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自然观”下的线条运用

2020-09-10 07:22张宝戈
今古文创 2020年40期
关键词:自然观线条中国画

【摘要】 中国画是以线为主要的造型方式,线的美感对画面构成有直接的影响。而中国画的线作为一种载体体现出道家所追崇的“道本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所谓在“自然观”下的线条运用,则是反映出画家置身于自然获得感悟,并对客观事物重新认识和理解的一种高度概括,且凝聚着画家本身的主观感受和情感,达到了形意合一的境界。本文通过对“自然观”概念的理解,来阐述线条相应的变化和运用方式,并对中国绘画语言多元化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 中国画;线条;自然观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0-0063-02

一、“自然观”之道

(一) 艺即是道,道即是艺

中国画讲究的悟“道”,乃是对自然和人性的探究。所谓的“自然观”则是对悟道最好的诠释。清·魏源说道:“道本自然,法道者,亦法自然而已矣。”这里的自然,不单单指向的是现实中的自然界,还包括了社会生活,是一种未经加工的纯粹、自在的状态。“自然”一词同样被老子所提及并提到更高的层面,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外,儒家和庄子皆以自然为崇拜的对象,其道德观念也以自然为最高准则。中国画深受中国古典哲学影响。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画家的思想得以解放,开始回归自然,来重新思考自我價值,以一种超脱社会和思想自由的方式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达到“艺即是道,道即是艺”的自然精神。

(二)独特的绘画语言

为了突出中国画独特的绘画语言,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画家们对道家自然观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绘画的创作源泉来自生活,画家们历来坚持“师法造化”,将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逍遥于山水之间,使得精神得以解脱,从而获得灵感。因此画面中所表现的生活素材多是采用了取舍和夸张的手法。所强调的艺术形象都在以“似与不似,不似为似”为典型。这种“得之自然”的画面效果,就需要在其笔法线条和墨色变化中做出相应的改变,表露出山水画中自然空灵的意境,花鸟画中追求自然简洁的笔墨以及人物画中飘然灵动的优美笔触,这些无不展示出东方绘画艺术独特的自然观思想。

二、线条作为造型基础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占比

(一)线条的重要性

潘天寿曰:“以线为界,而成其画也”。不同于西方绘画,忽略对线的表现,加强对明暗关系的刻画,中国画则就对线条的运用和拿捏程度就显得格外重视。中国画主要表现的是生活中的可视形象,根据不同的形象赋以色彩。因此,遵循着“骨法用笔”的观点,线条讲究生命的律动感,更偏重于画家的主观感受来体现事物的骨气。这些骨气化作一条条跌宕起伏、缠绕悦目的线条,留存于历代名家的旷世之作中,留给后人所观赏研究。线条中渗透着画家们的“情”“意”“悟”,与观者达到精神的共鸣。

可见,线条则是画家笔墨与情感上的结合。其中的关系无可厚非,跨越了时空通过丰富的变化来传达出不同的信息,映射了中国画深邃的精神世界。

(二)带有丰富情感的线条

可以看出至中国元代以来就一直在强调以书入画的表现方式,追求线条的书写性美感,仿佛作画就如写字一般。尤其是工笔人物画更为如此,线条的严谨和细微,不仅要突出人物形体的结构还要有那股“味”,展现了线条的丰富变化和笔墨本身。此外,线条通过不同的形态、质感和空间,表现出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和个人情感。例如,吴道子势若风璇的线,顾恺之春蚕吐丝的线,吴昌硕韧劲泼辣的线等。也正是画家基于对这种自然之道的深刻理解,对自然事物的抽象概括,通过线条这一载体体现出来。也由此说中国画的线条是一种独立的美学形式,是有情有生命的线。

三、“自然观”下线的表现形式

(一)线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中国画中线条存在于笔墨之中,其中笔墨、画家、自然观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是以绝不能违背万物的本体为前提,将描绘的对象寄情于身心中,在复杂的自然现象中寻出其规律性,加以有趣多变的笔墨变化,归纳到意象之中的。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天人合一”,即是人与天的合一,但又被人的主观思维所打破,此为中国画的对立统一的原则。另外,在石涛的《苦瓜和尚话语录》中,对自然观中的“一”有详细的阐述。“夫一画含万物于中。”意在画中含万物,而万物归为一画,所谓是中国画“天人合一”的观念之总结。里面强调的“一画”论,其外在表现上正是线条。一根线条对形、情、性的表达,则是对“一画”的充分展示。

(二)“自然观”下线的“师造化”

亦如中国画中强调的“师造化”,以自然万物为师,而得心源,是对自然生活“感物”的基础。石涛所说的“山川与余神遇而迹化也”,就是对写山水神情的表达。沈颢在《画麈》中写道:“董源以江南真山真水为稿本;黄公望隐虞山即写虞山,皴色俱肖,且日囊笔砚,遇云姿树态,临勒不舍”。于张大千老前辈认为的“必先要体会自然,才能表现自然”同理。因此,会发现,小到一棵树,主干的垂直挺拔,则两边的枝干会为其平衡稳定,并向两边去延展。加之存在向阳和背阳的关系,枝条也会呈现出疏密的节奏感,这会使得画家去思考如何合理的安排线条的疏密关系,才能使物象更符合自然规律。而又大到山川河流,线条的抑扬顿挫或是柔和秀逸,如何来体现山体那股雄伟壮阔的气势抑或是小桥流水般的恬静,这都是画家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后来决定的,线的“师造化”就体现于此。

(三)线的“气韵生动”

线条用笔是为表象,软硬曲折随题材内容进行变换处理。王微认为:“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荆浩的《笔法记》也讲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正谓之骨;画迹不败谓之气”。谢赫六法中提到“骨法用笔”,线为骨,点与面为肉。线条的表现难于如何明确表现对象,突出精神,使得“气韵生动”。因此,线的“气韵生动”也是来自对“自然观”的理解和表达。“气”和“韵”是线条节奏韵律的体现,“生”与“动”则是线条所表达的活跃的生命感。在六法之中表现气韵是最难的。中国画讲究以气写形,并体现在线的造型上,同时受到自然的制约。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实践,前人的不断探究,将线创造出立体感,并将其变化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可以直接看到的线条的表象。而线条的表内,则是看不见的。是一种需要感知的气势,气势是由作品的整体布局、黑白对比、笔墨关系等章法所构成的。

《潘天寿谈艺录》中有提道:“用笔须强其骨力气势,而能沉着酣畅、劲健雄浑,则画可不流于柔弱轻薄矣。古人用笔,所谓力能扛鼎,即言其气之沉着也,此与粗率蛮笨之笔线迥为二致”。这里所说的正是一种笔势,不论是山水、人物、花鸟画都很注重这种势。因此,为了让画面更好地呈现出一种自然下的艺术氛围,这些“气韵生动”的线形成了流动的水、云雾缭绕的山景和灵动欢快的鸟儿。

四、如何抓住线的“自然观”之道

当着眼于创作时,如何去体现线的“自然观”,是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做的。首先是懂得以心感物。在自然之中寻找创造的源泉,获得审美体验。故曰:“画绘之事,宇宙在乎手”。当尊大自然为师,当对于一切事物和万物形象都有一定量的积累时,才能真正领悟中国画所追求的“造化自然”。再者重视写生的必要性,去实际生活中体察和实践。将线条通过不同变化的处理和配色,形成自然观下的“传神达意性”,“尽精微、致广大 ”的思想。最后,线条的表现中还要有画家的主观意识来加持。虽说,中国画是一种历史传承,但是要“借古以开今”。在作画用线的后期阶段需要有所创新,不是单纯对线条用法种类的创新,而是通过主观情感的表达,以多变的形态来展示客观事物的特点, 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接受中国画的时代性发展。

五、“自然观”下中国画线条语言的多元化发展

线条一直是中国画最简练和最直观的情感表达。在现代经济融合的大环境下,美术领域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不能只一味地追求大统一,要懂得多元并存、互相平衡的结构体系,才能更好地在这个环境下立足。

如今的画坛也会逐步受到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进而两者之间形成了“互补并存,多向深入”的格局。也正是如此,完成了对旧时代脱变成新时代的自然推进。因此,在这个政治经济和思潮的影响下,线条作为中国画如此重要的造型基础,也更应该对这个自然演进的“自然观”重视起来。相较于过去,现在的信息交流方式日益便捷,正处于一个相互学习、多元交错的过渡时代。及时把握中国画绘画语言的演变规律,保证其作为多元化潮流下重要的分支的顽强生命力。就要不断地遵循多元因素之间对立统一的原则,用崭新的视角和多角度的深入思考来展示新的意义。同时,在借鉴其他领域的艺术时,要结合自身传统的特点,找出新的出路。不能忽略自身价值,从而不能归本。要充分了解中国画的无限魅力和无限的发展空间,并抓住这条强劲的脉搏线,中国画才能经得起来自各类型社会的考验,展示出不同于其他国度和领域的中国画独特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2]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2013.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蒋梅.论中国画线条[J].商丘師范学院学报,2007,8.

[5]王朝杰.论中国山水画中自然观的审美理想[J].电影评介,2009,(13).

[6]周亮.中国画线条美的研究[J].北方文学,2012,(10).

作者简介:

张宝戈,女,大连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画、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自然观线条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精致线条
线条国趣事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烧脑的线条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