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记叙散文的还原式讲述

2020-09-10 17:34张鑫吉
南北桥 2020年9期
关键词:鸿门宴

张鑫吉

【摘    要】在高中古代记叙散文的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和情节梳理是重要的一环,然而笔者认为,这些优秀的历史散文在记载之时,由于史书体例的限制,舍弃了许多丰富生动的细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合理地对其故事的发展和人物行为的种种细节之处进行充分的还原,赋予史书以小说式的精彩面貌,从中唤起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其从国学经典中汲取创造活力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散文  古代记叙散文  《鸿门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9.091

“还原”是笔者自己提出的一个概念,其要旨是在进行古代记叙散文的学习的时候,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行为的种种细节进行合理而丰富的填充讲述,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历史故事本来的精彩面貌。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教材中,第二单元的单元内容选取了三篇优秀的古代记叙散文,包括《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文章分别选自《左传》《战国策》和《史记》,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著作,虽史书体例各有不同,但是课文所选篇目中,都侧重的选取了在写人叙事方面有较强表现力和颇高文学成就的文段,单元导语也提到:

“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從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艺术。”[1]

也就是说,假如把其文言文的文体特殊性暂置于一边,我们完全可以并且也应该按照传统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来看待这几篇文章,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分析梳理故事脉络。笔者自己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也作了同样的设计,但是查阅相关影视资料时,笔者发现了一个问题,电影《王的盛宴》中有一个片段真实的再现了《鸿门宴》中刘邦赴宴的场景,电影故事的讲述几乎完全依照史料的记载进行拍摄,然而笔者在观看电影片段时,鸿门宴上局势的紧张气氛、刘邦处势的危机、项羽军帐之内的危机四伏,都给了我非常直观和强烈的冲击感,然而自己在阅读这一段史料的时候,即便是按部就班的分析出了文章几次起落,赏析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也无法产生这样丰富的感受,第一,这必然是笔者自己的文学素养不到家,第二,我想是文本的史书性质所决定的其不能有小说式的丰富的讲述,而是要对历史的真实做最客观最简洁的叙述。

然而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学生感受不到历史作品的趣味性,感受不到历史作品的吸引力,枯燥乏味成为了文言文的代名词,原本鲜活的历史成为了纸业上干瘪的方块字。史官下笔有不能言之处,有其册青史的束缚,而我们在讲述历史文本的时候,就应该将这些因为种种限制无法出现在史书中的东西尽可能的还原地呈现出来。

历史本来不是干瘪的数字和无情的兴盛更替,它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一个个平凡和伟大的瞬间搭建而成的宏伟宫殿,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要充分运用想象力和前人的资料,将这些难以捕捉到的细节之处还原。“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只有在能够把握到史书平静叙述下的丰富意味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对历史产生兴趣,才能在看似枯燥的文言中体味到古仁人志士的气度魄力、培养别具一格的眼光和充盈丰富的人文世界。

历史散文或者说是历史故事,又往往能在给人丰富智慧启迪的基础上,以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令人荡气回肠或扼腕叹息的故事,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空间。我们常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历史散文的地位正是如此特殊,它的来源是生活,却是代表了一个又一个时代演进历程的最精彩最重要的生活的荟萃,它的表现手法是艺术的,却是克制的艺术,这也正是为什么笔者提出了“还原”这一概念,我们要剥开它克制的讲述,找到其下面隐藏的丰富的细节,探赜索隐,同时培养学生们用史学的眼光来思考问题。比之高中课堂文言文教学的普遍沉闷,反观大学课堂中的诸多教授对于经典历史典籍的所做的阐释,都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原因是与其知识传授过程中的还原式讲述脱离不了关系的。

笔者在还原的时候,往往会用小说创作的方式,铺设一定的环境描写来渲染特定的气氛,或者是增添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或是用电影的呈现方式来某个特写镜头。

以《鸿门宴》为例,文章首段,写曹无伤告密,我便让学生想象告密的环境和场面——项羽大怒说“旦日飨士卒”,说明告密的时间必定是在晚上,而且是前半夜,因为后文项伯告密跑了一个来回都还在晚上;地点在哪儿呢,应该是在项羽私人的营帐里,昏暗的烛光下私语交错,项羽突然发出怒吼,要一举击溃沛公,旁听的项伯眼神之中闪过一丝迟疑和惊惧……我在这场对话里面增添了项伯,因为从后文的发展来看,项伯告密,说明他一定是这场事件的目击者,而且项伯是项羽的长辈,任人唯亲的项羽必然会让其参与到重大的军事决策中来。

笔者重点对鸿门赴宴进行了讲述,在军事力量极其悬殊的情况下,这一场宴会,对于刘邦来说可以说是危机四伏,而项羽面对刘邦诚恳万分的“谢罪”,竟然完全相信了沛公,并且毫无心机的把告密者——自己在刘邦军营中的眼线抖了出来。宴席开始,席上座次便微妙地说明项羽集团内部的人心涣散,作为重要谋士的范增竟然地位低于一个告密的蠢货项伯,范增更是直接无视了君主的感受,进一步自作主张安排项庄舞剑,项羽本已无意再除掉沛公,对于范增的自作主张,肯定不甚满意,所以后面项伯庇护沛公这一行为,估计也有项羽反抗范增自作主张之举的意气在其中。

两个阵营,一个貌合神离,一个上下一心,在这一场宴会的交锋中,不刻意着笔,却展现得淋漓尽致,项羽走向必然的失败,也在这一场宴会中得到预示。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5页.

猜你喜欢
鸿门宴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鸿门宴》中一个几十年来一直被译错的句子
从《鸿门宴》《项羽之死》看项羽的罪与罚
“鸿门宴”
心太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