一会儿。夏泽桥旁有一座药师庵,庵前有供行人歇脚的驿站。母亲坐在驿站的长凳上歇息,我和哥哥就去庵里看菩萨。唐家村有个远房亲戚,我们叫她二姨娘,在她家歇脚时,她有时会泡一碗炒米打两个鸡蛋招待我们。

外婆家在华山西头的当铺里。妈妈说这里曾经是清朝的老当铺,华山人都称这个大宅院叫当铺。大宅院真的很大,住着冷氏家族十三房人家,两个舅舅排行八和九。南大门和北大门相距足有三四百米。进了南大门向右拐是一个大敞厅,敞厅北面有大院子,敞厅前是走马楼,中间一个大天井,厨房和起居室在大宅院的平房里。外婆住在南大门口的平房里,大舅和小舅分别住在楼上的东南角和西北角。这偌大的庭院是我们玩耍的天堂,楼上楼下奔跑,院子里嬉戏。躲猫猫,踢毽子,打陀螺……疯够了再往外跑,不玩个够不回家。

南大门前不远处有一个大池塘。春天的時候,池水清澈,游鱼嬉戏,杨柳依依,桃花灼灼。外婆家和附近的村民就是从池塘里挑水回家沉淀一下烧饭做菜。淘米,洗菜,洗衣服,也是在这个池塘里。

华山有名的龙脊街从南大门前向东延伸。沿着石板路,走不了多远,街道两旁商铺一个接一个,日杂店、茶馆、布庄、绣品铺、酒坊、油坊、饭店、绸布店、理发店,一片繁华景象。张王庙是最热闹的地方。一棵高大的银杏树遮天蔽日,一个硕大的香炉香火旺盛。小时候胆小,不敢进去看一座座神像,只是在门口张望。最高兴的是缠着大人去买泥叫叫。华山一年有好几次集场,摆摊售卖各种各样的农具,吃的、穿的、用的,也应有尽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赶集,场面很是壮观。特别是正月十五的开门集,举行盛大的庙会,看热闹的人山人海。舞龙灯,唱麒麟,踩高跷,最精彩的是走马灯。一支长长的队伍,每个人身着彩装,身前绑着马头,身后绑着马尾,边唱边舞。这是华山的独创,据说现在已经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了高中,语文课上学过南朝民歌《华山畿》,我才知道华山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相传当时有个女子,在哀悼为她殉情而死的恋人时,唱了这一首歌。此歌惊风雨、泣鬼神,后来华山畿成为歌调的名称。我和母亲来到华山,请人带我们找到了神女冢。故事中的男女主角被合葬在这里,墓名“神女冢”。专家考证认为,“神女冢”很可能就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梁祝”这一爱情悲歌的雏形。

时光荏苒,六七十年过去了。外婆早已离世,两个舅舅也先后举家迁居常州和南京。母亲去世后,我再也没有去过华山。想起华山的泥叫叫,我就想起龙脊街的石板路,想起老当铺的走马楼。近年来常常听到华山保护古村落的消息。去年春天我故地重游,一心想沿着外婆故居门前的石板路,重温江南第一村的繁华景象。可是走着走着,却感到莫名的失落和凄凉。展眼望去,这座古老的村落,已经被年岁剥落了全部的光彩。龙脊街上,张王庙虽已修缮一新仍香火不旺,只有那历尽沧桑的银杏树叙说着华山古村落的历史和文化;街道两旁,许多房屋都已颓墙塌瓦,只有那斑驳的墙壁上“纵有金山银山,难买文化遗产”的标语,昭示着华山村民保护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老当铺的老屋仅剩断垣残壁,大院里瓦砾遍地,杂草丛生。令人欣慰的是村子里到处拉起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横幅,冷家祠堂已经开始修复。

江南第一村——华山村入选全国第二批传统文化村落保护名录,有成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华山畿》,有唐太宗后裔李家老宅和李鸿章管家张麒麟的张家老宅,有距今1800多年、直径1.8米的古银杏,有距今800多年的禹王井。相信经过多方努力,华山村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成为镇江的一个旅游胜地。

猜你喜欢
第一村龙脊石板路
石板路
看曾经的“中国扶贫第一村”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龙脊梯田
乌江文化第一村——郝家湾
龙脊梯田
从“炮战第一村”到“通婚第一村”
改革开放40年寻访中国港口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