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桐 汪晶晶 朱光辉
[摘 要]采用2014—2018年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从贸易规模与贸易结构等方面切入,采用贸易结合度、贸易产品结构和贸易引力模型等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下,分析中国与新加坡两国的贸易现状、贸易互补性和贸易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潜力在不断增长,中国对新加坡的出口潜力大于进口潜力;双方貿易规模总体稳中有升,中国处于贸易顺差状态;中新两国进出口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因此,两国应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契机,增进双方贸易交流,加强两国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双方贸易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双边贸易潜力;中国;新加坡;引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20)08-0015-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trade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Nations from 2014 to 2018,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de status, trade complementarity and trade potential of China and Singapore under the initiative of "maritime Silk Road" in the 21st century by using 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trade combination, trade product structure and trade gravity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de potential of China and Singapore is growing, among which the export potential of China to Singapore is greater than the import potential; the trade scale of both sides is generally stable and rising, and China has always been in a state of trade surplus; the import and export structure of China and Singapore is not reasonable, mainly reflected in intra industry trade. Therefore, the two countries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construction opportunity, enhance bilateral trade exchanges, strengthen bilateral coopera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trade.
Key Words: Bilateral Trade Potential; China; Singapore; Gravity Model
一、引言
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如何与沿线国家建立良好的经贸关系成为研究的重点。新加坡作为中国与南亚以及欧洲、非洲连接的重要海上运输枢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点国家,探究双边贸易现状及潜力对于促进中新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贸易具有示范作用。
目前,关于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流量潜力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贸易现状分析:钱耀军(2018)研究了中新贸易的紧密程度、两国在商品上的互补程度及显性优劣势,还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中国、新加坡GDP分别和中新进出口贸易额等均呈正线性相关关系,且随着两国GDP的持续增长,中新进出口贸易额也呈稳定增长趋势,说明中新贸易未来的合作前景是可喜的。2.互补性分析:鲍峰和曾宇龙(2016)通过贸易结合度指数、RCA指数对中国与新加坡贸易进行分析,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加大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投入力度、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等对策建议。3.贸易潜力分析:杜军等(2017)分析了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贸易现状、贸易互补性和贸易潜力,认为两国贸易潜力在不断增长,中国对新加坡的进口贸易潜力大于出口潜力。
目前很少有学者涉及中新两国的贸易潜力定量测算问题,为此,在中新两国贸易现状、贸易互补性、贸易结合度以及贸易结构分析基础上,重点应用引力模型对双方贸易潜力进行测算,以期为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经验与参考依据。
二、中国与新加坡贸易发展现状
(一)规模分析
总体上看,中新两国贸易规模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中国处于顺差地位,出口始终大于进口。如图1所示,2014—2018年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总额、中国自新加坡进口额、出口额均存在平稳增长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20%、0.46%、1.14%。进一步分析贸易规模占各自对外贸易的比重,如图2所示,中国对新加坡贸易额占新加坡贸易总额的比重处于逐渐上升的趋势,由2014年的10.27%升至2018年的10.66%,增长了1.04倍,表明中国是新加坡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在其对外贸易中处于重要地位。
(二)结合度分析
贸易结合度指数主要是用来分析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该数值越大,说明贸易双方的关系越紧密。本文采用贸易结合度的公式:
TCDij=(Xij/Xi)/(Mj/Mw) (1)
(1)式中,TCDij表示i国(地区)对j国(地区)的贸易结合度,Xij表示i国对j国的贸易出口额,Xi表示i国(地区)的出口总额,Mj表示j国(地区)的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进口总额。如果TCDij大于1,则表示i、j两国(地区)的贸易联系相对紧密;如果 TCDij小于1,则表示i、j两国(地区)的贸易联系相对疏离。数据来自UN comtrade数据库。
利用公式(1)进行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2014—2018年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平均处于上涨的状态,并且始终大于1,这说明双方的贸易关系比较紧密。从整体上看,新加坡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高于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结合度指数,表明新加坡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超出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依存度。总体来看,双方贸易关系的紧密程度在不断增强。
(三)产品结构分析
按照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SITC Rev.3分类标准,把贸易商品分为四大类:SITC0~SITC4为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5和SITC7 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SITC6和SITC8为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9是未分类产品。具体分类标准见表1。
如图4和图5所示:1.中国对新加坡进口的主要是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资源密集型产品,尤其是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2014—2018年间贸易额增加了109%,其中SITC7和SITC5所占的比重要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在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进口中,主要以进口SITC3为主;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则以进口SITC8为主。2.中国对新加坡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2014—2018年间中国对新加坡出口总额增长98%,其中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以SITC7产业为主,远远超过了其他产品的对外出口贸易流量,但五年间该类产业贸易额占中國对新加坡出口总额的比重有逐渐下滑的趋势,从56%降至54%。而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以出口SITC8产品为主;资源密集型产品中则主要以出口SITC3为主。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在产品类型上比较丰富,中国对新加坡贸易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尤其集中在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上。这说明贸易合作比较单一、产品结构不丰富、产业内贸易明显已经成为中国对新加坡贸易结构的主要特点。
三、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流量与潜力实证分析
(一)关于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
贸易引力模型最基本形式是Tij=A(YiYj)/D,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相似。Tij代表i、j两国之间的进出口总额,A是常数,Yi代表i国的GDP,Yj代表j国的GDP,D代表i、j两国间的绝对距离。由于模型是线性函数,需要进行两端取对数,变换之后的线性形式为LnTij=A0+A1ln(YiYj)+A2lnDij+μij,其中,A0、A1、A2为回归系数,μij为标准随机误差。这个表达式是基于贸易引力理论的一般模型,并逐步发展成为解释国际贸易流量的重要定量分析工具。
(二)构建模型及数据说明
参考王瑞和王丽萍(2012)的做法,在传统引力模型中引入两国是否同为APEC组织成员、中国与贸易国之间的经济差距DPGDP两个变量。当双方属于同一贸易组织时,受各种优惠政策的影响,双方的贸易量会增加。贸易国双方之间的经济差距DPGDP表示的是双方人均GDP差额的绝对值。
在公式(2)中,TLij表示i国与j国的贸易总额,GDPi和GDPj分别表示两个国家的经济总量,Dij表示两个国家首都或主要港口之间的直线距离,μij为随机误差项。β0、β1、β2、β3分别表示回归系数。
lnTLij=β0+β1lnGDPi+β2lnGDPj+β3lnDij+β1lnDPGDP+β5APEC+μij (2)
选择2014—2018年新加坡、加拿大、巴西、智利、哥伦比亚、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土耳其、尼日利亚、南非、俄罗斯和美国等20个国家的样本数据。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第一,这些国家是中国和新加坡的主要贸易国,具有较强代表性,也利于中国的国别贸易潜力测算;第二,这些国家位于世界各大洲,经济发展、地理位置等方面具有差异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三)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回归结果及分析
使用STATA12.0对上述模型进行混合回归模型(Pooled OLS)估计。lnTL、lnM、lnX 分别表示贸易总额、贸易进口额、贸易出口额的对数。具体回归结果见表3。
上述回归结果表明:中国与贸易国双方的经济规模是促进双边贸易的核心因素之一,贸易流量增长lnTL(lnM,lnX)都与其呈正相关关系;两国之间的距离也是影响双方贸易的核心变量,对贸易额产生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双方是否同时是APEC成员国这一变量也对中国与贸易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产生了显著的正相关影响,尤其是对进口流量的影响更加显著。两国之间的经济差距DPGDP对贸易总额、贸易出口额也有显著影响。
根据引力模型回归结果,可以得到如下3个回归方程。分别表示中国与贸易国的贸易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的引力模型回归方程:
(四)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潜力的测算及分析
在方程(3)、(4)、(5)的基础上,用双方之间的实际贸易总额、实际贸易进口额、实际贸易出口额与测算出来的模拟贸易总额、模拟进口总额、模拟出口总额的比值来测算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潜力。计算公式如下:
式(6)中,TPt表示第t期的双边贸易潜力;TVt 代表第t期双边贸易总额(进口额、出口额)的实际值;SVt代表第t期双边贸易总额(进口额、出口额)的模拟值。若TPt的值大于1.2,被称为潜力再造型,说明贸易伙伴之间的潜力比较有限,要积极开拓新的市场来挖掘双方的贸易潜力;若TPt的值介于0.8与1.2之间,这种贸易潜力被称为“潜力开拓型”,双方之间的潜力具有较大的开拓空间;若TPt的值小于0.8,被称为“潜力巨大型”,说明双方之间存在贸易不足的状况,双方经贸合作的提升空间巨大。
如表4和图6所示,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进出口潜力呈上升趋势,出口潜力、进口潜力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与2014年相比,2018年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进出口潜力值上升了155%,进口潜力值和出口潜力值分别下降了74%、65%。但总体上中国对新加坡的出口潜力要大于进口潜力,这意味着与进口潜力相比,中国对新加坡的出口有更大的拓展空間,这一结论与杜军等(2017)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两国贸易关系的深入发展,2014—2018年间中国出口潜力较前期明显增强。
四、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贸易结合度、互补性分析以及引力模型测算等,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贸易规模来看,双方贸易规模始终是稳中有升的趋势,中国处于顺差国的地位,并且这种趋势还在逐步扩大;第二,从贸易的紧密程度来看,双方的贸易结合度指数整体上都处于上升的趋势,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第三,从商品的进出口结构来看,进出口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第四,从贸易潜力的分析结果看,双边贸易潜力还具有开发空间,中国对新加坡的出口贸易潜力要大于进口贸易潜力。
(二)对策建议
1.拓展市场规模,推进两国贸易大发展
一方面,利用我国实施新一轮全面对外开放大战略的契机,全面构筑中新贸易体制机制及市场氛围,进一步拓展中新贸易市场规模;另一方面,依托优势产业,推进贸易结构优化,着力加快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步伐,推进中新贸易在产品结构和贸易合作方式上的双重创新发展。
2.深化两国自由贸易区建设
目前,双边贸易仍以货物贸易为主,建议加强两国自贸区升级谈判,在积极推进货物贸易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服务贸易的发展和投资领域的合作,继续加强中新两国之间的政府合作。
3.加快中国产业结构优化,推进两国贸易升级发展
一方面,利用自身优势研发新产品,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化,以推动产品升级和更新换代。另一方面,加大力度鼓励企业到新加坡投资设厂,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新加坡优势企业带着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及资金到中国开办企业。
[参考文献]
[1]杜军,赵聪,鄢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潜力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7(6):62-68.
[2]马莉莉,协天紫光,张亚斌.新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便利化测度及对中国贸易潜力影响研究[J].人文杂志,2016(9):40-49.
[3]钱耀军,李娴.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的实证分析[J].东南亚纵横,2015(3):39-42.
[4]鲍峰,曾宇龙.中国与新加坡贸易互补性分析[J].商,2016(24):117+19.
[5]钱耀军.中国与新加坡贸易合作研究——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背景[J].调研世界,2018(4):51-55.
[6]林琳,李怀琪.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11):133-137.
[7]李慈军.中国和新加坡商品贸易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6):37-42.
(责任编辑:郭丽春 董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