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辞运河督办呈》成文时间考辨

2020-09-08 00:15夏林
档案与建设 2020年7期
关键词:张謇

夏林

摘要:关于张謇《辞运河督办呈》的成文时间,目前存在三種说法:1921年、1922年1月和1922年1月6日。通过把握张謇督办江苏运河时期的基本史实,依据文中“车、南、新三坝已堵”、王家港“工过大半”、“是以六日合电请辞”等关键信息,结合其它材料,可以判断以上三种说法都不正确,真正的成文时间是1922年4月11日。

关键词:《辞运河督办呈》;张謇;成文时间;韩国钧

张謇《辞运河督办呈》(以下简称“辞呈”)是研究近代江苏治运史的一份重要文献。该文最早收录于1931年张孝若所编《张季子九录》[1],其后又被1994年版《张謇全集》[2]和2012年版《张謇全集》[3]转录。新近出版的《张謇年谱长编(民国篇)》节录了辞呈的部分内容。[4]关于辞呈的成文时间,目前存在三种说法:《张季子九录》署为“民国十年辛酉”即1921年,1994年版《张謇全集》因袭未改,2012年版《张謇全集》改为1922年1月,《张謇年谱长编(民国篇)》进一步确定为1922年1月6日。通过把握张謇督办江苏运河时期的基本史实,根据文本内容并结合相关材料,笔者认为以上三说都不正确,辞呈的真正成文时间应为1922年4月11日。兹先申明三说不能成立的原因,再证明笔者的新说。

现有三说均未提供具体依据。笔者揣测2012年版《张謇全集》的编者之所以将成文时间修订为1922年1月,可能是注意到辞呈中提及的新运河工程一事。辞呈最后指出:“至沿海五县新运河工程事,蒙特派兼任,辞未获命,目前亦无可为,容俟审察大势,再定去就,并此陈明,不胜迫切待命之至!”新运河工程是张謇的倡议。1920年12月,他咨请内务部、交通部、陆军部、全国水利局主张治理串场河。[5]次年2月,他进一步提交《为辟治江北沿海五县串场大河并建省道计画书呈》,认为其对交通、水利、实业、税收和军事都有利。[6]1921年12月27日,民国北京政府通令特派张謇兼江北沿海五县新运河督办。[7]据2012年版《张謇全集》考证,张謇于1922年1月1日致电徐世昌、梁士诒,表示“不敢受命”。[8]辞呈既然说张謇“辞未获命”,那么其成文时间便不可能早于这个日期。

2012年版《张謇全集》的编者若根据张謇辞任新运河督办的时间来排除1921年,就是对的。但若凭此将成文时间定在1922年1月,则显得牵强。辞呈内容不足以支撑这个结论。《张謇年谱长编(民国篇)》的编者在径直接受上述论断的同时,可能注意到辞呈最后一段开头有“是以六日合电请辞”一语,遂提出1922年1月6日的观点。这个推断不符合一般的行文习惯,此点笔者将在下文论及。实际上,如果对张謇辞职的背景及其考量有所了解的话,就会发现张謇不会在1922年1月请辞。

由辞呈中“十年七八九月大水”、“上年无可措手之状已见,而非常骤至之灾已临”、“今前开之车、南、新三坝已堵”、王家港“抉塞疏淤,工过大半”等语可以确知,这份辞呈是张謇在应对1921年苏北水灾所办善后工程告一段落后才提出的。

张謇于1920年4月1日正式就任江苏运河督办,次年即遭遇水灾的挑战。1921年秋,连月大雨过后,淮运水势大涨。关于此次水灾,张謇曾用两个“百年所未有”来形容。1921年9月27日,他致函时任江苏省省长王瑚指出:“本年自五月连至六、七、八四月,雨量失常,为百年所未有。江、淮、沂、泗、汝、睢诸河同时盛涨,海潮同时大上,亦百年所未有。”江北运河纵贯苏北,诸水系皆汇入运河,而“自归海故道垫滞,全恃运河一道,泄涨入江”。[9]运河承受之压力可想而知。车、南、新三坝位于高邮里运河东堤,分别是指车逻坝、南关坝、新坝,合称“归海三坝”,其功能是在水涨之际为确保运堤安全而向里下河地区泄水。[10]面对此次巨灾,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亦于8月21日、24日、26日先后启放三坝。[11]上游水势稍退之后,张謇开始筹划善后。堵闭三坝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自不待言,但仅此还不够。三坝启放后,运水倾入里下河地区而出海诸港口大多淤塞,所以兴化、盐城、东台、泰县以及江都、高邮、宝应之东乡皆沦为泽国。王家港位于东台县,兼泄兴、东、泰三县之水。张謇认为,治标急策“惟有先开王家港”。为此,他特意于1921年10月发表《筹治王家斗龙新洋三港商榷书》,就筹款、施工等问题与地方士绅进行商榷。[12]总之,上游堵闭三坝、下游浚治王家港是张謇重点关注和推动的两项善后工程,尤其是后者。

张謇就任江苏运河督办原本是地方士绅推举的结果,但是水灾使双方的关系趋于恶化。在昭关坝是否启放和水灾善后等问题上,张謇与部分士绅产生了诸多分歧。车、南、新三坝开放后,“洪泽湖上游水量不定”而“下游六县受淹之水位亦日增”,所以一方要求续开昭关坝,另一方则同求不开昭关坝。张謇自述:“双方各以利害切身为激烈抗争之焦点,函请诟责之声,集中于局”。[13]甚至在高邮勘灾之时,张謇一度还遭到地方士绅率众围困,要求开坝。[14]张謇权衡利弊,顶住压力,最终决策不开。事后证明,其决策是正确的。对于地方士绅尤其是高邮士绅的表现,张謇十分不满。他此后多次公开谈及自己在高邮的遭遇,语常愤愤。[15]而在张謇提出关于淮、沂、沭治理和王家港疏浚工程的商榷书后,地方士绅又意见纷纭。以上种种均促使张謇萌生辞职的念头,但他不愿临难而去,必须“三口堵、王家港开”才会辞职。这个话他在1921年11月就说过。[16]及至“三坝已堵”、王家港“工过大半”,就有了这份辞呈。

因此,要想判断辞呈的成文时间,首先必须搞清楚三坝堵闭的具体时间和王家港疏浚工程的实施进度。关于三坝堵闭的有关情况,武同举编《江苏水工志》在历叙1921年启放各坝经过后指出:“归江归海各坝……均于十一月至明年二三月陆续堵闭。”[17]这个表述过于笼统。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曾编制了一份《归江归海各坝历年启闭一览表》,对此有明确记载。根据此表可知,三坝均于1921年底堵闭,其中车逻坝闭于11月23日,南关坝闭于11月25日,新坝闭于12月8日。[18]关于王家港工程的施工情况,张謇在《王家港治理开工启》中提到,王家港工程于1921年12月16日正式开工。[19]该工程共分为三大段:下段“自骆恺志上溯至马墩”、中段“自马墩至三环”、上段自三环上至万盈墩。最终,因经费短缺只完成了下、中段。[20]其中,最为关键的下段完成于1922年3月底。据1922年底张謇自述,王家港工程原本“限本年二月竣工”,但“因雨、因待款,卒以三月港通。”[21]这里所说的“港通”就是指完成下段工程。且具体时间应在该月底,因为直至1922年3月24日,张謇还在询问“下段何日完工?”要求“完工日来电”。[22]上述材料表明,三坝堵闭时间较早,但王家港疏通则迟至1922年3月底。在1922年1月,虽然可以说“三坝已堵”,但王家港工程既未疏通,也绝对谈不上“工过大半”,所以辞呈不会在此时提出。

此外,还有一个事实可以佐证笔者的判断。有材料显示,张謇曾在1922年1月10日以“王港未竣”为由极力挽留韩国钧。韩国钧时为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会办。在得知韩国钧电请北京政府辞去会办一职后,张謇特意致电挽留。函电指出:“知公有先去之志,且文电出发矣。忆当时就职宣言,本有乡里义务,有款则进无款则退之说。惟以事实论,下游之王港未竣,上游之界首河三坝底未始,一旦便去,益使走廑德孤之叹息,如宣言何?幸更候三数月,结伴放歌,宁不善乎?”[23]撇开其中关于王家港工程进度的描述与辞呈颇有差异这一点不谈,单从情理上分析,若此前二人已共同请辞,张謇为什么说韩国钧是“先去”?又为何要挽留?既已挽留韩国钧且请其再等三个月,张謇为何又要在当月请辞?如果辞呈是在1922年1月递交的话,这些问题都是难以解释的。

那么,辞呈的成文时间究竟在何时呢?也就是说,张謇会在何时提出辞职呢?根据上文所述,张謇辞职必定是在王家港疏通即1922年3月底以后。联系到他在1922年1月对韩国钧“更候三数月”的承诺,张謇很有可能会在1922年4月提出辞职,而且辞职前必定会与韩国钧沟通。如果是在1922年4月的话,善后工程的实际施工进度亦与辞呈中的描述相符。王家港工程中最重要的下段已通,无疑称得上“工过大半”。

不过这仅限于推测,是否如此还需要更为坚实的证据。为此,笔者重新思考“是以六日合电请辞”一语。《张謇年谱长编(民国篇)》的编者应该就是以此将成文时间精确到6日。但一般而言,如果辞呈的成文时间是6日的话,正文中应该会隐去日期或用“本日”“今日”代替。只有讲到以前发生之事时,才会明确提到日期。也就是说,这里所说的“六日合电”不是指辞呈,而是指张謇、韩国钧此前已经递交过一份请辞电文。更为重要的是辞呈仅提日期而未讲月份,说明“六日合电”与辞呈递交的时间是同一月份。若上述判断均无误的话,那么应该可以在1922年4月6日找到张謇与韩国钧合电请辞的电文。只要找到这份电文,就能落实辞呈成文的月份。

翻检2012年版《张謇全集》,确有这样一份电文。该电文的落款是张謇、韩国钧,致电的对象是北京政府总统徐世昌、国务总理颜惠庆、内务总长高凌蔚,内容是请辞。从电文内容和张謇同日致韩国钧函也可以看出,辞呈提到的“六日合电”就是这份电文。首先,电文与辞呈的内容十分相似,均强调面对水灾不可“临难遽去”,现王家港等善后工程已告一段落,故而请辞。电文指出:“现王港之工,下段粗成,上、中段复以款绌,势将滞辍。”“今则王港之最淤垫处已去,而预计之备后患者难施”。这与辞呈“工过大半”一语是一致的,说明二者具有共同的写作背景。其次,电文指出:“国钧前辞,謇尚以王港关系较重,强留共进。”[24]同日,他致函韩国钧表示:“偕行之约,殆可践矣。顷已合词电府院,特抄稿奉察。”[25]可见,4月6日电文是张謇在践行1月10日对韩国钧的约定。在此之前,张謇必然没有请辞过。这侧面说明,电文在前而辞呈在后。最后,“合词电府院”与辞呈中“合电”一词的表述也是一致的。

“六日合电”的确定完全证实了上文的猜想,张謇辞职的过程已经相当清楚。概括言之,在王家港基本疏通后,为了践行对韩国钧的约定,张謇于1922年4月6日与韩国钧合电请辞。稍后,又递交了辞呈。所以辞呈成文于1922年4月且在该月6日以后。考证至此,若没有更多的材料,不仅无法确定辞呈成文的具体日期,也不知道为何张謇合电请辞后不久又递交了这份辞呈。庆幸的是,张謇自己给出了答案。他在1922年5月7日致电徐世昌、周自奇时指出:“窃謇、国钧前月鱼日电呈辞职,五日之后复由局正式呈辞。”[26]鱼日即六日。结合以上分析,所谓“前月鱼日电”即指1922年4月6日的合电,而五日之后的“呈辞”势必就是《辞运河督办呈》,相关的表述若合符节。至此可以得出结论:《辞运河督办呈》一文是张謇履行整个辞职手续的一部分,是在电请辞职之后由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正式递交的辞呈,其准确的成文时间是1922年4月11日。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民国时期江北运河治理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9LSCOO6)和东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北京政府时期江北运河治理的‘地方化及其实践”(项目编号:2242020S20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孝若编:《张季子九录》6,中华书局1931年版。

[2]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2,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98页。

[3]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1,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580-581页。

[4]庄安正:《张謇年谱长编(民国篇)》,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460页。

[5]张謇:《为治串场河呈府院咨内务部交通部陆军部全国水利局》(1920年12月),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1,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512-513页。

[6]张謇:《为辟治江北沿海五县串场大河并建省道计画书呈》(1921年2月),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1,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516-518页。

[7]《大总统令》(1921年12月27日),《江苏省公报》1921年第2871期。

[8]张謇:《致徐世昌梁士诒电》(1922年1月1日),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3,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997页。

[9][13]张謇:《致王瑚函》(1921年9月27日),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3,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925页。

[10]水利局编志组:《运河东堤归海五坝的兴废》,高邮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高邮文史资料》(第9辑),1989年版,第80页。

[11]《参赞徐鼎康自高邮工次报告启放车南新三坝电》,《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季刊》1921年第6期。

[12]张謇:《筹治王家斗龙新洋三港商榷书》(1921年10月),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4,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490-497页。

[14][21]《张謇运河工程感言》,《申报》1922年11月14日。

[15]《张南通发表淮南北治水商榷书启》,《申报》1921年11月18日;张謇:《咨江苏王省长》(1922年3月11日),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1,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584页;《张謇运河工程感言》,《申报》1922年11月14日。

[16]《张南通发表淮南北治水商榷书启》,《申报》1921年11月18日。

[17]《江苏水工志第三编·江北运河卷六七》,《运工周刊》1932年第6期。

[18]《归江归海各坝历年启闭一览表》,《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季刊》1923年第15期。

[19]張謇:《王家港治理开工启》(1921年12月),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5,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220页。

[20]张謇:《答下河九县来书人启》(1922年5月),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4,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509页。

[22]张謇:《致沈秉璜等电》(1922年3月24日),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3,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38页。

[23]张謇:《致韩国钧函》(1922年1月10日),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3,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5页。

[24]张謇:《致徐世昌颜惠庆高凌蔚函》(1922年4月6日),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3,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42-1043页。

[25]张謇:《致韩国钧函》(1922年4月6日),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3,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43页。

[26]张謇:《致徐世昌周自奇电》(1922年5月7日),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3,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53页。

猜你喜欢
张謇
张謇的情感世界
沈寿: 让张謇相望一生的 “绣圣”
做张謇式的好少年
感怀张謇 守望初心
从“冷籍”到“冒籍”:清末状元张謇怎样成高考移民的
称呼见人品
张謇:从状元到企业家、教育家
称呼见人品
改变危机唯有勤奋
高中状元与告别仕途:甲午年张謇的人生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