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词典》中部分词语本字考释

2020-09-10 07:22黄杰
今古文创 2020年21期

【摘要】《四川方言词典》是迄今为止收字最多的一部四川方言词典,共收录7000多条四川方言词语。其中的口语用例举例更是保持了四川方言的原汁原味。但该词典中并未将这些方言词语例字的来源说明清楚,故本文将选取词典中的10例,按照音义结合的原则,遵循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并结合文献例证来考证部分词语的本字来源。

【关键词】四川方言;方言本字;方言词

【中图分类号】I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1-0057-02

一、关于方言本字问题

李如龙先生认为:“考求方言词本字并不是为了给方言词提供书写的规范”“我们考求方言词本字是为了认识方言语音和古代语音的演变关系,为了了解方言词语的含义和来历。在理论著作和实际应用中都不必强求推广。”但是“方言论著不强求为方言标注本字,并不等于不须注意审核字音,不注本字而采用同音字、训读字、俗字都应加以说明或标注符号。不注意区别本字读音和训读、同音现象,就会误记字音,在归纳方音和古音对应、方音和普通话语音的对应或方言文白异读时就会误立条目。”李如龙先生的这几个观点为我们详细地说明了我们考求本字的意义和必要性。本文也是本着为了了解方言词语的含义和来历的目的,将选取《四川方言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的10例方言词进行本字考证和探源。

二、《四川方言词典》中的方言词

(一)抱鸡婆 bao4ji1po2 在《词典》中的解释是:(名)孵卵的鸡;你就把国家的粮食搬到家里,他也会像~,整天咯咯咯!(潮129)①这里主要考证加注重点号的字(下文同):“抱”bao4。“抱”《广韵》持也,薄皓切,并母,皓韵,上声。《说文》:“捊,引取也,从手,孚声。抱,捊或从包。”段玉裁注:“后人用抱为褱袌(怀抱)字。盖古今字之不同如此。”按: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抱”字本义同“捊”,为用手包聚义。段注:“古音孚声包声同在三部”,按:“抱”有“褱袌”义则是后人在运用中发展而来的,用作“袌”的俗字,如今规范化,以抱为正体。四川话“抱鸡婆”中的“抱”正是取怀抱义,意为母鸡将卵置于胸腹下孵化小鸡。这个“抱”便是本词的本字,也可以写作“菢”。

(二)猋 (镖、镳)biao1(动)1.液体喷射或迅猛地流:把刀一抽,血就直往外~。2.没有中的:这一宝,又按~了。“猋”《广韵》:群犬走皃,甫遥切。帮母,宵韵,平声。《说文》:犬走皃。段注:(猋)犬走皃。引申为凡走之称。《九歌》,猋远举云中。王注:猋,去疾皃。即“猋”的本义为犬奔跑的样子,引申为迅疾、疾进义。按:由此可知,四川话中猋的第一个义项是由其本义引申而来。又《集韵》纰招切,音漂。用同“飙”《尔雅·释天》:扶摇谓之猋,作此字。郭璞注:“暴风从下上。”按:“飙”也含有迅疾义。由迅疾而导致不易中的之义也属于词义的引申。因此四川话中的第二个义项便是由其引申义再次引申而来。至于《词典》中解释的括号中的字“镖”音标,是一种形似矛头,用来暗中投掷杀伤敌人的旧式兵器。或者指刀剑鞘末端的铜制饰物。这和四川话中的“猋”意义不符。而“镳”是指马嚼子两端露出口外的部分;或用同“镖”。这也与四川话的“猋”意义不符,因此我们在四川话中表达液体喷射或没有中的时最好选择“猋”为本字。

(三)奓(岔)ca31.(形)阔,大:一个塌鼻子,~嘴巴。嘴巴有好~呢?四个汤圆排起进去不打挤。2. (动)使敞开:莫~起嘴巴乱说哈!|脚不要~那么开。“奓”本有三个读音分别是:(1)zhā《广韵》陟加切,平声,麻韵,知母。意为开,张开。(2)shē《集韵》诗车切,音赊。平声,麻韵,书母。(3)chǐ《集韵》敞尒切,音侈,上声,纸韵,昌母。同“侈”《说文》:“奢,张也。从大,者声。奓,籀文。”本义为张大。也就是说奓是奢的籀文,本义同“奢”。《玉篇·大部》中也有提及:“奓,下大也。”按:这和四川话中的两个义项相符合。至于读音,四川话中读如ca3也与奓字相符:四川话中不区分平翘舌,并且知母与彻母在发音原理上的区别只在于是否送气,因此《词典》中的“奓”字在四川的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读法。在中江一带,有人的还会念成zhā,而在三台一带,也有读如ca3的现象。

(四)     cao2(音曹)(形)因荤腥吃得少,身体需要油荤的感觉;《广韵》未收这个字,我们查《中华大字典》:“从陶切,音曹,豪韵,病也。见<广雅·释诂>按:疏证本作疛。云各本伪作      ”《中华字海》中有两种解释:1.cáo音曹,饥饿,见《通俗编·杂字》。2.zhǒu 音周上声,“疛”的讹字,见《广雅疏证·释诂》。而“疛”根据《说文》:“小腹病。”也是疾病的意思。按:四川话中用      时,也一般是人身体不适时,才会出现             的感觉,并且声韵调也与四川话中cao2相符合。因此我们认为        就是四川話中表达此义的本字。

(五)出脱 co2to2(动)1.丢掉;断送:自己丢乌纱帽是小事,怕脑壳还要~。2.特指性命断送:老杜匆匆地走了进来,大声报告道:“蚱蜢老汉~啦!” “出”《广韵》:尺类切昌母,至韵,去声/昌律切,昌母,术韵,入声。按:《中原音韵》中“出”归入鱼模韵。现代汉语四川话中入声消失。因此现在四川话中的“出”读co2声韵调均符合。《说文》:出,进也,象艹木益滋。本义为自内到外:《诗·郑风·出其东门》~其东门,有女如云。又引申为离开,《玉篇·出部》:“出,去也。”《诗·齐风·嗟》:“终日射侯,不出正兮”(侯,用布或兽皮做的箭靶。正zhēng指靶心。)按:四川话中的丢掉,性命断送之意应该是从引申义中再次引申而来。因此我们认为出是表达此义的本字。

(六)拙 co2 (形)孬,差:你这五十年代的服装太~了嘛!《广韵》:职悦切,章母,薛韵,入声。按:《中原音韵》中入声作上声。至于声母和韵母通过对第三个词条和第五个词条的分析可知,声韵母皆合。我们再看其本义。《说文》:“拙,不巧也。”本义为笨,不灵巧。古人也常用作自谦之辞。唐李白《题嵩山逸人元丹邱山居》:“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由笨拙引申为事物粗劣,事情不顺等。也正是四川话中的孬和差的意思。

(七)串瞌睡cuan3 ko2sui4打瞌睡:有的则干脆~,不住把脑袋一上一下牵动。多说*啄瞌睡。《广韵》:古患切,见母,谏韵,去声。韵母和调皆合,声母不合。奥秘、按:按照四川话中的读音,本字应来自精组声母,但《广韵》中的反切来自见母。我们查看《中原音韵》和《洪武正韵》中的反切均表明在《广韵》之后的时期,“串”已经由见母,变为“穿”母,而“穿”母正是由精组声母分化出的庄组声母与来自舌齿音的章组声母合并发展而来。因此,串的声母其实也是相符合的。再看本义,《说文》中未收此字,《正字通·|部》:“串,物相连贯也。”本义为把相关的事物连贯起来成为整体。而四川话中的串瞌睡也正是表示人因有困意,脑袋不住的一上一下牵动而形成的连贯性动作。因此《词典》中所载的这个字是其本字。

(八)吊吊 diao4diao4-1(名)1.穗儿:谷子~|麦子~。2.虫状物:虫~|天花板上的阳尘都起~了。《广韵》:多啸切,端母,啸韵,去声。按:声韵调与四川话一致。甲骨文吊:

,金文写作      ,隶变后楷书写作吊,俗作吊。本义为用生丝系箭射高飞的鸟。《说文·人部》:“吊,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会驱禽。”按:《词典》中解释的穗儿或者虫状物均与吊的引申义:悬挂有关,属于再次引申。当然“吊”在字典,词典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意义,因与四川话中的用法不符,并未详述。

(九)断纤 duan4qian4(动)1.断开:这肉没切~。2.间断(多用否定式):回答他们的只是不~。《广韵》息廉切,心母,盐韵,平声。按:精组声母遇细音腭化后变读为普通话中的j,q,x。因此,“纤”声韵皆合。同时在四川话中有时也会有将阴平读为去声的用法:今天天气好闷mēn哦也可以说成好闷mèn哦。因此“纤”字与四川话中的用法声韵调皆合。《说文》:“纤,细也。”本义为细小,细微。《正字通》:“纤,挽船索也。”本义为拉船前进的绳子。按:当“纤”读qiàn时,用作“纤”的简体字与断纤中的意义不符。因此我们认为四川话断纤中的纤应是与读为xiān的纤意思一致。读作qiàn可能只是方言中的读法,与“纤”义无关。《词典》中解释的断开,应是由细小的本义引申而来,指(细小)部分没有断开。

(十)趸起 dui3(动)集中起来:~吃。|把几个星期天~耍。《广韵》,《说文》中未收此字。《字汇补》:“东本切,敦上声。”按:声母和调皆合,韵母四川话中的ui韵与普通话中的un韵韵头和韵腹相同,也可视为同韵。楷书繁体写作趸,从万从足,会大数买进之意。按:本义与四川话中的集中起来意思相近。因此我们认为趸就是《词典》中趸起的本字。这种用法在很多文献中也有提及。如《刘壮肃公奏议》卷二:“致纷纷贻误。外洋枪炮,零购则贵,趸购则廉。”

三、结语

以上通过音义结合的原则,辅之以文献佐证的方法对《四川方言词典》中的15个词条进行方言本字考证,我们了解了关于这些方言字词的含义演变,体会了人们造字用字的智慧。但由于文献资料有些并不完备,加之本人能力有限,考证不足之处,有待补充。

注释:

①本文每个词条后均先列出《词典》给出的解释和例句,后根据意义原则进行分析,下文同。另2014年再版的《词典》只是在初版上增加例句和附录,本文所收录的词条基本解释没变,因此笔者选用的是初版《词典》。

参考文献:

[1]李如龙.考求方言本字的音韵论证[J].语言研究,1988.

[2]王福堂.方言本字考說略[J].方言,2013.

[3]刘娇.纳雍方言本字考[J].安徽文学,2018.

[4]李荣.吴语本字举例[J].方言,1980.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陈彭年.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7]王文虎.四川方言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黄杰,女,四川绵阳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古及近代汉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