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字中的古代婚姻文化

2020-09-08 06:21朱渊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2期
关键词:汉字

【摘  要】在人类的语言文字发展史上,无论是美学价值还是文化价值,没有哪一种文字能与汉字相媲美。汉字是唯一的音、义、形相互结合的表意文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也是汉文化传承的最主要媒介。同时,汉字是因义构形的文字,所以汉字构造中无不体现着特定的文化信息,汉字与汉文化在相互融合中一直发展、流传。本文将通过对一些与婚姻有关的汉字分析,浅析汉字中的古代的婚姻文化。

【关键词】汉字;古代婚姻关系;“女”部字

引言

人类社会中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而家庭是由婚姻关系建构的,因此社会的发展和家族的产生必然离不开男女婚嫁。男女婚嫁对人类社会存在并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在《周易·序卦》中就有所体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①是说万物创世之后,男女夫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开端,所以想要社会稳定,就不可以不重视夫妻之道。我国古代的婚姻关系是随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在不同的时代,婚姻关系的形态因人的生产生活不同有所差别,此现象在有关记录婚姻的汉字中就可以窥见。本文将通过对部分汉字的分析来一探中国古代的婚姻关系。

1.女性独尊——母系群婚

群婚制是人类原始社会中的婚姻形式,也是在社会生产力的有所提什,由采集狩猎向农耕过渡时,出现的第一个两性关系相互限制的婚姻制度。群婚制是母系氏族社会下存在的,女部字“姓”“娲”“始”等字都反映了原始社会女性因生殖能力而具有的天然权威。

群婚制有血缘群婚和族外群婚两类。血缘群婚是群婚制前期形式,是指在同一部落内有血缘关系的男女相互配婚。关于血缘群婚关系在上古神话中就有所体现,华夏人文之始伏羲和女娲就是兄妹,他们血亲通婚,养育了华夏子孙。随着生产水平的提升,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逐渐增强,先民意识到血亲通婚会对人自身产生不良后果,于是就阻止同一族内兄弟姐妹的结合,排除近亲配婚,要求男女只能与不同族落的人通婚,从而出现了群婚的另一形式——族外群婚,族外通婚改善了“男女同姓,其生不番”的不良状况。族外群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从本质上来说其实也是并无规律的婚姻关系。

从汉字记录中可以发现,群婚制下女性独尊。首先看“姓”字,小篆写作  ,从女从生,突出女性因生殖而特有的尊贵。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姓,人所生也。古之圣神,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这说明在母系社会认为女性是无夫而孕,人是母感天而生,所以圣人皆无父,是天子。“母感天而生子”的故事在神话中比比皆是,如华夏始祖黄帝、炎帝都是他们的母亲受神力感召所生,又如殷商始祖契是其母亲吃了玄鸟蛋生出来的,周始祖后稷是姜嫄踩巨人足迹感孕而生的。这些神话都反映了先民的生殖崇拜,群婚制形态下女子占主导地位。

除了“感天而生子”之外,还有“因生以为姓”。看《说文解字》中的一些女部字就能知道,“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姬,黄帝居姬水,以为姓。”“姚,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妫,虞舜居妫汭,因以为氏。”从这些解释可看出,人姓因地而得名,但地因人而的名,所以在母系氏族社会中母亲就是姓的来源之本。此外,“?、娸”等从女的字都释为“人姓也。”《国语·晋语》记“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这十四人,为十二姓。”②也体现了群婚制下姓从母得这一現象。

另外,从《说文解字》中“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这也。”“嫄,台国之女周弃母字也。”“始,女之初也。”可以发现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将造物之源归于女性,认为女性是人类之始。所以在群婚形式的婚姻制度下女性地位高于男性,世系是由母亲传承,世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种现象在古籍文献中都有记载,如《庄子·盗跖》中:“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③在《吕氏春秋·恃君览》也记:“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④

2.男性逆袭——妇主婚到夫主婚

随着生产方式的改进,社会生产资料逐渐私有化,男子地位稍有提升,男女婚嫁关系不在是以妇女为主宰的群婚形式了,转而走向对偶制,即不同部族的一男一女在短期时间内构成配偶关系,生儿育女。对偶制形式的出现使社会婚姻关系趋于稳定,从而人的伦理观念也逐渐显现。

对偶制婚姻起初是女主婚,即男入女家,夫从妻居。“嫁”小篆作   ,左边是女,右边是家。在《方言》中说:“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有女而出为嫁也。”钱绎在《方言笺疏》中 做疏时写到:“女嫁谓之适,犹男出谓之嫁。”⑤从钱绎的笺疏中可知当时婚姻是男入女家。《后汉书·乌恒传》记:“其嫁娶则先略女通情,或半岁百日,然后送牛马羊畜,以为娉币。壻随妻还家,妻家无尊卑,旦旦拜之,而不拜其父母。为妻家仆役,一二年间,妻家乃厚遣送女,居处财务一皆为办。”⑥乌恒的婚姻记载就是妇主婚的体现。

后来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完全变革,人类彻底进入农耕文明,男子成为劳动主体,社会形式也由母系氏族转向父系氏族,“夫主婚”就取代了以前的婚姻关系。“夫主婚”与“妇主婚”刚好相反,是指女入男家,妻从夫居。夫主婚形式下,男性争夺了传承姓氏的权利,他们为了血统的延续并保持纯洁,用绝对男权将婚姻形式完全固定,把女子逐渐物化,成为自己的私有物永久占有。这一婚姻文化形态在女部汉字中大有体现:

“婚”的古字是“昏”,意义即为黄昏,《说文解字》“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娶妇以昏时”就是说在黄昏时结婚,这应该是抢婚的遗迹。所谓抢婚就是父系社会部落男子根据自己的军事实力,劫掠其他部落女子结为配偶,繁衍后代,且抢婚一般在黄昏时进行。这种抢婚形式就反映了男子在婚姻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女子则成了部落间相互争夺的物品,是生育工具。“姻”小篆写作 ,《说文解字》:“姻,壻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这里的“因”就是“依赖、依靠”的意思,体现了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此外,“妇,服也。从女持帚。”“如,从随也。从女从口。”都是说女子要服从跟随,是男权社会中对女之的约束,女性一生都要服从,即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对女子这种三从四德的要求在古代社会一直存在。

抢夺婚发展到后来变为买卖婚和聘娶婚,因为女入男家减少了女方家的劳动力,所以在结婚时男子会送给女家一些财务作为补偿,这种交易一开始只是买卖,后来随着人的情感的萌发,就称为聘娶,但其本质目的未发生丝毫改变。聘娶婚的含义在“媒妁”二字中可以清晰窥见,“媒,谋也。谋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媒妁”就是不同两姓人家商量合谋而决定男女婚姻,这也是聘娶婚的关键。聘娶婚应该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最久的婚姻形式。但不管是那种方式结合的婚姻,在父系氏族社会中,男性就是为主体。

3.男尊女卑——妻妾成群

先民自从进入农业社会,男性凭身体优势占取了生产资料,成为社会的主宰,也成为了女性命运的主宰,到封建社会后此现象就成了常规。婚姻形式也变为为妻妾婚,又称媵婚,是指数个女子同时嫁给一个男子,众女子中有一个是妻,其余均为妾。媵婚制完全体现了封建生产关系下男女的极度不平等。

妻甲骨文写作  ,从甲骨形体来看,凸显的是女人头部,上面部分是头发,表示女子成年礼俗为男子配偶。《说文解字》释:“妻,妇与夫齐者也。”就是说妻子是与丈夫拥有平等地位的人,但是在妻妾婚本身的关系中妻子要与多名女子共享丈夫,就已经决定了妻与夫无法平等。“妾”甲骨形体为   ,显示是女人头上有根钉子,代表受罚的女性,《说文》中释为:“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从?从女。春秋云‘女为人妾,妾不娉也。”是说妾本指服刑的女子,后来把男子除妻子之外的女人称为妾,这与甲骨形体意义对应。从中可见妾的地位极低。

媵婚制中还有“姊妹共夫,有妻有妾”和“姊妹及侄女共夫,姊为妻,妹侄为妾”的现象,这从汉字“娣”“姨”的记载中都能体现。“娣”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娣,女弟也。”《尔雅·释亲》:“女子同出谓后生内娣。”是说姐妹共嫁一夫,妹妹称作娣。“姨”篆文写作  ,左边“女”代表姐妹,右半部分“夷”表示外邦的、外来的,所以“姨”就是指外嫁姐妹。《说文》:“姨,妻之女弟同出为姨。”《尔雅》:“妻之姊妹同出为姨。”这都是妻妾成群的婚姻制度下打文化现象。现在看来毫无伦理道德可言的媵婚制,在封建社会是以合法形式存在的,而且妻妾婚是封建社会贵族阶级的主流婚姻形式,妻妾数量也是他們显示富贵的象征。

关于古代帝王的妻妾数量更是匪夷所思,据《礼记·昏义》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 ,故天下内和而家理。”⑦从中可算周天子妻妾多达百余人,不过这只是古书记载的,要是根据古代帝王传宗接代的任务和当时男性的权利估算,很可能远超过这些数量。到后来的皇帝,后宫嫔妃多至成千上万。妻妾成群的婚姻形式反映了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权贵的腐朽与堕落,也体现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女性被工具化的悲惨命运。

综上,我国古代的婚姻关系是随社会的发展一直变化的。历史演变至今,其中的很多婚姻形式早已销声匿迹,幸运的是还有伟大的汉字记录了这一切,不同的汉字能体现不同类型的婚姻关系,使人类的文明得以保存,现在我们可以透过汉字来了解和审视跨越千年的文化。所以学习和理解汉字与汉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传承汉字与汉文化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周易[M].郭彧,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416.

②国语[M].(旧题)左丘明撰;鲍思陶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5:173.

③庄子[M].杨柳桥,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34.

④吕不韦.吕氏春秋[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220.

⑤钱绎.方言笺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50.

⑥后汉书[M].乌恒鲜卑列传第八十.北京:中华书局.1982:2979

⑦礼记[M].陈国勇,主编.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4:207.

作者简介:朱渊(1998.11-),女,土族,甘肃省临夏州,本科,西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汉字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常挂在嘴边却不一定会写的汉字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