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分析

2020-09-07 07:30邹语嫣冯平勇梁康宁王立东田荣华邓兰婷
临床荟萃 2020年10期
关键词:胸膜支气管肺部

邹语嫣,冯平勇,梁康宁,王立东,田荣华,邓兰婷

(1.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 放射影像科,湖北 孝感 432000;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放射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3.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 a.放疗科;b.门诊,上海 200000)

2019年12月31日,武汉市首先报道27例不明原因肺炎,并证实具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能力[1]。2020年1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2019-nCoV肺炎的诊疗和防控方案(试行第一版)。2019-nCoV肺炎具有很强的感染性,疫情已在全球传播[2]。病毒核酸检测特异性高但敏感性差,CT可以较敏感、早期发现病变[3]。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1 材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2020年1-3月核酸检测确诊为2019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患者64例,年龄24~59岁。64例患者均进行5次胸部CT扫描,每次时间间隔3~10天。除外4例肺部表现正常患者,对另60例COVID-19患者胸部薄层CT表现进行分析。

1.2仪器与方法 设备采用GE宝石能谱CT扫描仪,患者仰卧位,双手交叉置于头顶,扫描范围肺尖至肺底。扫描参数:采用螺旋扫描,管电压选择120 kV,管电流320 mA,扫描螺距0.75,层厚1 mm,层间距1 mm。CT阅片采用双盲法,由两名高年资影像医师独立阅片得出影像结果,有争议的图像经过讨论达成共识。

1.3评价标准 ①确诊标准:患者有发热等呼吸道症状,发病前14天内接触过疫区患者或有疫区旅行史,同时具备经呼吸道标本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②CT评分标准:将患者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分别命名为a、b、c,左肺上叶尖后段+前段、左肺上叶舌段、左肺下叶分别命名为d、e、f,使用Ooi等[4]先前报道的标准,运用半定量CT评分系统根据受累面积定量评估这些异常肺部受累情况(0分无异常;1分异常面积<25%;2分异常面积25%~50%;3分异常面积50%~75%;4分异常面积>75%)。

2 结 果

2.1病例特点 64例COVID-19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或胸闷。24例患者有慢性基础疾病,其中高血压患者多为中年男性,CT评分较高。4例患者全程肺部CT未见明显异常,2例男性分别为59岁和24岁,2例女性分别为31岁和43岁,其中1例59岁男性患者显示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出院后胸腔积液量未见吸收。病例的队列特点见表1~2。

2.2CT表现 仅见两例患者胸腔积液,邻近肺组织膨胀不全、胸膜下较粗条索。患者1:男性,51岁。第1次CT扫描显示双肺多发实变影,部分条索影,病变主要位于胸膜下,或胸膜下和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均有以胸膜下为主(图1a)。第2次CT扫描显示病灶吸收浅淡,GGO为主(图1b)。第3次CT扫描病灶基本吸收,仅见胸膜下小细条索(图1c)。患者2:女性,50岁。第1次CT扫描示右肺胸膜下GGO为主病灶,呈铺路石征(18%)(图2a)。第2次CT扫描示病灶范围缩小,见胸膜下条索,胸膜增厚(图2b)。第3次CT扫描显示双侧胸腔积液(图3b)。肺部病变表现使用百分比描述(表3),GGO整体呈上升趋势,第3次检查GGO占比降低,病灶变实、范围缩小,第4次迅速上升,病灶普遍吸收变浅淡。条索呈持续上升趋势,在病灶吸收过程中或进展过程中,均会表现为向条索转化。GGO和实变并存在前3次逐渐上升,是病灶的吸收转归,变淡、纤维化。病灶主要位于胸膜下,且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并且支气管血管束周围病灶分布吸收较快,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表1 64例COVID-19患者临床特点(n=64)

表2 60例肺部CT阳性COVID-19患者临床特点(n=64)

2.3肺部CT评分分析 各肺叶CT评分显示双肺下叶CT评分较高,左肺上叶CT评分最低。根据患者肺部CT评分演变特点可分为3种进展模式,第1型36例(60%),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第2型15例(25%),呈持续下降趋势;第3型9例(15%),先下降再上升,之后下降趋势。肺部CT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叶、f叶及e叶每次CT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3。

2.4病变形态及分布特点 肺部CT病灶形态主要包括磨玻璃密度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实变、条索影,或多种形态共存,部分表现为斑点状、小结节状。肺部CT病灶分布主要包括胸膜下、支气管血管束周围、两者共有且以胸膜下分布为主或以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分布为主。第1、2次检查胸膜下占比与第3、第4和第5次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次检查胸膜下和支气管周围共有以胸膜下为主病变占比与第4和第5次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3次检查GGO占比分别与第4和第5次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3、4次检查实变占比与第5次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检查条索占比与其他几次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3次检查条索占比与第4和第5次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60例患者5次CT表现比较[例(%)]

3 讨 论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不明原因肺炎,对病例呼吸道标本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为2019-nCOV[5-6]。此病毒主要经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具有隐匿性强和传染性强的特点,多为聚集性发病[7-8]。我市毗邻武汉,自2020年1月起,我院病毒性肺炎患者逐渐呈现喷井式暴发,本研究病例大多数有疫区接触史,为以普通型为主的出院患者,分析其胸部薄层CT表现纵向演变特点[9]。

冠状病毒通常被认为是引起儿童、老年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其各种病毒蛋白对细胞的凋亡程序可起到促进或抑制作用[10-11]。COVID-19在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见到,发病患者主要在40岁以上,约1/3患者有慢性基础疾病[12]。本研究64例普通型患者均进行了5次胸部CT扫描,比较每次肺部CT评分,结果显示双肺CT总评分、双肺下叶及左肺上叶舌段评分每次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肺叶CT评分折线图显示病变在第2次检查呈普遍呈加重趋势,第3次检查开始肺部病情表现好转。其中双肺下叶CT评分较高,其次是右肺上叶,左肺上叶CT评分最低。根据患者肺部CT总评分演变特点可分为3种进展模式,其中第一型最常见(60%),即第2次表现上升,第3次随即表现持续下降趋势。第二型呈持续下降趋势,第三型先下降再上升,之后再下降,第三型患者并无特殊慢性疾病史,发病前2周均去过武汉,可能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有关[13]。总体变化特点为第1周和第2周肺部病变显著增加,随后肺部CT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有3例患者首次CT扫描未见明显异常。双肺病变分布是不对称的,范围不断变化,病变形态也是多变的。由于不同肺叶不同时间的病灶特点和有无各异,为了描述更确切,对于病灶特点的比率计算剔除了CT评分为0的肺叶。

肺部CT表现与最初报导的COVID-19患者肺部变化一致,薄层CT显示病灶形态主要包括GGO、实变、条索影,或多种形态共存,部分表现为斑点状、小结节状[14-15]。最初的CT表现以GGO或实变为主,分布于胸膜下或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实变影在第1次CT显示最多,可清楚见到充气支气管穿行,此时的病理改变为肺泡腔内渗出物较多,伴有胶原蛋白渗出,而后实变逐渐吸收[16]。第2次CT显示病灶散乱、多不规则,部分吸收或部分进展,GGO变实,呈斑点状、小条索状,实变吸收缩小变淡。吸收转归期病灶逐渐吸收,可见支气管周围病灶更早吸收消散,双肺多发残留条索影或胸膜平行征。 GGO的存在是病毒感染的常见发现,它与可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有关,例如弥漫性肺泡损伤或间质性(肺内或气道)炎性细胞浸润[17]。周围胸膜下肺受累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 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 V)相似[18-19]。本组见到2例患者胸腔积液(3.1%),较少见,与李小虎等[20]观察结果相同。其中1例全程肺部CT未见异常,而另1例患者双肺不对称多发GGO,逐渐发展为双侧胸腔积液并双肺背部粗条索为主病变。

病情纵向演变过程中分析其CT分布特点发现,病灶逐渐吸收呈胸膜下或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多发节段消散、变清晰,而支气管血管束周围病灶吸收更迅速,故支气管血管束周围病灶逐渐减少,到第4周基本消失,而胸膜下分布更加显著,表现胸膜下粗大条索或多发斑片状模糊影,最后仅见数个细小条索或基本正常。本组病例中51例患者最后1次CT评分为零,双肺未见明显遗留病灶,或仅见胸膜下少许细小条索影,相信大部分患者肺部病变都可完全吸收。COVID-19主要与放射性肺炎、支原体、衣原体肺炎及其他病毒性肺炎等鉴别,CT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判断,尽量保证疑似病例早隔离、早治疗。

本研究有一定局限性。首先,这项研究只是对普通型出院患者进行分析,并不包括重症/危重症患者或死亡患者的临床和CT特点的比较研究。目前我们的研究只是对于具有发热等症状的病例,相信经过全民核酸检测及抗体检测,将有利于我们观察无症状患者的特点。

总之,COVID-19的CT表现多变,主要表现为胸膜下为主实变或磨玻璃密度影,最初铺路石征较多见,后来向模糊影、条索影变化,本组病例患者症状发作后的第1周和第2周肺部病变显著增加,随后病灶逐渐吸收,大部分病例肺部病灶基本消失或仅遗留少许纤维灶,但我们仍需要长期随访观察,包括重症/危重症患者肺部是否会遗留不可逆损伤。

猜你喜欢
胸膜支气管肺部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多层螺旋CT鉴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胸膜转移瘤的应用价值
星形诺卡菌肺部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应用
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与HRCT支气管壁厚度的相关性
床旁超声判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自发性气胸拔管时机的参考价值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