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系统理论下的外语磨蚀个案研究

2020-09-10 12:34李静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3期

李静

[摘 要]动态系统理论下的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受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有可能出现磨蚀或僵化,也可能进步。动态系统理论为语言学习和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也开启了外语磨蚀研究的新视角。该文基于动态系统理论,以一名准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个案历时研究,探讨在中国(母语)语境下,“三个月”磨蚀期是否发生外语磨蚀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关键词]动态系统理论;准大学生;英语磨蚀;中国语境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课改背景下的大学与中学英语衔接问题研究”(2015C357);2016年度广西民族大学科研项目“大学新生英语词汇磨蚀研究”(2016MDYB010)

[作者简介]李 静(1968—),女,辽宁营口人,硕士,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3-0317-03[收稿日期] 2020-04-13

一、研究概述

在外语磨蚀研究中,磨蚀的起始时间节点(外语磨蚀的时间跨度)是外语词汇磨蚀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从数月到几十年,时间跨度非常大。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各不相同,其中,最短受蚀期“3个月”是否存在外语磨蚀尚无定论。

在中国语境下开展的外语磨蚀研究中,汤朝菊等[1]基于相关文献分析,认为“磨蚀的起始时间节点还不能明确界定”,而倪传斌[2]根据相关文献进行了推测,认为外语词汇磨蚀的起始时间为6—12个月,即“三个月”的受蚀期不成立。在针对外语磨蚀期的实证研究中,张晨[3]对201名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的研究证实,在停止正式英语教学3个月后,受試者整体英语技能出现明显磨蚀现象。李卓娣[4]的研究结果表明,非英语专业学生在修完一年大学英语课程后的6个月内就出现了明显的磨蚀现象,磨蚀期发生在3—6个月之间。

尽管外语学习者停止或减少使用外语三个月后是否会出现外语磨蚀没有一致的结论,相关的研究和文献也非常有限,甚至被某些学者视为没有研究的意义,但是在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下和外语磨蚀的实证研究中,在诱发外语磨蚀各种因素的关联性以及深层磨蚀原因方面还有一定的研究空间[1]。根据动态系统理论,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进行个案历时研究,分析个体模式,理解个体层面的可变性程度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以一名准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个案历时研究,探讨“三个月”磨蚀期是否发生外语磨蚀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的被试者是一名准大学生[被试者基本信息:男,未满18周岁,理科生,应届毕业于首府城市的一所重点高中;高考英语笔试成绩135分(满分为150分),口语成绩为A;当年被国内一所985工科大学录取],磨蚀前的英语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属于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在高考结束后(6月9日)至大学入学前(9月10日)三个月的时间里,完全处于放松状态,没有任何正规的英语学习。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二语习得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测量、访谈和观察的综合方法开展英语语言磨蚀的个案研究。具体的做法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被试者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采用英语试题测量被试者的英语词汇量和英语技能在磨蚀前后的变化,通过与被试者的交谈(英语和汉语)和生活观察,综合评定被试者英语语言能力的磨蚀情况。所有测试和考察内容都是在被试者不知情和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进行。

(三)测量内容及测试时间

本研究中的测量内容包括:被试者的“英语学习动机及学习习惯”问卷调查,通过朗读课文、英语会话和解答试题的形式考察被试者的语音和语感、口语、听力、阅读、语法、翻译(汉译英)等英语知识和技能。英语学习动机及学习习惯问卷调查在高考结束后只进行一次,其他测试内容通过前测和后测的形式,在磨蚀期前后各进行一次,时间为高考结束后(6月9—10日)和大学入学前(9月7—8日)。

本研究中使用的问卷是参照高一虹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改编而成的五级李克特量表,含有七个维度,共27题;朗读的课文选自《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一册;测试词汇取自《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起点英语入门词汇,共2233个单词,采用接受性词汇测量方法,所有内容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英语试题的题型融合了当年高考题型和大学英语四级题型,听力部分选用当年上海市高考英语试题的听力部分。整套试题难度高于高考英语试题,但低于大学英语四级水平,满分为100分,有7种题型。其中,笔答题占70分(阅读理解2篇共10题,词汇、语法及结构共15题,均为四选一题型;完形填空共20题,三选一题型;完全句子翻译共5题),听力占30分(短对话10个,共10题;短文2个,共6题;根据长对话内容,完成填空2个,共8个空格)。笔答和听力测试分开进行,答题时间分别为40分钟和20分钟。

(四)测试形式及测试结果

所有测试题目都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1.英语学习动机及学习习惯调查结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被试者的英语学习动机均值居中,均值为3.74,但社会责任动机(3题)、出国动机(3题)和个人发展动机(4题)都很强,均值分别为4.67、4.33和5.00,说明被试者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很明确的个人发展规划。而其他四个维度的均值都比较低,内在兴趣(5题)均值为3.00,成绩动机(5题)均值为3.60,学习情境(4题)均值为2.25,信息媒介(3题)均值为3.33。

总体来说,被试者的英语学习习惯还是不错的,有主动学习的习惯,高中期间积极参加英语活动,英语学习增添了被试者的自信,但是对于英语文学方面缺乏兴趣,没有通过课外读物或网络学习英语的习惯,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感兴趣。

2.词汇测试与测试结果。在大学英语起点词汇测试中,要求被试者根据第一感觉,做出快速判断,以认知单词的一种词义和一种词性为识别标准,否则视为不可识别词汇。大学英语起点词汇共2233个单词,在第一次测试中,被试者识别2102个词汇,可识别率为94.1%。在不可识别的131个单词中,有5个专有名词(名词词性)、4个词性活用的单词和26个因缺乏构词技巧而不可识别的单词,完全不可识别的单词有96个,不可识别率达5.9%。

在三个月后的第二次测试中,被试者识别2178个词汇,可识别率为97.5%,比第一次测试结果提高3.4%。不可识别的单词只有55个,不可识别率为2.5%。

3.英语语言测试结果。(1)语音及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大学英语课文,谈论有关生活、体育、旅游或学习等话题进行英语会话,发现被试者的英语发音及发音技巧、口语表达在间隔三个月后没有出现变化,保持了原有的较高水平,发音准确、听力较好、反应较快,谈论的话题比较有见解、语速平缓、表达流畅。(2)笔试测试结果。被试者在三个月磨蚀期前后分别进行了一次笔试,测试内容完全相同,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结果表明,被试者的英语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提升了3.5%,由此得出主要结论,被试者没有出现磨蚀现象,详见下表。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结果

如表所示,在经历三个月的受蚀期后,从测试的各项得分和总成绩看,被试者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基本技能没有出现磨蚀现象,反而有些进步。根据动态系统理论,这一研究结果完全符合外语磨蚀的规律。

被试者的后测成绩高于前测成绩,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1.第一次测试时间比较集中、固定,而第二次测试时间和地点相对分散,而且第二次测试用时比第一次长,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判断。

2.第二次测试前,被试者已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了解到入学时有大学英语摸底考试和英语分班之事。入学前,有意识地涉猎了大学英语及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相关内容,浏览了一些相关资料。

3.尽管被试者在整个假期与英语没有过任何接触,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遗忘,但是由于被试者磨蚀前的英语水平较高,加之后来的主动复习和预习,将遗忘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很快激活。

(二)外语磨蚀影响因素分析

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受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国外研究发现,与目的语接触频率、教学方法、学习者的年龄、对目的语的态度与学习动机、母语文化程度、目的语文化氛围、不同语言之间的干扰等,均是影响语言磨蚀的因素。在中国语境下,国内学者针对影响语言磨蚀因素的说法不一。周伟[5]将影响语言磨蚀因素归纳为八个因素:受蚀前外语水平、社会情感因素、与受蚀语接触的方式、外语学习方式、年龄、受蚀时间、目的语语种和读写能力。倪传斌[6](P81)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及实证研究认为,影响外语磨蚀的因素应该有九类:外语接触量、磨蚀前水平、磨蚀时间、情感因素、年龄、外语学习方式、读写能力、目的语语种和性别(男性的受蚀程度明显低于女生)。

综合上述观点分析,被试者的英语没有出现明显的磨蚀现象,是以下多个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被试者为男性,年龄不足18岁;磨蚀前的英语水平较高(高考英语笔试成绩135/150分,口语成绩为A);受蚀时间短,只有三个月(高考后的长假期);其次,在受蚀期间,被试者虽没有与英语有特别地接触,但是他原有的英语水平、英语习得方式和读写能力都是其保持英语能力的有利因素,从而大大降低英语磨蚀的速度和程度;再次,从外部因素看,被试者的父母都是大学教师,平日生活在大学校园,这样的家庭生态和生活环境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对其英语能力的保持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影响外语磨蚀的关键因素是语言使用者对目的语的态度与学习动机。语言使用者对目的语的态度越积极,学习动机越强烈,语言磨蚀的程度和速率就越低。本研究中,被试者的社会责任动機、出国动机和个人发展动机都很强,有积极主动学习英语的态度,并且在学习中表现出一种愉悦的感觉,他的英语磨蚀程度自然会少而小。

此外,从生物遗传工程学来讲,遗传因素不容忽视。被试者的母亲是英语教育工作者,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作为儿子的被试者完全有遗传其母亲语言基因的可能性,具有一定的语言天赋,从小到大对英语有偏好,因此,遗传因素在本研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传统的遗忘曲线理论认为,在正规学习结束后,语言使用者的目的语磨蚀就会随之出现,但是动态系统理论下的语言学习因受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每个个体的变化发展会有所不同,可能出现磨蚀或僵化,也可能较之前有进步。在本研究中,经过三个月的磨蚀期,被试者的英语语言能力(听、说、读、译)没有发生磨蚀现象,不仅保持了原有的英语交际能力,其英语词汇数量及英语成绩也没有下降,反而分别提高3.4%和3.5%,从而例证了Herdia & Jessner的观点—在中国(母语)语境下,英语语言作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发展的动态系统,在诸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由于英语使用的减少或停止,英语学习者运用英语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磨蚀或僵化现象不是必然,也会有进步的个体模式。

参考文献

[1]汤朝菊,马玉玲,汤甜,等.语言磨蚀研究在中国—基于相关文献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2015,17(3):77-83.

[2]倪传斌.双语者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综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2,44(3):411-423.

[3]张晨.动态系统理论下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磨蚀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5.

[4]李卓娣.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言磨蚀动态过程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3):17-20.

[5]周偉.从中介语看语言磨蚀影响因素的本质[J].语文学刊, 2013,(7):11-13.

[6]倪传斌.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81.

A Case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 Attrition Based on Dynamic System Theory

LI 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6,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dynamic system theory, language learning is a complex dynamic system, which may be eroded, ossified or improved due to the interaction of many factors. Dynamic system theory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also opens a new perspective of foreign language attrition research.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ynamic system theory, makes a case study of a quasi freshman to explore whether foreign language attrition occurs during the "3-month" period in the Chinese (native language) context, an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of the interactive factors.

Key words: dynamic system theory; quasi freshman; English attrition; Chinese co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