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意:赵朴初书法汇珍

2020-09-06 14:07姗姗
检察风云 2020年14期
关键词:赵朴初和平

姗姗

家国情怀

上海是赵朴初先生学习、生活、战斗、工作过的地方,他在这里度过了长达三十五年的难忘岁月。为表眷念之情,亲属特将赵朴初先生的珍贵遗物捐赠给上海,由上海博物馆给予专业的、永久的保存。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2019年3月起,上海博物馆组织人员和专家对赵朴初先生遗物开展清点、整理、研究工作,直至陈列布展,于今年亮相上海展出。

赵朴初先生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太湖的一个书香世家。从他的天祖状元赵文楷开始,高祖赵畇、曾祖赵继元、祖父赵曾重,四代皆为翰林。赵畇女婿李鸿章为赵家题写“四代翰林”金匾。其母陈仲瑄的曾祖陈銮,乃殿试探花及第。陈氏深受家庭熏陶,博览群书,擅长诗、词、曲。赵朴初七岁入塾就读至十三岁,加上父母的家庭教育,奠定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他的书法启蒙训练也始于此时。

1919年,赵朴初十三岁,离家前往上海,同关静之、关絅之姐弟一起生活、学习。赵朴初后来在宗教、慈善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与关氏姐弟的引导密切相关。关絅之(1879—1942),1903年起任职上海公共租界公廨,后任正审官,四十二岁皈依佛教,专修净土宗,1922年成立上海佛教净业社,任副社长,后任上海居士林副林长。赵朴初就给关絅之做秘书。

青少年时的赵朴初目睹了旧中国积贫积弱、人民饱受苦难,立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此后,赵朴初始终热爱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交往都很深厚,对他们极其敬重。

诗书养性

白居易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赵朴初一生不离政治,所以多时事诗。建国初期,由于工作需要,他定居北京。这是他工作最为繁忙的时期,也是诗歌的高产期。其中既有传统的诗词形式,也有自度词曲、现代诗,体现了他不仅在传统诗词曲方面有修养,还受到郭沫若等人现代新诗的影响。在抄录的过程中,赵朴初又先后对从前的诗词作品进行了推敲修改。

他用诗文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现实和时事的关怀,作品先后结集为《滴水集》《片石集》《赵朴初韵文集》出版发行,诗词曲俳名篇佳句,广为传诵久负盛名。他常与书坛耆宿交游,勤于临帖习书,书法作品俊朗神秀,日臻化境。他曾经谦虚地说:“诗歌不是我的本行。最初只是由爱好而尝试写作,随后又由学古而渐想到创新,我遇到过问题,碰过壁,有时也曾陷入苦闷与彷徨,最后还是从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著作中得到启发……”

作品《行书某公三哭等册》中,涵盖了赵朴初先生在1960年至1964年写就的一系列作品《某公三哭》和《延安礼赞》,它们被抄录在同一本册页的正反两面。《某公三哭》是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赵朴初先生勾勒出了时代风云。《延安礼赞》为赵朴初先生1960年视察延安时所书。整本册页书法工整隽雅,用笔娴熟自如,墨色浓郁醇厚,堪称笔精墨妙。

高山景行

赵朴初先生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儒家是入世的思想,很多儒家美德在他的身上得到体现。他不仅重视自身的人格完美,还关心人间疾苦,以天下为己任。同时他也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儒释道融合的大背景,能够以道家的无为、佛家的慈悲来要求自我。因此,他不仅是佛协的领导,而且备受整个宗教界的景仰。正是有这样的综合修为,赵朴初能够圆融一切,看淡生死,以众生为怀。他提出“人间佛教”的观点,并将佛教作为推动和平事业的纽带。他参与创立的中国民主促进会,是入世的政党,佛教却是出世的宗教,二者不仅不相矛盾,反而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统一。

耄耋晚年,他襄助如来大佛留灵山、亲送佛牙舍利往香港的慈悲,“九十犹期日日新”的精进,“花落还开,水流不断”的达观,“明月清风,不劳寻觅”的超然,无私无我卓然不群,知行如一震撼人心。赵朴初先生书写了很多历代名篇和格言警句,陶冶情操、弘扬正气、砥砺后人。

赵朴初先生作为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在国内外宗教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他多次出席国际活动,提出中、日、韩佛教“黄金纽带”的构想,始终关心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积极开展同港、澳、台和海外华侨佛教界的友好交流与联系。这里还有一件特别的藏品,是一页《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致赵朴初便签页》,1988年十世班禅前往赵朴初先生家中拜访时留下的便签,弥足珍贵。上面写道:“朴老,我看你来了,你睡的已香,不打扰了。”同时,他还促成了1980年“鉴真和尚坐像”首次回归故里扬州展出,为东山魁夷来中国取材写生奔走相助,在中日两国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山海的友谊之桥。

他的人生理念无论于“独善其身”,还是“治国平天下”,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了和平的心境、宽广的胸怀等等。他说:“我国各个宗教都认为外界的和平是以内心的和平为基础的。没有内心的和平,外界的和平是不巩固的。”这是佛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体现。他指出佛教“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净化心灵、开发智慧,最终解脱烦恼,觉悟圆满。从而每个人、每个人类环境都得以净化,进而国土庄严、众生安乐、世界和平。

赵老参透世间万物,70岁不到就立下遗嘱,其中代表作品《行书自书遗嘱卷》共有三份,第一份书于1990年6月19日,后两份书于1996年10月。1996年1月,赵朴初年登90,却大病几殆。病情稍缓,他让家人将多年前写好的遗嘱找来,结果没有找到,只好在病房里补写。他自述二十多年前便已经写好此遗嘱,不禁令人景仰他的高风亮节与豁达胸怀。虽然是大病复苏,但是他的书法并无颓势,依然保持了儒雅隽秀的特点。只是病房空间有限,书写不便造成的飞白和抖动更增添了些许苍劲老辣。

赵朴初一生的成就,可用他的《九十述怀》来概括:“九十犹期日日新,读书万卷欲通神。耳聋不畏迅雷震,言笑能教远客亲。曾助新军旗鼓振,力摧谬论海天清。千秋盲圣敦邦谊,往事差堪启后生。”之后,他回忆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三件事:一是抗战初期在上海战区的难民工作,将其优秀者送往皖南参加新四军;二是1961年在印度“世界和平理事会”上即席驳斥对中国的诽谤;三是倡议中日两国共同举办了“鉴真逝世一千二百周年纪念活动”,促进中日邦交。此三件大成就展现了赵朴初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勇敢抉择,彰显出其基于国家命运和世界和平大局的一种准确判断和智慧担当。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行书 和毛主席民族歌舞晚会词等卷 1979年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这是毛主席1950年10月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于中南海怀仁堂观摩各少数民族文工团演出时所作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句,系赞美来自新疆和田的一个歌舞团。1965年,周总理访问巴基斯坦回国途经新疆和田短暂逗留期间,观看了该文工团的节目《歌舞之乡》后说:“你们文工团演的节目很好,可以选派到北京去演。”并亲自将该团命名为 “新玉文工团”。

卷中所及“民族團结杂志社”,指国家民委主管下的《中国民族》杂志,创刊于1957年,原名《民族团结》,负责汉文、蒙古文、维吾尔文、英文等六种文字作品的出版,权威诠释中国民族政策,客观展示中国56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让世界了解中国各民族,让中国各民族走向世界”。2001年更名为《中国民族》。

行书 全国科学工作会议百花令卷 1985年

1962年4月,赵朴初在中国民进中央会议上,听了柯灵同志传达的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对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科学工作戏剧创作等会议代表的讲话,之后又与同人游园,作《百花令·全国科学工作会议》。以百花盛开的繁盛来比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对贯彻“双百”“科学十四条”“文艺八条”等工作方向表达了赞同。1985年,赵朴初重书此卷,时年79岁。笔圆墨润,酣畅淋漓,洋溢着儒雅的文人书卷气。

猜你喜欢
赵朴初和平
和平之路
品读《茶禅诗书赵朴初》
赵朴初修改陈毅诗词遗稿始末
论赵朴初对佛教教义的现代性诠释
博弈·和平
赵朴初论佛教徒的公民意识
歌德今秋力推赵朴初书法
期盼和平
Christian Concept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