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写出有品质、有温度的新闻报道

2020-09-06 13:35王位
传媒论坛 2020年19期

王位

摘 要:一篇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的新闻作品的出炉,需要新闻工作者爱岗敬业、心中有职业敬畏和操守,对事业对人民群众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带着感情工作,就有无穷力量;需要扎实深入的采访作风,不辞辛苦,深入基层甚至最底层去捕捉鲜活的感人至深的素材,和采访人物同呼吸,抓取细节,增加新闻作品的重量;需要新闻工作者不断增强文学方面的素养,锤炼笔上表现的真功夫,使新闻作品更有感染力,解决眼高手低问题。这三个需要,关系到新闻报道能不能不断出现精品力作。

关键词:热爱事业;采访深入;锤炼笔力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9-00-02

近些年来,如何消除新闻报道的生疏、粗粝、冷硬、僵化说教的现象,使新闻报道接地气、有思想、有温度、可读可感,是我们新闻媒体和上级主管部门一直强调的问题,并且也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办法。像中宣部倡导的“走转改”①和“三贴近”②,均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结合二十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笔者以为,要想写出有品质有温度的高质量新闻报道,需具备以下几点。

一、带着感情工作,就有无穷力量

如何叫带着感情工作?就是要热爱本职工作,心中有职业敬畏和职业操守,这样你才能自然地投入感情、用心用力,才能亲力亲为、脚踏实地、吃苦耐劳。

试想,一个不爱岗敬业的人怎么能干出非凡业绩来?领导派他去采访,叫苦连天,怕脏怕累,就是下到基层,也是浮在上面,要点现成材料,回去根据材料对付几百字交差,这怎么能写出有感染力的好报道来。

过去讲,要想写革命文,先做革命人,现在我们提倡带着感情去工作。你对群众有爱,你才不会拈轻怕重,你就能和大众打成一片,和他们交朋友交心,你就会从人民群众这座富矿里挖掘出不尽的新闻宝藏。

所以,我们广大的新闻工作者,要满怀着工作热情,对事业充满激情,对人民群众有关爱之情,有了这个先决条件,就不愁写不出有温度的好稿子来。

二、深入最底层,抓新鲜活鱼

记者采访要深入基层、不辞辛苦、用脚底板子写新闻。你的新闻报道价值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跑的路有多远,你付出的汗水有多少。

全国劳模“马班邮路上的王顺友”这个典型人物,是怎么产生出来的?探索这个典型的问世,就能说明这一问题。王顺友被媒体注意后,全国各地媒体派去不少记者。见到王顺友后,由于王顺友性格木讷,不问不说,手足无措很紧张,场面很尴尬。许多记者最后放弃了采访,又不好空手而歸,随便抓一个主题写个小稿子便打道回府了。可新华社一名女记者张严平却留了下来。她向当地宣传部门提出,要跟随王顺友走一趟马班邮路。一个女子和一个男人,外加一匹马,在深山险崖野兽出没的群山中穿行,还要中途露宿,辛苦劳累不说,也很不安全。

当地宣传部门只好找几个人一同陪张严平上路。在中途歇息的时候,张严平发现王顺友看他的马的眼神,就像一个刚刚做了母亲看着她的新生儿那般慈爱温情。张严平问王顺友,看来你对这个马挺有感情啊。王顺友却说,这马救过我的命啊。一句问话,打开了王顺友几天来一直紧闭着的嘴巴,开始向张严平讲述这匹马是怎么救他命的。

在夜晚大家围着篝火跳舞时,张严平也把王顺友拉上来和大家一起跳。王顺友只跳了几下,说了句,我太高兴了,天天这样多好,然后,干裂黑黢的两手捂住了脸,泪水从王顺友的指缝间流淌下来。

这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镜头,一句句朴实真切动人心弦的话语,如果没有这次同行,张严平显然无从获得。这一路下来,记者张严平深深体会到了多少年来,王顺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是怎么走下来的,张严平也是几次泪湿眼眶。

回来之后,她一气呵成,赶写出一篇非常感人的大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通讯也被中国新闻奖评为一等奖。

所以,你沉到底,和采访人物同呼吸,你就能抓到你想象不到的感人细节,你就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真金白银。你的采访对象首先感动了你,你笔端沾满泪水去写稿子,这稿子能没有品质和温度吗?那么,如何让你的采访对象感动你呢,那就是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与他心心相印。

记得我们佳木斯日报社有一年组成一个采访团去外县采访一个教师。当地宣传部领导、教育局领导和学校领导都来了。这位女教师进屋看到围坐了一屋子人,显得很紧张,我们问一句,她答一句,我们不问,她就十分局促地坐在那一声不响。采访陷入僵局。下午,我决定自己去采访这个女教师。到了学校,我没让校领导陪,直接到了她的班级找她。我没有掏出采访本,几句家常嗑一下打消了她的紧张,她主动招呼我坐下。聊着聊着,这位女教师渐渐把我当作了朋友,几次哽咽哭泣,说了很多我想知道的内容,采访非常成功。回来我写出通讯《37名孩子的妈妈》,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当年,她被评为全市十佳教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报社给我开了一个专栏《王记者在一线》,我每天奔走在采访路上。我给自己立下规矩,绝不依靠材料写稿子。常常步行几十里到大山深处见采访对象,写出感人的通讯《青山红烛》;深夜到挑灯夜战的水利工程现场采访,写出《沸腾的老浪河》;到草场亲身感受草原被破坏的景象,写出《牛羊声声换绿洲》;在蔬菜大棚里采访,写出《雪落柿子红》。由于靠耳闻目睹,靠与采访对象同吃同住,靠脚板亲临现场,才使得我那时候的新闻作品和栏目频频斩获国家和省市各种新闻奖项。其实,我知道,我的每一篇新闻作品,都是靠我的两只脚板走出来的,所以,稿子里自然带上了温度和品质。许多细节,至今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

深入下去,就能抓到鲜活感人的细节,就能不断出精品力作。这一点非常重要,你要相信,你脚底上沾的泥巴有多厚,你的新闻作品就有多重。

三、增强文学素养,锤炼好笔力

有热情,爱岗敬业,这固然重要,是干好新闻工作写好稿子的先决条件。深入基层,采访深入,与采访对象同呼吸共命运,抓取一个个感人细节,让对方的事迹先感动自己,让自己在动笔之前,人物就有呼之欲出、活灵活现的冲动,这是写出好稿子的至关重要的一关。这一关,必须过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你所获得的素材肯定十分苍白有限,自然你就写不出有品质有温度的新闻报道来。

具备这两点,只能说你成功了一大半,而润笔也不可小觑。要解决眼高手低的问题,那就是你的笔力。笔下功夫不到家,即便你获取了大量的感人素材,你也写不出感人的新闻作品来。你要会讲故事,要讲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1]这个功夫非一朝一夕就能办到,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一定要多阅读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磨炼你的笔力,使你获得的好素材获得更好地表达。

我们现在所倡导的践行“四力”,即脑力、脚力、眼力、笔力,和我这里阐述的道理异曲同工。所谓脑力就是要通达上下,上知大政方针,下晓社区民意,工作有激情有热情。脚力,就是采访作风是否扎实,能不能不辞辛苦地到你应该到的地方,捕捉到最具感染力的细节来。细节决定成败,有了细节,新闻作品自然就带上了温度。笔力,就是你的运笔能力。要加强学习,多读文学作品,增强笔上功夫。[2]

总之,一篇好的新闻作品的诞生,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综合能力的体现,不要指望一蹴而就,更不可指望有何捷径。踏踏实实地充实丰富自己,善于学习,从实践中磨炼自己。宝剑锋从磨砺出,玉汝于成。

四、结语

文中结合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实例,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是轻而易举就能产生的,需要下一番真功夫。带着感情工作,深入到最底层,锤炼笔力,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写好新闻报道的先决条件。近些年来,中宣部一直在提倡广大的新闻工作者要努力践行“四力”,这也是对我们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为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努力的方向,并与此文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注释:

①“走转改”,即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②“三贴近”,即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百姓。

参考文献:

[1]刘保全.生动、传神、感人——《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赏析[J].新闻传播,2007(02):29—32.

[2]周勇军.以“四力”要求实现典型报道“四力”效果——一名党报驻地记者的感悟[J].中国记者,2020(05):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