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第二课堂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教学路径探析

2020-09-10 07:22窦晓进
信息技术时代·上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第二课堂实践教学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兴趣日趋减弱,调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出现该现状的原因,让学生跳出传统文学课程上课模式,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第二课堂”的构建,如利用地域优势把课堂搬到课外,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拥抱新技术,学生朗读作品可以发到微信电台等网络平台上,学生优秀作品可以发到班级微信公众平台,供老师、学生、家长欣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重新爱上“大学语文”。

关键词:“第二课堂”;“大学语文”;实践教学

“大学语文”是高等职业院校给学生开设的最常见必修课之一,为了区别初高中的语文课程,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大学语文”一直不断探索,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毕竟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依靠的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环节是否成功,学生能否学以致用,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普遍存在這样一个误区,基于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对“大学语文”课程意义不大,“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理论为主的课程,从而导致“大学语文”课程僵化,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无法吸引学生,枯燥乏味的课程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何摆脱传统教学,让学生喜欢上“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固然重要,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再到“我爱学”。

一、目前“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

针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对目前天津几所高职院校有此类课程的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是普遍学生认为目前“大学语文”课程与传统语文课没有什么区别。“大学语文”课程任然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而目前的上课模式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辅,上课过程中,学生以听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没有充分得到发挥。这种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课形式,如朗读并背诵全文,生字生词句子解读,造成了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厌烦。

1.内容“高大上”,脱离实际

调查发现,许多教师把“大学语文”课程上成了中国文学史,引用拗口的文学理论授课,教师授课使用太多的“之乎者也”等用语,而日常生活中学生使用古语、之乎者也的机会不多,所以学生对“高大上”理论知识不是很感兴趣,授课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没有“接地气”。

2.“大学语文”=“中学语文”

目前“大学语文”授课过程中还存在逐字逐句解释,死抠字词、句法等现象。这种方法不可取,“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摒弃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首先“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的课程目的不同,中学语文给学生的想象空间不多,目的为了应对考试;而“大学语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大学语文”是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更高一筹。

3.教学方法单一

多媒体授课,老师主讲,学生听老师讲。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受,等到学生上了大学,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对这种方式已产生逆反的心理。现在是移动互联的时代,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问题已成为普遍的现象,如何阻止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是老师思考的问题,既然学生喜欢使用手机倒不如让学生充分利用手机,采用移动互联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代替单一的教学模式。

4.忽略实践教学

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留下充足学生实践环节,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大学语文”课程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中小学的语文知识积淀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大学语文”所要实现的是完成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一技之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教学意义

1.唤醒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吸引学生的兴趣,“大学语文”采用主题教学的方式,如关爱生命主题,人际关系主题,传统文化主题等,主题的选择尽量与学生关系密切,主题确定完成后根据主题选择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和解读。本上课伊始,对于确定文学主题进行问卷调查,对于不同主题学生的兴趣是多少,做到心中有数,之后根据学生的兴趣有重点的讲解相关内容。

2.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

“大学语文”课程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这也是高职院校开设本课程的目的,而实践是实现它的课程目标注重的最重要途径。实践中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文学思维的激发,让学生思考文学背后的意义,同时实践中注重文化自信的渗透,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从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中获得精神食粮,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该门课程学生的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3.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应用写作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实践环节设置得当,可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讲解“和而不同”主题是,结合这个时候的大学生比较敏感,渴望朋友,但往往有不少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存在问题,针对这一情况,设置了“说一说”的环节,让同学们说一说是如何解决与朋友、同学、舍友的矛盾,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大学语文”一般是大一时给学生开设的课程,作为90末00初的孩子,他们没有想过自己的责任,更不用说将来。为次设计让学生写一封“给未来孩子的信”的教学环节,他们想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什么东西告诉他们的孩子呢?该题目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拓宽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教学不同于本科教学,高职课程更注重实践性,而本科课程学术性更强。高职作为应用型职业类院校,定位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大学语文”课程注重实践性,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可以提高学生会说的本事,拥有好口才,说话有逻辑有思想有内涵;提高学生会读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或者演讲;提高学生会写的能力,让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不仅能说出来还能形成文字表达出来。学生进入社会是综合素质的竞争,会听会说会读会写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三、“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1.鼓励学生“走出去”

中小学课程,教师会带着学生出游,去观察现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教学方式越来越少。而“第二课堂”教学是“大学语文”应该采用的方式。鼓励学生“走出去”,通过亲身体会获得感知,这样学生会更加快速的掌握知识,而且这样获取的知识是不容易忘记的。如给大家讲解“以史为鉴”主题,讲到梁启超这一人物,而天津与梁启超有密切的关系,就带着学生参观了梁启超纪念馆。这一次的“走出去”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仅记住了上课主题“以史为鉴”,还了解一个历史人物。

2.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

上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共鸣,学生才有话可说。教师讲解“仁者爱人”主题时,选择了胡适的文章《容忍与自由》,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同时会让同学们谈一谈社会上不孝敬老人的现象,并让他们想出改变现象的对策,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口语表达内容还要有新的思想和见解,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说服别人。

3.拥抱移动互联,开设电台

课堂可以积极拥抱移动互联,采用新技术。制作PPT课件的时候,也可以多设置互动环节,采用一定的新技术,如学生可以采用刮奖的方式“刮一刮”,刮出来的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课程作业。这种方式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同时针对“大学语文”课程开办了一个学习电台,学生在电台上可以朗读文章。课堂上,通过蓝牙录音机播放学生朗读的文章。學生听到自己同学朗读的文章,会格外认真。

4.课程考核机制灵活

“大学语文”课程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不再单纯考察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的牢不牢,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而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整体文学素养。课程考核不局限简单的笔试考试,建立灵活的考核机制,根据学生课上表现,课下实践以及作业完成满意度等组合的灵活机制。

5.设置丰富课堂讨论环节

每节课都会设置课堂讨论环节。可以采用辩一辩,说一说,讲一讲的方式。辩一辩采用辩论赛的形式,针对不同的主题设置辩论环节,如讲解“仁者爱人”主题时,把全班分成正反双方,讨论一下“老人摔倒到底该不该扶”的问题。说一说是采用同学们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发表对某一事情的看法,大家相互交流经验,最后总结。讲一件是采用演讲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本节主题,撰写演讲稿,进行演讲。“胸怀天下”主题讲解时,让同学们以“做一个胸怀天下的人”为题目进行演讲。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组织知识竞赛,通过一场正规的比赛让学会把之前所学融会贯通。

6.布置作业

每节课都会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布置作业,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顿悟升华阶段。布置作业时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作文。优秀作文发表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教师准备的作业的素材要丰富多彩,可以选择社会上的热点新闻或者学生讨论最多的话题。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如讲解“胸怀天下”主题是给学生的的作文素材是周恩来总理从小志存高远,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为了实现理想,他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中学毕业,为投身革命事业打好了基础。范仲淹先生也曾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顾炎武提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大学生的你,有什么感想?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先有国后有家,当今的大学生是否也意识到这一点。该题目让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同时能够用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7.课外专业实践

学校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专业实践,这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最好的方式。学校要定期组成一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践队伍,让学生更多地走向企业。学生是否能够承担公司的文字撰写工作,学生能否跟领导同事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实践中可以一目了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到自己的优点。同时学生进行课外专业实践,反过来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发现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向和教学内容。

总之,按照“大语文”教学理念,教师要明确地位,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随着课改课程,技术发展,课程的实践环节也将有新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因地制宜,有效利用现代技术,不断积极探索基于第二课堂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程的实践环节,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彦,李子川.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构建:内涵、变革与实现路径[J].高教学刊. 2019(08)

[2]赵健.高职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目标与实施路径[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2)

[3]项倩文.大学语文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语文建设.2017(05).

作者简介:窦晓进(1989-),女,山东省潍坊市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中文教学及教务教学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第二课堂实践教学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