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生命意义和使命担当

2020-09-06 13:30张静
公关世界 2020年16期

张静

摘要: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一场突如袭来的防控阻击战在中华大地骤然打响。在这个重大考验面前,为贯彻落实全国疫情防控工作任务,强化老师在应对疫情的引领力、凝聚力、统筹力、战斗力,我们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如何显示老师应有的担当,如何当好战疫的主心骨、贴心人,如何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更大程度去体现我们的生命意义和使命担当。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高校教育工作者 生命意义 使命担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这赋予了老师泰山般的使命。面对疫情,面对人类面对到的“对手”,我们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由被动的防御变为主动的应战,要拿出最好的狀态、最强的气势逆行而上,接受考验,展现教育人的生命力和使命担当。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做的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品德、文化、思辨、价值的引导和影响,教会学生的是“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老师有道德的导向性,影响的深远性。不仅是传播知识、还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是学生成长路上的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习总书记多次对老师做出的重要讲话,赋予了老师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重要的意义。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人成为人,为了让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成为一个精神意义上的自由人,成为一个身心和谐的健康人, 而不是成为一个机器人。教育由“工具”理念向“人本”理念回归。正如柏拉图说的一样,“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

一、老师生命的本质是以“文”化“人”,我将其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影响学生的广度

老师有示范性,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共同的成长是我们具有生命意义的共同的丰富和完美的人性个性的发展,不仅有我们的认知,而且有我们的情感,有我们的性格,有我们的气质,在相互的影响。正如陶行知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我们要本着这样的初心,去影响更多的学生。

(二)影响学生的深度

我们影响学生靠的是师德、师尊、师严。德为师之本,师以德为先。个体的持久力,体现在以理服人,唯独从心底发出来的,才是能真正触发到学生的心灵的。我们原来所讲的是“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但是习总书记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要有“一谭水”,这能真正不断走在教育和学生的前沿,作为老师生命意义的长存和永久。所以真正的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精神的传递,对知识的热情,对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影响学生的高度

用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改变学生,用榜样的力量来诱导学生。在老师对学生的引领中,体现老师的示范性、自觉性和奉献性。教育一定要有温度,所以要做负责人的老师、有人格魅力的老师、态度和蔼的老师,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时代新人的基本内涵是具备‘当代中国精神,核心内涵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面对此次疫情,如何去体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生命意义呢?我将其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做好示范做好典范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老师是社会文明风尚的示范引领者,更是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模范遵守者。大疫当前,高校老师要带头遵守防疫命令、防疫纪律,带头当好社区或村委会的基层防控志愿者,带头宣传科学防疫知识。这样才可以引导更多的青年学生和青年志愿者加入到疫情防控的志愿者队伍,让他们在基层下沉。陪伴学生一起“做”,组织学生参与线上志愿服务,为一线医护工作者子女开展网上学业辅导工作等。我们坚持做好自我防护,保持最佳状态,立足岗位、主动作为,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二)主动思考

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像智者一样学会思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思考疫情背后的教育意义,增强自己的思辨力、责任感以及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深刻理解,努力做一个清醒人、明白人,用好即时情景,讲好“疫情大课”,拓展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坚持撰写网络文章,及时传达政策要求,讲好战“疫”故事。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落细落实工作。我们将用网战“疫”,时时在线,有问必答,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学业状态。保障关爱不断线、隔离不隔爱。

(三)勇于担当

体现大爱,体现情怀。做好学生行动的指引者,让身处疫情之中的学生,勇于担当起民族和国家的重任,老师是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守护神,做到一手抓监测防控,一手抓健康教育鼓励老师发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参与一线疫情防控工作。疫情防控既考验着初心使命,也检验着我们的能力素养,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坚决听从党中央和学校的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扎实做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的各项任务,提高站位、勇于担当、主动作为。

(四)做好指导

抗击疫情本身就是一门很好的教科书,是学生亲身参与的一场社会实践课、人生探究课、生命成长课。老师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在这场“人生大课”中要切实发挥指导作用,做学生成长的见证者、参与者、助力者、指导者。坚持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学生党员走在前、干在前,积极参与线上志愿服务、转发主流信息,鼓励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发声、主动发声,引导同学们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科学防疫、提升信心。

(五)拥抱科技

老师要适应新变化,做好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和网络教学能力提升,做网络教学的践行者,做好先进工具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培训,以及学会数据运营分析的能力。学习新的科学技术,提高教学的能力。及时掌握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困难、在线学习情况,对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关心和辅导,体现老师的大爱情怀。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是一种信仰”。教育价值是赋予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培养的学生一定是有灵魂有信仰的。老师教人成人,就是要引导人理解、创造人的价值。老师要崇尚真理、探索真理、实践真理。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热爱生命,挑战生存,幸福生活,感受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认知生命价值,增长生存能力,培养生活信仰,实现人生幸福。老师有信仰,教育就有力量。所以在育人的过程中,有信仰、有坚持、有激情、有温度、有细节,老师的生命意義就能全部得到绽放。

师德建设是完成使命和担当的重要内容。师德是指老师在从事教育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老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老师的思想成就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就是品德,品德决定命运。老师自身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面对疫情,老师要有大爱。老师要珍爱自我生命,做好自我防护。师德大爱要求老师面对疫情要尊重科学,做好自我和家人的个人防护。从珍爱自我生命、严格遵循防疫个人行为规范做起。老师要关爱全体学生,坚持立德树人。鼓励学生直面人生、自强不息、心中有爱、努力向上,上好生命教育这个大课。老师要钟爱专业,恪守教职。老师借助新媒体的手段和各种数字资源,尽心尽职地开展各种适宜的教学活动。尽最大的可能,用独特的方式推进教学与科研,是老师的智德,是老师的一种大爱。老师要热爱真理,恪守正义。老师要有人道精神,面对冲锋在第一线医务工作者,要抱有深深的敬意和感恩之情。不能忘记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奉献。真正有大爱的老师必定顺应民意,恪守正义,追求真理。老师在抗击疫情中热爱真理、追求真理、探索真理,是老师的大爱。老师要热爱祖国,深爱同胞。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人民,是深入广大老师灵魂的执念。面对疫情,尊重生命,尊重科学,在这场阻击战,发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处处以国家集体利益和人民整体利益为重。

面对疫情,“停课不停教”。老师的授课与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面对面”变成了“键对键”,化身为“网红”。作为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学资源库优势,共享精品教学资源,保障在线教学,努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影响力。以此为契机推进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上台阶、上水平,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推出一批线上、线上线下、实习实践流课程,实现教、学、测、评、管等教育教学环节有机融合,真正达到精准化、个性化教与学。

教育教学内容设计要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引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引导学生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引导学生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引导学生增强综合素养上下功夫,增加学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我们深知今年是教育战线的“大考之年”,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在抗击疫情期间和疫情过后的良好教育时机,让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从这堂思政大课中获得丰富的教育体悟和深刻的思想淬炼,快速成长。我们坚持用实际行动交出一份让学生和家长满意、让党和国家放心、让时代铭记的“完美答卷”!我们一定要以更顽强的意志、更坚强的党性、更有力的行动,为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做有教育精神、有教育智慧、有教育情怀的老师!相信在我们每一个思政工作者的引导下,新一代青年经此一疫,必定会对个人使命与责任也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和收获!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我们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担当育人使命,做有情怀园丁。

参考文献:

[1]陈燕.德为人先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杨叔子院士访谈录[J].高校教育管理,2013(5).

[2]张端仁.新课改理念下的人本精神的回归[J].文理导航(上),2010(3).

[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