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悲剧的成因

2020-09-06 09:57戚琳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

戚琳

摘  要:威廉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生动地讲述了爱米丽,一个南方贵族小姐痛苦而又神秘的一生。这篇文章试图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分析爱米丽的悲惨命运:当时的客观社会环境,历史环境,父权主义以及爱米丽个人扭曲变态的心理。

关键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悲惨的命运;南方传统;父权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3

引言:

“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发表于1930年,作为福克纳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该书主要以作者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的杰弗逊镇为背景,讲述了出身于南方贵族家庭,性情孤傲的主人公爱米莉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亲手埋葬自己爱情的悲惨的一生。她的父亲对于社会阶层和自己的宝贝女儿自视甚高,接二连三的赶跑了女儿的爱慕者,使爱米莉错失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爱米莉的父亲去世后,她拒绝接受这一现实,不允许别人来收敛尸体。后来,她邂逅了一位北方佬,两人跨阶层的恋爱引起了镇上人的非议。正当大家试图阻止爱米莉下嫁给这个北方佬时,他居然神秘般的失踪了。从此,爱米莉深居简出,断绝了与外界的来往,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但有人亲眼目睹爱米莉曾到药店买过砒霜,于是大家纷纷揣测她很有可能因为北方佬的消失而服毒自尽。转眼间40年过去了,孤独一生的爱米莉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小镇的人们为她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与此同时人们也可以借此进入她封闭多年的神秘院子。在一间布置讲究,宛若婚房的房间里,人们惊奇地看到爱米莉的洁白婚纱,床上躺着一具男人的干尸,枕头上还留有人睡过的印迹。此外,人们还从镇上拾起一缕银白色的女人头发。故事结局令人瞠目结舌。哥特式小说的恐怖意境发人身省。

一、南方传统的枷锁

出身在老南方的艾米丽每时每刻都被禁锢在南方传统制度的枷锁中,其中突出表现在父系传统对其无情的摧残与迫害。艾米里的父亲是南方父系制度的典型代表,他的无情,冷酷,傲慢让年轻的艾米丽断送了自己的爱情。作为一个柔弱的女性,在如此严苛的父系制度压迫下,她是如此无力,最终她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亲手埋葬自己的爱情。

(一)父权主义

其父是父权社会的典型代表。他专横,暴戾,骄傲地认为他的家人包括他的女儿比别人高出一等,因此没人能和艾米丽在一起。他为自己的女儿构筑了一堵结实的高墙,比如他无视艾米丽的感受,赶跑了一个又一个艾米丽的追求者。可怜的艾米丽就好比一件物品被专横的父亲残忍地剥夺了她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证艾米丽的价值,他将自己的女儿与外界隔绝起来。他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女儿的贞洁,想方设法使艾米丽避开一切诱使她走向“不洁”和“堕落”的因素,因为艾米丽小姐是小镇传统的化身,象征着责任与关爱。她代表着小镇世袭下来的某种义务。此外,她的贞节也是家族权威与教养的重要见证。因此她只能拥有尊贵的品行而不能有七情六欲。她的父亲挥动手中的马鞭赶跑了无数艾米丽的追求者,夺走了她的婚姻自由,硬生生地埋葬了她的爱情。其父的专横和霸道摧毁了艾米丽对爱情的憧憬,扼杀了她对青春的悸动。她的父亲去世后留给她的唯一遗产就是那幢老宅。它坐落在小镇十分考究的街道上,不过,附近的工厂已经将这条历史悠久的老街蚕食殆尽。只有艾米丽家族的老宅依稀残存,在棉花厂与加油泵中是那么的桀骜不驯,夺人眼球,但其衰败落魄之状十分丑陋,难看至极。然而,它却成为了艾米丽生活中最安全可靠的住所,也是囚禁其欢乐与希望的囹圄。但对于艾米丽来说,已故的父亲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神,掌控着她的命运,主宰着她的思想,以致其父死后,一无所有的艾米丽仍对这个曾经剥夺她婚恋自由的人依依不舍。艾米丽父亲的画像似幽灵般时时刻刻地监视着她的一举一动。艾米丽的父亲是老南方传统的忠诚卫士,他极力将自己的女儿塑造成人们心中的“淑女”。这种所谓的淑女要求抹杀了女性作为人的权利,将女人视作男性的附庸,女性没有情欲,丧失个性,温和而顺从。在这种压抑人性的环境中成长,艾米丽变得冷酷孤傲,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爱米丽的父亲无疑成为了其悲剧的罪魁祸首之一。他对艾米丽的一生起着毁灭性的作用。她作为女人的一生因为父亲而屡受挫折,她父亲那种性格的影响仿佛因为太过狠毒、太过暴躁而久久难以消失[1]。

(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集体无意识”是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它像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与生活,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就是“封建社会”下所形成集体无意识的戕害者。

作为南方女性的代表,艾米丽悲剧的造成与小镇人民有着密切的联系,镇上的人们将她着作已逝传统贵族的象征她寄托着小镇人民对辉煌过去的缅怀之情,出生于南方贵族家庭的艾米丽被小镇人们理所应当地视为南方淑女的典范。因此杰弗逊镇上的人都密切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唯恐他们的“淑女”失了分寸,为整个小镇抹黑。当艾米莉从丧父之痛的阴霾中挣脱出来后,她已剪去了自己的长发,准备開始自己的新生活。就在这时身材魁梧,肤色黝黑,动作敏捷,大嗓门的北方工头荷马柏伦出现了。没过多久,坠入爱河的两人变成了镇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俩乘坐在靓丽的马车上艾米丽小姐高昂着脑袋,荷马柏伦带着帽子,嘴里叼着雪茄,手戴黄色手套,紧握缰绳和马鞭。”[2]许多保守的村民认为两人的结合是小镇的奇耻大辱。有损南方的荣誉,于是他们纷纷站出来反对这桩婚事,他们请来浸礼会的牧师来阻止二人相恋,可是不久,两人照样坐着马车招摇过市,接下来,镇上的人又请牧师的太太给艾米丽在亚拉巴马州的亲戚写信,希望他们能出面劝阻。小镇人民的步步紧逼,舆论的层层施压,虽然让艾米丽倍感压力,但她没有放弃自己的爱情,她高昂着脑袋与荷马柏伦驾着马车穿梭于小镇的大街小巷中,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执着追求爱情的女子却遣到了心爱之人的无情拒绝。沮丧,痛苦,崩溃让艾米丽丧失了理智,于是惨绝人寰的一幕发生了,艾米丽从未做出任何伤害别人的举动,福克纳多次告诉读者,艾米丽仅仅是一个年轻姑娘,和多数女生一样,她也渴望一个关心自己的丈夫以及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然而这点小小的正当权利也成了奢望。当她抓紧最后一次将自己嫁出去的机会时,镇上的人却极力阻挠,小说用第一人称视“我,们”,“我们”在这里仅仅只是个好奇的旁观者而不是故事的参与者,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们”的置身事外,从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小镇人民的冷酷无情。

二、南北方文明冲突中的牺牲品

18世纪中叶,美国南方以种植园经济为主,这种经济急需大量劳动力。美国南方的传统种植园、稀松散布的小镇,以及人烟稀少的乡村和农场使其有别于联邦的其它地方从而呈现一番独立的态势。除此以外,“南方还行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崇尚绅士淑女的优雅礼貌之风盛行以及对种族和阶级尤其敏感, 还有罪恶的农奴制。白人至上的传统始终贯穿整个南方社会的发展,并在战争之后愈演愈烈。种族主义的争论愈演愈烈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历史前进的步伐。于是我们必须承认南方文学作品中时常围绕的内容就是描写对黑色人种的态度、黑人的生活和种族主义的碰撞。福克纳始终坚持抨击蓄奴制,极力与其在精神层面与社会层面做斗争。其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处于南北战争后不久,新旧文明,思想交替碰撞时期。在这种背景下,艾米丽成了南北文明冲突中的受害者。

在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 福克纳深切地展现了其对黑人的同情。《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黑人男仆托比就是典型的例子。在美国新旧交替的特殊时期,艾米丽的悲剧命运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由于地理差异,美国南方和北方文化和宗教传统存在较大差别。北方的贫瘠土地激起了北方人对科学的热爱,因此北方人崇尚实用主义。与此相反,南方人多信奉礼仪宗教。当南方人醉心于充满阳光、欢乐的田园生活之中,享受高贵的地位和富裕的生活时,南北战争的惨败所带来的冲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这场战争摧毁了南方的蓄奴制。传统的经济制度分崩离析,随之而来的是守旧的生活方式、落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崩塌。受北方新的经济制度的冲击,他们依旧醉心于自己幻想的伊甸园内,无人能及的优越感让他们鄙视北方人贫贱的出身,将他们看作愚蠢至极和视钱如命的人。艾米丽与她的父亲是格里森家族的后裔,南方情结的坚守者。他们缺乏勇气面对现实,一味地用南方贵族已逝的辉煌来劝慰自己,维护自己的尊贵形象。传统文化和森严的清教主义构成了美国南方文化,其主要内容——父权制、妇女观和种族主义。正是这种守旧变态的意识形态制约着整个南方社会的人际交往和行为规范,也限定了女人对男人的从属地位。真正的“南方淑女”是纯洁,干净的圣女。女人的清白远远超过了她们的生命。“让我们为生活在我们南方的这些爱的妇人们干杯。她们像清澈透明的水一样纯洁清白,像晶莹的冰块一样冷峻。我们发誓甘愿为她们的纯洁和贞操抛头颅洒热血。”[3]。所以,南方女人生来就被剥夺了她们应该拥有的追求自由的权利。她们要顺从男人以此来塑造自己的淑女形象。她们的成长过程是非人性化的压迫过程。女性完全丧失了自我决策的权利从而成为男权社会的附庸。在清教主义的压制下,南方女人要虔诚、温顺、贤良、完美。在这种要求下,妇女们压制了自身本性,恪守妇道,谨遵门当户对的封建思想。这造成了艾米丽与“北方佬”情人的爱情悲剧。其次,艾米丽深受其父的影响,父权社会抹杀了她对爱情追求的少女情怀。书中有关艾米丽父亲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其蛮横的形象却刻画得淋漓尽致,发人深省。艾米丽父亲与生俱来的尊贵感,家具摆设的精心布置。格瑞尔森家住在十分考究的街道上,白色宅院高高耸立,傲视周围建筑。屋内家具陈设都裹着皮革,甚至连手杖上都镀了金。他将其视为一种功勋,传递给自己的女儿,让它在艾米丽的身上发扬光大。同时,他专横,护住自己的女儿,固执地拒绝了所有的追求者,她骄傲地认为没有人配得上格瑞尔森家族的高贵门楣,以致艾年近三十的艾米丽仍旧孤单一人。最后,他因房产遗留问题与亲戚大吵,对方连他的葬礼都未曾参加。亲属关系的破碎让艾米丽绝望。当父亲逝世时,艾米丽只剩下一栋发霉破旧的老宅、一个黑人奴仆和一张父亲的肖像。艾米丽默默生活在南方一隅。作为南方大家闺秀的化身,她不能抛头露面做有违形象的营生。所幸她受到镇长萨多里斯庇护,不用为赋税发愁。

三、枯萎的玫瑰

主人公艾米丽脆弱,无助,在南北方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下,在历史车轮下,在社会思潮中,她犹如随风飘落的玫瑰,一方面她是美好的,纯洁的,高贵的,一方面她是柔弱的,注定要在这场战争中以失败而告终,她的悲剧告诫我们历史是客观的,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试图逾越年代的思想或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思想注定走向毁灭,作为芸芸众生的艾米丽也不例外。

艾米丽孤傲,偏执,冷硬,我行我素。她蔑视社会等级和道德观念,在恋爱和婚姻上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和自主。她一定要嫁给比自己地位低,也许并不执意要娶她的那个北方工头。她用自己的方式留住了爱情,得到了小镇人的认同。她与镇上人的格格不入揭示了她的冷硬的性格──带刺的玫瑰。她有着顽强的意志力,勇于追求自己所求所想。作为一个叛逆女性。她孜身一人,始终以高昂的姿态与镇上的人抗衡,竭力维护自己作为一个女性应有的追求幸福与婚姻自由的权利,尽管她做出了大胆的反叛和抗争。但同她却始终无法摆脱传统女性的影子,她努力挣扎,拼命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她的力量太过渺小,终究抵不过传统力量的心血来潮,她向传统妥协,跌入了悲剧的万丈深渊。她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她将自己封闭起来,生活在凝固的时间里,拒绝承认过去与现在的区别,混淆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试图留住那逝去的爱情与自尊。她拒绝接受瞬息万变的世界,如开在黑暗中的玫瑰,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凋零,悄无声息。她身边的黑人奴仆是她40多年生活的唯一见证人。她抵制时代的进步,无视政府及法律,拒绝纳税,拒绝邮政服务,拒绝人们在她家的大门上安装门牌与邮箱。艾米丽是悲剧英雄的化身。她拥有一个完整的自我,她不畏嘲笑,拒绝怜悯,更不会向任何人妥协。她以孤傲,倔强的姿态守护着自己的高贵与自尊,呵护着她玫瑰色的幻想,尽管那梦的世界里只剩下褪了色的玫瑰红帷幔布帘、玫瑰红灯台、梳妆台、一排精致的水晶饰品。[4]

福克纳通过刻画艾米丽这样一个悲剧式人物,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没落的南方贵族女性的深切同情。在某次采访中,福克纳就艾米丽这一核心人物做出了以下回答:

她试图留住曾经拥有过的东西。这一点就很不好——费劲心力地去留住任何东西;然而我又很同情她。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喜欢她,我也许会害怕她,不仅是她一个人,是任何一个像她一样遭受痛苦受过伤害的人,因为她的一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毁在了她的父亲手中。

四、結语

由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艾米丽的悲剧来源并不是一方面的,她的悲剧来源于三个大方面,第一是父系制度对她长期的压迫,第二是南北方冲突下,工业文明对她的冲击。(艾米丽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典型代表)第三是爱米丽自身,她自始至终都不愿改变自己,接受现实,使自己融入整个集体。艾米丽的顽固,执拗酿成了她的人生悲剧。艾米丽最终还是难逃她生存的环境给他的带来的影响,没有超越南方传统给女性的种种精神压迫。再经历了与荷默相恋的过程中,她努力并确切地冲破了一切精神枷锁,其中就包括她的社会所谓的“准则”,但与此同时她也是这些“准则”和“传统”的牺牲品,它们残酷地断送了她的幸福,埋葬了她的爱情,让她的人生上演了一出悲剧,让她带着痛与累,苦与愁凄惨地走完了一生。因此,畸形的家庭,无情的社会现实及残酷的爱情的破灭一起导致了艾米丽的悲剧人生。

参考文献:

[1]陈晴. 倒下的南方贵族纪念碑[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1 (2).

[1]肖明翰. 威廉福克纳研究[M].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7.

[2]李文俊. 福克纳评论集[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3]黎明. 威廉福克纳的南方妇女观[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3).

[4]刘爱英. 从淑女到魔鬼--试从社会学批评角度看《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悲剧意义[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

[4]苗群鹰. 黑屋中的玫瑰[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5).

戚琳

摘  要:威廉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生动地讲述了爱米丽,一个南方贵族小姐痛苦而又神秘的一生。这篇文章试图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分析爱米丽的悲惨命运:当时的客观社会环境,历史环境,父权主义以及爱米丽个人扭曲变态的心理。

关键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悲惨的命运;南方传统;父权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3

引言:

“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发表于1930年,作为福克纳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该书主要以作者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的杰弗逊镇为背景,讲述了出身于南方贵族家庭,性情孤傲的主人公爱米莉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亲手埋葬自己爱情的悲惨的一生。她的父亲对于社会阶层和自己的宝贝女儿自视甚高,接二连三的赶跑了女儿的爱慕者,使爱米莉错失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爱米莉的父亲去世后,她拒绝接受这一现实,不允许别人来收敛尸体。后来,她邂逅了一位北方佬,两人跨阶层的恋爱引起了镇上人的非议。正当大家试图阻止爱米莉下嫁给这个北方佬时,他居然神秘般的失踪了。从此,爱米莉深居简出,断绝了与外界的来往,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但有人亲眼目睹爱米莉曾到药店买过砒霜,于是大家纷纷揣测她很有可能因为北方佬的消失而服毒自尽。转眼间40年过去了,孤独一生的爱米莉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小镇的人们为她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与此同时人们也可以借此进入她封闭多年的神秘院子。在一间布置讲究,宛若婚房的房间里,人们惊奇地看到爱米莉的洁白婚纱,床上躺着一具男人的干尸,枕头上还留有人睡过的印迹。此外,人们还从镇上拾起一缕银白色的女人头发。故事结局令人瞠目结舌。哥特式小说的恐怖意境发人身省。

一、南方传统的枷锁

出身在老南方的艾米丽每时每刻都被禁锢在南方传统制度的枷锁中,其中突出表现在父系传统对其无情的摧残与迫害。艾米里的父亲是南方父系制度的典型代表,他的无情,冷酷,傲慢让年轻的艾米丽断送了自己的爱情。作为一个柔弱的女性,在如此严苛的父系制度压迫下,她是如此无力,最终她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亲手埋葬自己的爱情。

(一)父权主义

其父是父权社会的典型代表。他专横,暴戾,骄傲地认为他的家人包括他的女儿比别人高出一等,因此没人能和艾米丽在一起。他为自己的女儿构筑了一堵结实的高墙,比如他无视艾米丽的感受,赶跑了一个又一个艾米丽的追求者。可怜的艾米丽就好比一件物品被专横的父亲残忍地剥夺了她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证艾米丽的价值,他将自己的女儿与外界隔绝起来。他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女儿的贞洁,想方设法使艾米丽避开一切诱使她走向“不洁”和“堕落”的因素,因为艾米丽小姐是小镇传统的化身,象征着责任与关爱。她代表着小镇世袭下来的某种义务。此外,她的贞节也是家族权威与教养的重要见证。因此她只能拥有尊贵的品行而不能有七情六欲。她的父亲挥动手中的马鞭赶跑了无数艾米丽的追求者,夺走了她的婚姻自由,硬生生地埋葬了她的爱情。其父的专横和霸道摧毁了艾米丽对爱情的憧憬,扼杀了她对青春的悸动。她的父亲去世后留给她的唯一遗产就是那幢老宅。它坐落在小镇十分考究的街道上,不过,附近的工厂已经将这条历史悠久的老街蚕食殆尽。只有艾米丽家族的老宅依稀残存,在棉花厂与加油泵中是那么的桀骜不驯,夺人眼球,但其衰败落魄之状十分丑陋,难看至极。然而,它却成为了艾米丽生活中最安全可靠的住所,也是囚禁其欢乐与希望的囹圄。但对于艾米丽来说,已故的父亲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神,掌控着她的命运,主宰着她的思想,以致其父死后,一无所有的艾米丽仍对这个曾经剥夺她婚恋自由的人依依不舍。艾米丽父亲的画像似幽灵般时时刻刻地监视着她的一举一动。艾米丽的父亲是老南方传统的忠诚卫士,他极力将自己的女儿塑造成人们心中的“淑女”。这种所谓的淑女要求抹杀了女性作为人的权利,将女人视作男性的附庸,女性没有情欲,丧失个性,温和而顺从。在这种压抑人性的环境中成长,艾米丽变得冷酷孤傲,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爱米丽的父亲无疑成为了其悲剧的罪魁祸首之一。他对艾米丽的一生起着毁灭性的作用。她作为女人的一生因为父亲而屡受挫折,她父亲那种性格的影响仿佛因为太过狠毒、太过暴躁而久久难以消失[1]。

(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集体无意识”是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它像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与生活,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就是“封建社会”下所形成集体无意识的戕害者。

作为南方女性的代表,艾米丽悲剧的造成与小镇人民有着密切的联系,镇上的人们将她着作已逝传统贵族的象征她寄托着小镇人民对辉煌过去的缅怀之情,出生于南方贵族家庭的艾米丽被小镇人们理所应当地视为南方淑女的典范。因此杰弗逊镇上的人都密切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唯恐他们的“淑女”失了分寸,为整个小镇抹黑。当艾米莉从丧父之痛的阴霾中挣脱出来后,她已剪去了自己的长发,准备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就在这时身材魁梧,肤色黝黑,动作敏捷,大嗓门的北方工头荷马柏伦出现了。没过多久,坠入爱河的两人变成了镇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俩乘坐在靓丽的马车上艾米丽小姐高昂着脑袋,荷马柏伦带着帽子,嘴里叼着雪茄,手戴黄色手套,紧握缰绳和马鞭。”[2]许多保守的村民认为两人的结合是小镇的奇耻大辱。有损南方的荣誉,于是他们纷纷站出来反对这桩婚事,他们请来浸礼会的牧师来阻止二人相恋,可是不久,两人照样坐着马车招摇过市,接下来,镇上的人又请牧师的太太给艾米丽在亚拉巴马州的亲戚写信,希望他们能出面劝阻。小镇人民的步步紧逼,舆论的层层施压,虽然让艾米丽倍感压力,但她沒有放弃自己的爱情,她高昂着脑袋与荷马柏伦驾着马车穿梭于小镇的大街小巷中,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执着追求爱情的女子却遣到了心爱之人的无情拒绝。沮丧,痛苦,崩溃让艾米丽丧失了理智,于是惨绝人寰的一幕发生了,艾米丽从未做出任何伤害别人的举动,福克纳多次告诉读者,艾米丽仅仅是一个年轻姑娘,和多数女生一样,她也渴望一个关心自己的丈夫以及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然而这点小小的正当权利也成了奢望。当她抓紧最后一次将自己嫁出去的机会时,镇上的人却极力阻挠,小说用第一人称视“我,们”,“我们”在这里仅仅只是个好奇的旁观者而不是故事的参与者,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们”的置身事外,从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小镇人民的冷酷无情。

二、南北方文明冲突中的牺牲品

18世纪中叶,美国南方以种植园经济为主,这种经济急需大量劳动力。美国南方的传统种植园、稀松散布的小镇,以及人烟稀少的乡村和农场使其有别于联邦的其它地方从而呈现一番独立的态势。除此以外,“南方还行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崇尚绅士淑女的优雅礼貌之风盛行以及对种族和阶级尤其敏感, 还有罪恶的农奴制。白人至上的传统始终贯穿整个南方社会的发展,并在战争之后愈演愈烈。种族主义的争论愈演愈烈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历史前进的步伐。于是我们必须承认南方文学作品中时常围绕的内容就是描写对黑色人种的态度、黑人的生活和种族主义的碰撞。福克纳始终坚持抨击蓄奴制,极力与其在精神层面与社会层面做斗争。其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处于南北战争后不久,新旧文明,思想交替碰撞时期。在这种背景下,艾米丽成了南北文明冲突中的受害者。

在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 福克纳深切地展现了其对黑人的同情。《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黑人男仆托比就是典型的例子。在美国新旧交替的特殊时期,艾米丽的悲剧命运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由于地理差异,美国南方和北方文化和宗教传统存在较大差别。北方的贫瘠土地激起了北方人对科学的热爱,因此北方人崇尚实用主义。与此相反,南方人多信奉礼仪宗教。当南方人醉心于充满阳光、欢乐的田园生活之中,享受高贵的地位和富裕的生活时,南北战争的惨败所带来的冲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这场战争摧毁了南方的蓄奴制。传统的经济制度分崩离析,随之而来的是守旧的生活方式、落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崩塌。受北方新的经济制度的冲击,他们依旧醉心于自己幻想的伊甸园内,无人能及的优越感让他们鄙视北方人贫贱的出身,将他们看作愚蠢至极和视钱如命的人。艾米丽与她的父亲是格里森家族的后裔,南方情结的坚守者。他们缺乏勇气面对现实,一味地用南方贵族已逝的辉煌来劝慰自己,维护自己的尊贵形象。传统文化和森严的清教主義构成了美国南方文化,其主要内容——父权制、妇女观和种族主义。正是这种守旧变态的意识形态制约着整个南方社会的人际交往和行为规范,也限定了女人对男人的从属地位。真正的“南方淑女”是纯洁,干净的圣女。女人的清白远远超过了她们的生命。“让我们为生活在我们南方的这些爱的妇人们干杯。她们像清澈透明的水一样纯洁清白,像晶莹的冰块一样冷峻。我们发誓甘愿为她们的纯洁和贞操抛头颅洒热血。”[3]。所以,南方女人生来就被剥夺了她们应该拥有的追求自由的权利。她们要顺从男人以此来塑造自己的淑女形象。她们的成长过程是非人性化的压迫过程。女性完全丧失了自我决策的权利从而成为男权社会的附庸。在清教主义的压制下,南方女人要虔诚、温顺、贤良、完美。在这种要求下,妇女们压制了自身本性,恪守妇道,谨遵门当户对的封建思想。这造成了艾米丽与“北方佬”情人的爱情悲剧。其次,艾米丽深受其父的影响,父权社会抹杀了她对爱情追求的少女情怀。书中有关艾米丽父亲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其蛮横的形象却刻画得淋漓尽致,发人深省。艾米丽父亲与生俱来的尊贵感,家具摆设的精心布置。格瑞尔森家住在十分考究的街道上,白色宅院高高耸立,傲视周围建筑。屋内家具陈设都裹着皮革,甚至连手杖上都镀了金。他将其视为一种功勋,传递给自己的女儿,让它在艾米丽的身上发扬光大。同时,他专横,护住自己的女儿,固执地拒绝了所有的追求者,她骄傲地认为没有人配得上格瑞尔森家族的高贵门楣,以致艾年近三十的艾米丽仍旧孤单一人。最后,他因房产遗留问题与亲戚大吵,对方连他的葬礼都未曾参加。亲属关系的破碎让艾米丽绝望。当父亲逝世时,艾米丽只剩下一栋发霉破旧的老宅、一个黑人奴仆和一张父亲的肖像。艾米丽默默生活在南方一隅。作为南方大家闺秀的化身,她不能抛头露面做有违形象的营生。所幸她受到镇长萨多里斯庇护,不用为赋税发愁。

三、枯萎的玫瑰

主人公艾米丽脆弱,无助,在南北方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下,在历史车轮下,在社会思潮中,她犹如随风飘落的玫瑰,一方面她是美好的,纯洁的,高贵的,一方面她是柔弱的,注定要在这场战争中以失败而告终,她的悲剧告诫我们历史是客观的,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试图逾越年代的思想或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思想注定走向毁灭,作为芸芸众生的艾米丽也不例外。

艾米丽孤傲,偏执,冷硬,我行我素。她蔑视社会等级和道德观念,在恋爱和婚姻上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和自主。她一定要嫁给比自己地位低,也许并不执意要娶她的那个北方工头。她用自己的方式留住了爱情,得到了小镇人的认同。她与镇上人的格格不入揭示了她的冷硬的性格──带刺的玫瑰。她有着顽强的意志力,勇于追求自己所求所想。作为一个叛逆女性。她孜身一人,始终以高昂的姿态与镇上的人抗衡,竭力维护自己作为一个女性应有的追求幸福与婚姻自由的权利,尽管她做出了大胆的反叛和抗争。但同她却始终无法摆脱传统女性的影子,她努力挣扎,拼命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她的力量太过渺小,终究抵不过传统力量的心血来潮,她向传统妥协,跌入了悲剧的万丈深渊。她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她将自己封闭起来,生活在凝固的时间里,拒绝承认过去与现在的区别,混淆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试图留住那逝去的爱情与自尊。她拒绝接受瞬息万变的世界,如开在黑暗中的玫瑰,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凋零,悄无声息。她身边的黑人奴仆是她40多年生活的唯一见证人。她抵制时代的进步,无视政府及法律,拒绝纳税,拒绝邮政服务,拒绝人们在她家的大门上安装门牌与邮箱。艾米丽是悲剧英雄的化身。她拥有一个完整的自我,她不畏嘲笑,拒绝怜悯,更不会向任何人妥协。她以孤傲,倔强的姿态守护着自己的高贵与自尊,呵护着她玫瑰色的幻想,尽管那梦的世界里只剩下褪了色的玫瑰红帷幔布帘、玫瑰红灯台、梳妆台、一排精致的水晶饰品。[4]

福克纳通过刻画艾米丽这样一个悲剧式人物,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没落的南方贵族女性的深切同情。在某次采访中,福克纳就艾米丽这一核心人物做出了以下回答:

她试图留住曾经拥有过的东西。这一点就很不好——费劲心力地去留住任何东西;然而我又很同情她。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喜欢她,我也许会害怕她,不仅是她一个人,是任何一个像她一样遭受痛苦受过伤害的人,因为她的一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毁在了她的父亲手中。

四、结语

由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艾米丽的悲剧来源并不是一方面的,她的悲剧来源于三个大方面,第一是父系制度对她长期的压迫,第二是南北方冲突下,工业文明对她的冲击。(艾米丽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典型代表)第三是爱米丽自身,她自始至终都不愿改变自己,接受现实,使自己融入整个集体。艾米丽的顽固,执拗酿成了她的人生悲剧。艾米丽最终还是难逃她生存的环境给他的带来的影响,没有超越南方传统给女性的种种精神压迫。再经历了与荷默相恋的过程中,她努力并确切地冲破了一切精神枷锁,其中就包括她的社会所谓的“准则”,但与此同时她也是这些“准则”和“传统”的牺牲品,它们残酷地断送了她的幸福,埋葬了她的爱情,让她的人生上演了一出悲剧,让她带着痛与累,苦与愁凄惨地走完了一生。因此,畸形的家庭,无情的社会现实及残酷的爱情的破灭一起导致了艾米丽的悲剧人生。

参考文献:

[1]陈晴. 倒下的南方贵族纪念碑[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1 (2).

[1]肖明翰. 威廉福克纳研究[M].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7.

[2]李文俊. 福克纳评论集[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3]黎明. 威廉福克纳的南方妇女观[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3).

[4]刘爱英. 从淑女到魔鬼--试从社会学批评角度看《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悲剧意义[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

[4]苗群鹰. 黑屋中的玫瑰[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