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后上海城市电影中的空间叙事探索

2020-09-09 07:23丁思超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空间叙事城市文化

丁思超

摘 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这座城市所代表的影像一次次创造着新的文化想象,但是上海城市电影所代表的意义一直都是在含糊不清的挣扎之中建构。而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使得上海城市文化建设愈发受到重视,上海城市电影也渐渐注重使用空间叙事的方法来生成上海城市影像的意义,一些上海城市电影试图通过上海城市空间中的现代化符号进行叙事表达,另一些电影则关注于上海城市的异质空间的糅合来进行叙事,还有一些上海城市电影的叙事则着眼于上海城市空间中历史文化与市民精神的探寻。

关键词:城市电影;空间叙事;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1-00-03

很长一段时间中,城市电影并没有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概念。早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多注重在电影对城市题材、城市背景的选择上。后来随着城市社会、城市文化的发展,学术界开始从城市电影与乡村电影的差异,特别是从城市电影所反映的文化的进步性来理解城市电影这一概念。电影评论界基本上约定俗成地运用着“城市电影”、“都市电影”、“新都市电影”等概念。

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之开始追寻自我身份的建构与认同,重新进行城市结构调整,向“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攀升,尤其在2010年世博会之后,上海首先发布了《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以罕见的大篇幅重点论述城市文化规划。

随后,上海在继承“十二五规划”发展成果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未来五年,上海将努力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而在最新的2018年《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明确提出计划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要着力打造全球影视创制中心。这也要求作为反映上海城市发展进程的影像,上海城市电影需要把握城市文化本质。

大卫·波德维尔在《电影空间种种》中明确强调了空间在电影叙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空间呈现的形式推进或阻塞情节信息表达。”[1]电影空间可以蓄意地制造观众的观察角度同时也可以基于观众的记忆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可以说电影空间就是一种综合了主体与客体、现实与想象的综合产物。因此空间叙事即是一种创作的方法,在作者对于电影空间的选择、加工、创作的基础上,结合影像接受者的主体经验,突出电影空间的作用,把空间作为推动电影叙事的主要手段,最终建构出完整叙事作品的创作方法。[2]而在上海城市电影中,空间影像往往对应着现实中的实体,但是经过电影创作的渲染,上海城市电影以及其中空间影像的意义常常也经常是在不同作者影像语言反复的拉扯挣扎之中得以建构。因此通过空间叙事发掘后上海城市电影的文化内涵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现代化的上海城市空间:魔都元素的拼凑

上海一直以来都被称为国际大都市,近几年也更多地被冠以“魔都”的称谓。显然,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元素被投以越来越多的关注。上海城市电影中的现代化元素往往是以夺人眼球的城市地标、人潮来往的宽敞道路、眼花缭乱的消费场所这样的空间形式出现,往往给人一种碎片化的拼凑感,比如《小时代》(2013)中常常出现的以陆家嘴建筑群为背景的豪宅 ,《何以笙箫默》(2015)中色彩迷乱的夜店,《喜欢你》(2017)中出现的武康大楼、老洋房别墅等。

不仅是国内的电影导演,国外的电影导演在利用上海城市空间进行叙事的时候也喜欢使用符号性的城市空间影像。美国电影《HER》(2013)的时间背景设定在2025年,故事设定在一个不特定的城市,不过观众还能够是通过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五角场彩蛋这样的城市空间地标符号,很容易能够辨别出影片中的城市是上海。而在科幻电影《环形使者》(2012)以及动作电影《007:大破天幕杀机》(2012)也是以陆家嘴、外滩的建筑群以及延安路高架这样的城市地标作为故事发生地,可以看出上海城市的空间影像在西方导演眼中是更具有未来感的“魔都”元素,但也仅仅是以冠以“魔都”名称的背景板。

这样的现代化城市空间元素的拼凑,给予观众的只能是一些脱离了观众实际生活经验的空洞影像符号的集合。居伊德波在所著的《景观社会》中提出:“现代生产条件覆盖的社会,让整个生活都表现为一种宏观上的景观积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部转化为表象。”但“景观并非影像的聚合,而是以影像为媒介表现人与人形成社会关系。”[3]空间叙事所做的不应仅是一些影像符号的积聚、装饰性的修辞,而如上所述,逐渐式微的上海城市电影的症结之一就是浮于表面的空洞符号性影像,上海城市电影中的空间更加需要参与到影片的叙事之中以表达城市中人们的社会关系以及生活方式,这才是城市文化的关键所在。

同样是在影片《HER》中,虽然如前述,该片中的一些片段虽然也将上海城市空间符号化,但依旧可以看出导演试图将上海城市空间纳入叙事表达的尝试。该片讲述的是在2025年,主人公西奥多在离婚后发现与人工智能系统萨曼莎非常投缘,萨曼莎拥有迷人的声线,温柔体贴而又幽默风趣,人机友谊最终发展成为一段不被世俗理解的奇異爱情。

影片中陆家嘴环路天桥多次出现在男主角西奥多上下班的路途之中,导演通过全景镜头将男主角西奥多、天桥上面无表情的路人以及身后处在冷色调薄雾之中的陆家嘴建筑群纳入银幕之中,由于陆家嘴环路天桥环形的空间特点,导演在拍摄西奥多的跟拍镜头时,产生了他正在被身后摩天大楼重重环绕包围的动态效果,同时高耸的大楼与身处其中的西奥多在同一个全景镜头之中形成了明显的形态大小对比,创造出了身处城市中的人们生活在水泥森林之中的孤独感、迷茫感。

而在影片结尾西奥多与幻想中的以人类形态出现的萨曼莎并肩坐在楼顶上远望陆家嘴建筑天际线的大全景镜头,虽然依旧是人与城市建筑空间大小的对比,但是黄昏天空以及城市建筑灯光的温暖色调,结合着此时西奥多与萨曼莎的对白,恰恰契合了影片叙事的主题:只要人们拥有在城市中积极寻找情感归宿的那一份信念,城市并不是会让人孤独的一个地方。在这点上看来,《HER》试图将上海塑造为一个温暖的城市,将上海的城市空间作为影片的母题,与之前跟拍镜头中的冷色调的陆家嘴建筑群形成对比,引导观众在重复中寻找差异与变化,在差异中表达影片的叙事主题。

然而这样的城市空间的使用存在无地域性,文化地理学家迈克克朗把无地域性空间指称为在全球化形势下被同一化的现代性空间。“即超越文化和地域特质或被抽去原地域或文化因素的空间符号,空间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记忆和生活经验被不断掏空,呈现出一种无名性、去地域化的特点。”[4]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科技进步、经济改革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各大城市的空间形态趋于同化,风格趋于一致,即使这样的城市空间影像能够表现城市中人们的社会关系,但无法通过具有本土意义的城市空间影像,特别是背后的城市本土文化来传达特定语境下的文化选择,依旧存在着很强的虚无感。

二、异质化的上海城市空间:不同空间的糅合

上海城市空间不仅仅只有奇观化的现代城市空间,更多的还有普通市民生活的城市空间,甚至是异乡人的底层城市空间。这些拥有不同社会阶层、地域身份的人委身于不同的城市异质空间之中,而上海城市电影通过这些异质空间的糅合则可以更好的塑造出一个多维度的上海城市形象,而不仅仅是被光辉形象遮蔽的魔都。

由福柯提出的“异质空间”不同于虚拟的想象空间,异质空间是具有地理意义的真实存在,在其中充满了断裂性、不连续性和差异性。可以透过异质空间等概念来认知中国的城市空间景观……可以重新审视城市电影中城市空间景观与其彼此之间的权利话语关系。[5]

因此,一部分上海城市电影同通过不同阶层所处的城市异质空间的对比,以此表达城市中人们的阶层、身份随着所处空间的转换而变化的这样一个叙事目的。

在影片《学区房72小时》(2019)中,片头通过旋转的航拍镜头将被周边现代高楼围绕的老式里弄这样的一个空间状态展现出来,暗中契合了该片围绕老式里弄学区房而展开的人们的欲望纠葛的叙事主题。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及,道路和标志物是城市空间意象的五个元素之一。影片开头,在男主开车从任职的位于郊区的学校开往市区看房的过程中,导演使用放置于汽车后排中央的固定镜头将前车窗所见的道路及卢浦大桥这样的城市空间意象画面纳入镜头之中,从郊区杂乱拥挤的道路空间到市区整洁宽敞的道路空间,镜头在剪辑上具有时间的连续性,但是呈现的空间却给予观众一种断裂感与隔阂感,列斐伏尔层提出:“空间的层级和社会阶级相对应。”[6]空间等级秩序依托于空间生产,因此,在叙事上影片中这样的异质空间对比、城市空间层级的转换在叙事上隐喻着人们社会阶层的转换,从男主角作为一名大学老师的身份转换为一名生活在上海的有着更多物质需求的普通人的身份。

另一部分上海城市电影通过对现实空间的直视,来传达那些生活在底层空间的边缘群体对于这座城市的疏离感。在影片《到阜阳六百里》(2011)中,更多的是对于城市底层空间以及边缘化异乡人群体的刻画。影片的叙事空间是杂乱的弄堂空间、逼仄的阁楼空间,上海的高楼建筑空间只是作为薄雾中的远景出现在影片之中。虽然故事发生在上海,影片的叙事空间与上海城市光鲜亮丽的上层空间是脱离的,也说明导演并没有试图缝合异质空间之间的差别,而是通过空间的剥离来达到体现不同社会群体的距离感。

还有一部分电影则通过城市的空间影像来引导观众的叙事想象。在影片《阳台上》(2019)中,男主角上海人张英雄生性懦弱,父亲在与拆迁工作人员陆志强冲突中的忽然离世,张英雄故而试图对其伺机报复,在对陆志强的跟踪过程中却对其女儿陆珊珊产生了难以言说的情愫。该片使用的最具特色的空间叙事手法就是对于石库门拆迁废墟以及老城厢街头的空间的使用。

石库门拆迁废墟和上海老城厢街头杂乱的空间多是出现在对男主角的长段跟拍镜头中,影片通过他在这两种空间中的穿行将张英雄隐喻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漫游者。城市漫游者这一概念来源于本雅明著作中描绘的波德莱尔和十九世纪的巴黎城市景观。本雅明认为,“城市漫游者是现代城市文明的精髓,城市文明并不是在那些由它造就的人群中的人身上得到表现,相反,却是在那些穿过城市,迷失在自己的思绪中的城市漫游者那里被揭示出来。”[7]同时,福柯认为:“空间不仅是外在物理的,也是在思考中被建构的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区别,家庭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差异,以及文化空间和实用空间的不同。”[8]导演通过漫游这一行为来赋予石库门拆迁废墟以及老城厢街头这些公共空间以偏向于私人化叙事的意义,以跟拍张英雄在街头漫游的视角,来引导观众对于其在父亲去世、寄人篱下于舅舅处的迷茫感以及对于跟踪陆珊珊的意图的叙事想象。由于该电影是基于上海作家任晓雯的小说来拍摄的,因此其中的公共空间具有很强的本土含义,黄浦江上的废弃邮轮、石库门拆迁废墟、杂乱的老城厢街头隐喻着上海愈发式微甚至崩塌的本土文化以及边缘群体日渐缩小的生存空间,因此导演通试图过城市空间中的漫游来引导观众进行更具私人性叙事想象的意图在上海本土观众的观影过程中或许能产生更好的作用。

此外,以上的三部影片都混杂地使用了上海方言和外地方言,方言可以说是地域空间的衍生,方言所代表的是原生地域空間身份与个体空间迁移后的新空间身份,而在上海城市电影中使用不同的方言也是对于异质空间混杂状态的一种侧写。

三、怀旧性的上海城市空间:上海市民精神的探寻

人们一提到上海电影,怀旧二字不可避免地映入脑海,主要是是由于改革开放后,上海这座城市迎来了发展的契机,更加剧了对于过往“东方巴黎”辉煌的追忆。

然而在市场经济潮流的裹挟下,上海城市电影的怀旧往往是依托于物化的都市历史,是被物质导向的消费主义所催生的怀旧,并不是基于城市历史文化的怀旧,因此上海城市电影中的怀旧性的空间多为:舞厅、夜总会、老洋房、弄堂。无论是2010年前的《花样年华》《理发师》《上海探戈》《茉莉花开》《上海伦巴》《色戒》还是2010年之后为数不多的如《一步之遥》(2014)这样的上海城市电影,架空于历史的怀旧性空间的使用都是一个通病。然而,并非不能使用怀旧性的城市空间进行叙事,而是需要基于上海的城市文化、市民精神来使用,否则只能在怀旧性城市空间反复的使用中趋向于物质层面的浅表化,加深的只有城市的历史缺失感。

市民精神是一个上海城市文化与历史的重要部分,它的意义在于:“上海市民……逐渐形成了某种近现代意识和行为方式。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于个体权益、个人自由和社会民主,上海的市民社会虽然不曾具有很高的思想起点,但却开始形成了世俗的和切实的民间自觉和诉求。”[9]

2010年后能够较好通过怀旧性城市空间元素反映上海城市的市民精神的影片就是《罗曼蒂克消亡史》(2016),导演程耳在采访中曾提及这部电影与上海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指出陆先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虽然没有导演没有直接指明,但是稍有历史知识的观众都可以分辨出片中的陆先生与杜月笙有着很大的关联。杜月笙在历史上善恶皆行,而电影作为艺术作品,导演对陆先生的角色进行了加工。

导演在片中使用的是具有怀旧特征的建筑空间、环境空间元素来对时代特点进行表现,反复出现了以俯视的对称构图拍摄的上海复古风格的高楼间道路的空间、战争前后石库门居民区的空间,以及陆先生被灭门前后住处的空间,而这些城市怀旧性空间所承载的叙事情节与元素:陆先生遇刺时的从容脱身、对待王妈这样一个仆人平等相处的态度、对待小六这样一个带有女性独立精神的女子的态度;以及影片室内空间中细腻的怀旧风格装饰、餐桌上出现的多种上海风味的食物所展示的城市空间细节与其中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都使影片拥有了血肉,不再是发生在架空了的上海城市空间中所杜撰出来的故事,这些怀旧性城市空间也在人物原型映射下拥有了上海城市历史的深刻印记,不再仅仅是银幕上的那一个个符号,这样的空间指向的是上海城市中人们对于个人与社会发展的自主意识与诉求——上海市民的处世精神。另外,影片全程使用的上海方言背后的地域空间指向性,也在时刻提醒观众这就是上海城市的市民精神。

四、怀旧性的上海城市空间:上海市民精神的探寻

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打造全球影视创制中心成为上海城市建设重要一环的时候,城市空间不断重构、城市文化不断更新、外来人口不断涌入,而城市空间的无地域性在全球化浪潮中愈发明显,上海城市电影如何通过具有本土意义的城市空间影像,来传达城市本土文化语境下的社会关系、市民精神、生活方式等,的确是一个值得继续深思的问题,也希望上述分析能够对于未来上海城市电影的空间叙事探索有所裨益。

參考文献:

[1]孟君.现代性迷宫与当代中国城市电影的空间叙事[J].当代文坛,2016(3).

[2]陈岩.试论电影空间叙事的构成[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5.

[3][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4]孙绍谊.跨地域性与“无地域空间”:全球化语境下的华语商业电影[J].孙绍谊.电影经纬——影像空间与文化全球主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6.

[5]李昕昕.漂流与镜像:空间理论视阈下的城市电影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7.

[6]包亚明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7]本雅明.张旭东,魏文生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波德莱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6.

[8]张容.家宅与记忆:是枝裕和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J].电影文学,2019(21):67-73.

[9]徐甡民.上海市民社会史论[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3.

猜你喜欢
空间叙事城市文化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空间叙事的结构与功能
保定市高校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及提升方法研究
论《三城记》空间叙事艺术特征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浅谈中韩电视剧、电影的叙事差异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论徐则臣小说的空间叙事
新时期博物馆的城市功能拓展
小议衡阳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文化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