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空巢青年”群体生存现状背后的几点思考

2020-09-10 07:22郑磊
信息技术时代·上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孤独城市化

郑磊

摘要:通过对一线城市中“空巢青年”群体物质及精神层面生存现状的梳理,探讨了“空巢”背后该群体形成的社会及媒介原因。

关键词:空巢青年;孤独;城市化

“空巢青年”是相对于“空巢老人”而言的,通常指年龄介于20到30岁之间,背井离乡、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该群体数量已接近2000万人,且仍呈现扩大趋势。其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人口迁移而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

一、生存现状

1.工作层面:

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刚刚大学毕业,步入社会的青年群体,他们大多具有较好的学历背景,能力强,起步高,因此工作环境较好,但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收入相对不高。另一部分是已经有一定社会阅历的青年群体,他们中有的工作比较稳定,当然也有一部分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机会频繁跳槽,但大多数已经成长为公司的中坚力量,因此该部分群体不仅工作环境较为舒适,而且收入可观,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工作与生存压力。

2.居住条件:

根据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住房大数据项目组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2月份我国一线城市平均房价为52834元/平方米。在如此高昂的房价背后,空巢青年们的居住条件是可以想见的。他们负担着高昂的租金,以求得可以栖身一隅。可同样还是伴随着各种问题的困扰,黑中介、涨房租、群租房、通勤距离远等等。

3.生活习惯:

社交活动方面,参与感相对较低,除了单位组织的团建活动、聚餐等,他们更倾向于自发组织的活动。在休闲方式上,则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封闭性,日常生活中,他们喜欢宅在家里上网、刷手机、读书、甚至是发呆,如果有假期,旅游会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共同的选择。

4.消费习惯:

“单身经济”指部分产业针对单身人士而推出的“一个人的经济”,而空巢青年群體理所当然处于该范围以内。当然,单身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值得注意是,空巢青年群体的消费习惯虽属于单身经济范围之内,但仍有自身的特点。除了催发了一线城市房产租赁事业、外卖行业的火爆之外,在娱乐方面更是产生了一些新兴的娱乐方式,例如:单人KTV、迷你健身房、24小时胶囊宾馆等等。2015年,网购平台淘宝更是发布了《中国空巢青年报告》,从群体规模、地理位置、消费行为、偏好习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空巢青年”们背井离乡,独自在大城市中打拼,除去物质层面外,在精神方面必然面临着更加孤独与苦闷的境地,但不可忽略的是,这些年轻人独自承担一切的背后是理想的支撑、未来的憧憬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即“空巢不空心”。究其背后的社会原因,是源自于高度、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下,个体本位强化的特征对于以往集体主义观念的消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当代性特征。因此,精神上的“空巢感”是一种社会性心态,即于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进程之下,在放空身心之中对于自我的重新审视。

二、成因分析

1.社会基础:

首先,城市中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空巢青年群体的扩大提供了基本保障。近年来,城市经济迅猛发展,使得大中城市的功能日趋多样化,进一步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求。例如:24小时便利店,各种网络平台、发达的物联网等等,线上线下联动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可以说,足不出户,满足生活所需。这为空巢青年们独立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基础。

其次,社会资源的相对集中不断吸引着该群体的涌入。目前,我国城市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优质的文化、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往往集中于个别大型城市,这些城市对于人才的“虹吸效应”更强。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更好的学习、就业机会,或主动或被动的离开家乡,迁移到以北上广为代表的大城市,这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城市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最后,现代思想的多元化、宽容性对于传统观念的消解,为该群体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撑。现代城市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传统社会的逐渐解构,而这种解构最先体现在观念的变革。城市发展的多元化带来了思想的开放,各种新思想的涌入与迸发,使得现代社会人们的观念越发开放,甚至是自我。因此,父辈对于子女远行态度变得更加包容,甚至是鼓励他们走出去,而来到城市的年轻人面对城市的诱惑以及对于陌生城市的疏离感,使他们逐渐变为“空巢青年”。

2.媒体助力: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生活上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沟通方式,拓展了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于当今的年轻人而言,他们习惯了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新闻等信息,通过手机语音、文字、视频等方式便可以保持与亲人或者他人的联系,通过购物平台便可以足不出户买到自己心仪的电子产品或者食物,更有甚者通过社交软件搜索陌生人在孤独中寻找一丝慰藉,但是媒介是一个“桥梁”,它既联系却又隔绝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因此在他们低着头不断地刷新页面的同时,也刷掉面对面沟通的温度。那些相隔的屏幕就好像看不见的壁垒,使我们好似近在咫尺却咫尺天涯。从某种程度上说,媒介为我们塑造了一间开着窗口的冰冷的牢笼。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大众媒体舆论导向下“空巢青年”形象标签化问题,部分新媒体,甚至是主流媒体为了吸引大众关注度,在报道“空巢青年”群体时,往往将关注点放到“孤独”、“懒癌晚期”、“精神空虚”等方面,有意或无意的将其塑造成“弱势群体”形象,而总是忽略了该群体对于梦想、独立、自由的追求等积极方面的报道,从而使“空巢青年”污名化。

三、结语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以空巢青年为代表的当代青年群体在最应该奋斗的年纪没有选择虚度光阴,而是忍受着孤单、困苦,仍然执着奋斗,这或许是对英雄主义最好的诠释。应该看到,这背后所折射出的正是基于社会与时代的不断进步,所赋予青年群体对于更强的独立性以及更加自主的个体价值选择的权力。因此,笔者认为,在如今的媒体语境下,将“空巢青年”群体标签化的舆论导向并不妥当,“空巢”现象实际上不仅是几代人的人生中必然经历的阶段,而且更是一种人生历练。当代社会宽松的氛围、多元的文化与生活环境赋予了人们更多的选择与权力,那些敢于跳出舒适圈,勇于追梦、努力奋斗着的空巢青年们,正是代表着推动社会进步的希望与力量。

参考文献

[1]聂伟,风笑天.空巢又空心?--”空巢青年”的生存状态分析与对策.实证调研,2017.08

[2]赵慧宇.大众传媒中”空巢青年”标签化形象的传播问题.现代交际,2018

猜你喜欢
孤独城市化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辽宁省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负荷的交互响应研究
我的世界谁来懂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