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火成岩油藏剩余油开发特点及开采效果评价

2020-09-07 07:12罗超张贺
石油研究 2020年7期

罗超 张贺

摘要:我国是能源大国,原油开采已经成为支撑社会运转的首要产业,但是原油开采会受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分析火成岩油藏剩余油的相关开发问题,能够为油藏开采奠定优化基础。借助实际的油田开发案例,分析剩余油的分布特点,并且着重针对开采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堵塞问题进行优化研究,意在能够为当前的油田开采提供相关的借鉴依据。

关键词:火成岩;油藏剩余油;开发特点;开采效果

我国地域广阔,原油的开采又直接与地形地质有关,因此不同地质结构会对油藏的开采产生影响,火成岩油藏具备受到本身地质形态和形成原因的影响,油藏储层的结构较为复杂,因此会造成开采困难,出现剩余油的情况是常见的现象,因此为提升原油开采的效率,针对火成岩油藏的开采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剩余油的特点制定相关的优化开采方式,不仅能够优化当前的原油开采模式,也能够进一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提高生产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 火成岩油藏基本情况分析

为了进一步明确火成岩剩余油的开发特点,本文选取某原油开采工程进行案例分析。某断块的油田地质属于火成岩油藏,油藏储层为Es3玄武岩,整体储油面积为2.6km2,经过初步勘探之后将整体的地质油藏储量定位1014*104t;储油的特点为属裂缝以及孔隙型,原油的属于稠油质地,该油田在上个世纪末进行开发,经过近20年的开采总体产油量为54.88*104t,就总体的储油量来看,开采程度仅为7%。开采所用的油井为悬挂筛管,该种类型的油井井壁的阻力较小,在开采初期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且采油的效率较快。

2 火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特点

火成岩又称岩浆岩,是火山岩浆喷发后形成的岩层,其中部分地质是受到高温后熔化的岩石[1],这种油藏结构细节较多,在开采的过程中会出现剩余油情况,本次研究案例中的油藏属于火成岩,其剩余油的分布特点受到地形的限制,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受到開采作业以及地址裂缝的影响,在平面层的剩余油的分布具备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由地质裂缝导致的,呈现自北向东的分布状态,而剩余油的饱和度也会受到影响。

其次,剩余油的纵向分布也存在差异,层间、层内的油藏矛盾较为突出,不同的油层以及油的内部受到纵向地质分布的影响具备较大差异的生产力,这种情况会随着油藏的深度得到缓解,在深于10m的油层下产量逐渐趋于稳定,这主要是由油层的厚度决定的,不同油层之间的矛盾较少,能够维持长期的采油作业[2]。

再次,裂缝以及空隙会影响生产力。油井往往会在储油裂缝的位置进行开采作业,裂缝的发育程度会影响采油量,正常的裂缝采油量较空隙结构的采油量旺盛,而在空隙位置油井的生产能力下降,甚至不能正常的进行生产作业,这便可能导致剩余油的存在。

由此可见,针对不同岩层性质进行分类,气孔玄武岩以及裂缝玄武岩的原油生产量较高,但是该种地质油田的储油总量较多,可采量大,因此具备剩余油开发潜质;而火山角砾型的岩层孔隙较多,产油困难。

3 火成岩油藏剩余油开采效果评价

3.1 注水开发评价

本块油田最初利用五口油井进行开发作业,日产量为80t/井,在短时间区块的整体日产量达到400t,在初步开采两年之后开始进行注水开采,整体的累计注水量为301*104m?,注采比为1.23,整体亏空近-57.8,底层的压力较原始的17.55下降至3.75。在2005年以及2010年,该油田又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注水,但是依旧存在区块产量持续性递减的现象。

在经过调整注采比例之后,油井的性能和运行状态已经受到注水的影响,如表1所示,在注水井停止注水之后,油田的含水量以及日产液量极具下降,整体产量从原本的4t/d逐渐上升至15t/d,因此注采的对应关系较为突出。

3.2 蒸汽开发评价

蒸汽开发的效果在本次油田开采过程中不够明显,油井的能量不够冲足,在进行蒸汽吞吐的过程中会出现汽窜现象,导致效率不高;本次研究案例中,曾经在2005你年利用军19-23、25-23这两口井进行蒸汽吞吐开采作业,这其中军19-23在阶段作业内并未出现生产量增加的现象,而军25-23在开井之后,生产量以及井的性能逐步下降,导致生产价值较低,最终被迫关停,因此利用蒸汽吞吐的方式对剩余油进行开采的效果不够理想。

3.3 酸洗优化方式

针对剩余油中的稠油进行生产作业,油井在长期的倒泵工作中会出现结垢现象,这些无机物会造成油井堵塞,这种情况主要与区块内的原油粘稠度有关,因此在日常的生产中通过在倒泵下添加热水的方法降低原油的黏度[3],但是由于热水的添加,其会与火成岩中的大量矿物质产生反应,增加结垢的几率,因此容易导致在底油层生产中出现结构现象。

另外由于火成岩的主要化学成为以的SiO2为主,因此经过生产以及掺加热水后形成的固体物质主要成分以CaCO3为主,而有机垢物呈现胶质的沥青状,因此凭借酸碱的化学反应,利用酸洗来解出堵塞问题是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提升阶段性生产量的关键措施。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到地质结构和岩层属性的影响,火成岩油藏剩余油的产量不高,因此借助实际的开采案例进行分析,探究近20年的开采状态,兼并自然开发、注水采油等阶段,针对蒸汽吞吐、注水开发等方式的开采有效性进行分析,并针对油井作业中容易出现的堵塞现象提出优化方案,突出酸洗的重要价值,所有的论述建立在客观案例以及技术角度进行分析,能够成为火成岩剩余油开采的借鉴方案。同时坚持技术研发和生产创新,也是当前以及未来提升开采效率的关键要点。

参考文献:

[1]赵常明,王世谦,冯峰,王真,董国庆.火成岩油藏剩余油开发特点及开采效果评价[J].中国石油石化,2016(S1):136.

[2]边振宇.滨南火成岩油藏高含水后期提高采收率研究[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3(01):13-16.

[3]袁士义,冉启全,胡永乐,任宝生,王毅忠.火成岩裂缝性稠油油藏有效开发方式[J].石油学报,2005(04):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