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平等的童年》中的“寒门再难出贵子”现象

2020-09-10 07:22吕佳育
今古文创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化资本

【摘要】 家庭环境的优势虽不足以成就一个人未来的成功,但其原生家庭的确会对孩子今后的人生轨迹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本研究基于安妮特·拉鲁的《不平等的童年》从文化资本、教养模式、社会阶层等维度对“寒门再难出贵子”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针对性的破解之道。

【关键词】 教养模式;文化资本;寒门再难出贵子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9-0059-02

2011年8月一名教师在网上发帖称“做了15年老师的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这在网上引起热议。另有名为永乐大帝二世的作者所写的《寒门再难出贵子》,提出家庭教育所带来的思维方式会对人的生活工作产生影响。该内容真实甚至有些残酷,却引起许多人的共鸣。为此,笔者认为社会公众对这一现象的反复讨论,折射出人们对当今社会现实的普遍忧虑,即社会流动性的(自然是向上流动的可能性)不断减弱,阶层固化的日益严重,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层出不穷。然而,“寒门再难出贵子”的事实正是从根本上挑战了现代社会普遍确信的基本原则——人人生而平等。诚然,公共舆论仅仅停留于对这一社会不公现象的道德批判,對其背后的原因却罕有严肃地讨论,安妮特·拉鲁的《不平等的童年》作为“他山之石”,却给予了很好的分析与回答。

一、“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现象分析

从1990年开始,拉鲁以美国东北部某大城市的2所小学为基地,在对88名不同社会阶层的家长访谈和初步观察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了12名分别来自中产阶级家庭、工人阶级家庭、领救济的黑人家庭、混血家庭、离异家庭的9-10岁儿童,运用民族志方法对其日常生活进行超过一年的“自然主义”观察。在调研期间,拉鲁及其研究团队深入孩子们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区,观察不同阶层儿童的日常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协作培养VS成就自然成长。中产阶级家庭主要采取协作培养模式,而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主要采取成就自然成长模式。简而言之,协作培养强调家长深度参与到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在高度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之下父母与子女共同完成大量的、有组织的活动。成就自然成长则强调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采取放任态度,主要遵循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具体而言,两种模式在组织日常生活、语言的运用和家庭对教育机构的态度三个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一)组织日常生活

中产阶级家庭富裕,衣食住行、孩子的课外活动及其他方面花销的财源很充足。于是,在日程安排上往往以孩子为中心,家长心甘情愿地调整自己的工作、生活节奏来适应孩子的活动需要,并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各种活动视为是最重要的事情。生活节奏忙碌也构成了中产阶级家庭儿童童年的显著标志,但孩子却从中洞悉了公共机构中的“游戏规则”,并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训练,获取了许多重要的生活技能。

在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中,由于经济拮据,单是为了满足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就要付出很大的辛苦,钱的问题是一个经常会被提起的话题。并且,家长认为大人与孩子之间有一道清晰的界限,“大人要为生计忙碌,孩子就该一边玩耍”。因而,家长不会来安排孩子的娱乐,孩子更加自主,可以自由玩耍,选择玩伴,但失去了许多学习重要社会技能和社会规则的机会。

(二)语言的运用

语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产阶级家庭中至少有一人拥有管理实权的工作或其工作需要非常复杂的技能(即:文凭证书)。因此,中产阶级家庭的家长凭借其自身的知识涵养、文化素质,能够并且非常重视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甚至会刻意为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而使用语言,往往会采用说理、提问、协商、倾听等方式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甚至允许孩子“挑战”父母的权威。尽如所期,这些孩子在童年期间就获取了巨大的词汇量和娴熟的语言交流能力。

与之相对比,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家长并没有大学水平的文凭与非常复杂的有专业证书的技能。于是,他们往往采用指令式的语言,并将语言作为一种实用工具,可以轻松自如地给孩子下达指令,孩子也会马上遵从照办,且不会提出质疑与挑战。为此,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对家里的成年人也更加尊重、恭敬有礼。显然,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赞赏的儿童教养目标。但是,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在童年期间没有积累起巨大的词汇量,没有与日俱增的科学知识和政治见识,没有一套可以帮他们去“定制”在家庭以外,遇到的任何境遇的工具来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利益。

(三)家庭与教育机构

学校作为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个强大机构。中产阶级家庭的家长往往会采取干涉主义的态度,对学校和课外机构的教育方式提出明确的意见,表现出果断自信。孩子们也从中学会了“不因被拒绝就轻易放弃”的理念,能够运用适宜的方式给组织机构施加压力,以获取自我的满足。

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家长则就显得相形见绌,他们往往期待教育工作者及其他教职员工承担起领导的角色,在态度上表现出被动和顺从,害怕在与学校相关的事物中“做错事情”,比如:他们担心学校方会突然告发他们虐待自己的孩子,把他们的孩子带走。因此,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家长对校方工作人员通常是恭顺、谦卑、听之任之。于是,孩子也无法学会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获取自我满足。

从上述三个维度看,在协作培养的教养模式中,中产阶级家庭教养孩子的模式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在一起,而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教养模式却与之相形渐远。于是,当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孩子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的不同之处,渐渐定义为不足之处时,社会机构制度上的偏好便演变成了制度化的不平等。归根结底,这背后深层的原因便是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言的“文化资本”和“惯习”,该理论深入阐释了家庭教育和阶层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即外在的社会结构决定了父母的社会地位,父母根据所在阶级的资源环境对孩子教育做出不同的行动选择,并建构起家庭内外的教育环境,进一步塑造孩子,并将这种阶级差异不断地延续给下一代。如此,通过家庭教养的文化逻辑便影响成就了孩子不平等的童年,最终也定格了其不平等的成年。与此同时,这些资源也会通过代际实现传递。

二、“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破解之道

安妮特·拉鲁曾对美国社会主流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美国梦”提出挑战,指出“美国也许是一片充满机会的土地,但它也是一片不平等的土地,我們生活在一个相当不平等的社会里。”时光折叠,如今中国的家庭教育处境与美国如出一辙。美国“寒门再难出贵子”背后的家庭教育机制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父母的社会地位也正在以一种无形但又强有力的方式决定着孩子的人生轨迹。为此,我们究竟该如何从不平等的童年中破格不平等的成年呢?

(一)父母的眼界决定孩子的人生边界

我们虽生活在一个资源分布及其不均的社会中,但每个人都能作为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展开自己的生活。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初始场所,被作为一种资源分配的机制进一步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发展。作为父母,我们或许无法改变阶层、无法改变体制、无法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已经实现了从公开到共享,给予了每个人最公平的机会。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父母应借此平台,在碎片的时间中,不断学习、开拓自我眼界,提升自我的知识水平与文化修养,努力缩小与中产阶级家庭父母的“知识鸿沟”,进而在信息选择上予以孩子更多、更有效的支持与帮助。同时,父母也应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倾情陪伴孩子的成长,在家庭中营造一个求知、求学、向上的氛围,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孩”。

(二)融会使用两种教养模式

客观而论,两种教养模式各有所长,难以简单地评判,若将“协作培养”和“成就自然成长”这两种教养模式融会贯通,则可减少社会地位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能超越这种“不平等”,让孩子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由于经济压力,无法为孩子报名兴趣班,但可以在能力范围之内,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其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例如:通过慕课、腾讯课堂等网络平台,让孩子进行学习。其次,家长应有意识地使用说理等方法教育孩子,并站在平等的角度和孩子探讨问题,以此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家长应积极关注教育动态,多配合学校实施教育,关注孩子在校情况。同时,在其他公共机构场合,比如医院、社区,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和成年人交流,教会孩子社交技巧。

(三)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当所有的父母都开始关注家庭教育与子女成才之间的重要关系,并将两种教养模式的教育逻辑融会贯通付诸实践时,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同地位的家庭所面临的城乡差距、教育资源均衡、教育起点、过程、结果公平等问题的挑战。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实现教育在社会分层中的积极影响,实现社会分层能往积极方向前进——促进教育公平。只有通过公平教育指引教育往平等方向发展,让处于社会底层阶级的人真正享受到高层阶级同等的教育资源,缩小阶级差距、城乡差距乃至于社会差距,才能抑制不合理的社会分层的深化,让社会各个阶层成员能够公平合理地流动,尤其是底层成员能够向上层流动,而这其中需要付诸实践的不仅仅是确保教育起点的公平,更重要的是确保教育过程、结果的公平。然而,在此意义上,任乃需吾汝立志以行践之。

参考文献:

[1][美]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414-417.

[2]李锋.教育哲学视域下教育公平的审视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6,(06).

[3]管宁.家庭、教育与不平等的再生产——读《不平等的童年》[J].教育观察,2013,2(08):71-73.

作者简介:

吕佳育,女,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方向:社会教育问题。

猜你喜欢
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研究:中国语境下的再思考
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生文化消费分层
理性浸染:农村教育方向的回归
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Economy”汉译名变迁的文化资本解读
文化资本视阈下英国绅士教育研究
微信时代的文化场域与文艺形式
学校文化资本视角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从文化资本的角度看外来务工子女的社会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