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集》的诗歌结构

2020-09-10 07:22王楠
今古文创 2020年30期
关键词:结构诗歌

王楠

【摘要】 《陶渊明集》将陶渊明作品分为“诗”与“文”两类,作为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陶渊明共有诗歌125首,诗歌风格冲淡。其诗歌在艺术特点的结构方面也有所创新,在组诗形式方面,通过整体的组诗与内部单篇诗歌的结构安排,使诗歌前后联系更加紧密;在意象方面,意象的独特组合使得诗意更好表达;在思想方面,思想的儒、道、自然前后层次的融合,使诗歌的思想结构多元化,本文将从组诗结构、意象结构与思想结构三个方面对《陶渊明集》的诗歌结构进行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 陶渊明集;诗歌;结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0-0010-02

一、组诗结构

陶渊明组诗的数量与容量在前面诗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组诗形式的诗歌在陶诗中占很大比例,分析这些组诗的结构,可以发现陶诗组诗具有整体一致性、内在单篇层次性的特征。

其一,在组诗整体方面:陶渊明组诗以主体精神统领并贯穿全诗,使得组诗的内在结构,紧凑而有联系,在前后意脉上相互承接。如组诗《归园田居》五首,以辞官归田的愉悦心情,并以此作为诗歌的主体精神。《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返自然”就是这组诗的纲。其二中“绝尘想”与“无杂言”则表示出返自然后的第一层心情——平静。“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其三)情感升至归隐的自豪。“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其四),生死是天地自然的运道,相较于官场,在自然中死去,展现出死得其所的淡然。“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其五)呈现出对自然生活的陶醉状态。返自然是陶渊明经过思考后的抉择,所以回歸后对田间的事都感到愉悦,这是这组诗的主线。主线在组诗的形式下,使情感的表达递进更有层次。陶诗组诗的这种特征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影响,如杜甫的组诗整体情感的一致性,内在联系的紧密就是对陶渊明组诗的继承发展。

其二,在组诗单篇诗歌方面:组诗中的单篇诗在结构上也联系紧密,不可分割。陶诗的单篇诗结构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块状组织结构,写景、议论分块进行,如《饮酒》其五,结构首尾议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间集中写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层次清晰。第二类是散点分布,情景议论融为一体形成前后的难以分割。这也是陶之组诗在写景方面的结构创新。同晋宋六朝或是唐诗写景的集中块状结构相比,陶诗分散的结构更显自然。如《读山海经》(其一)中“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选择在景物描写中夹带一二笔情感态度,不是对景物作集中的描写处理,而是整体景情的随时互渗,相较于块状结构,分散融入更自然。第三类是前后情感对立反差带来的紧密。如《杂诗》(其四)前八句“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筋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与末四句“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前面的志向与后面的惆怅形成对立的两种状态,使全诗不可割分。

二、意象结构

陶渊明诗歌能将诗中内涵丰富的意象以更有意味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相对独立于诗歌的意象结构。陶诗的意象结构在不同诗歌中的呈现出不同的作用。

其一,意象结构的铺垫作用。在陶渊明的这类诗歌中,意象具有引出下文抒情部分的结构作用。典型的诗就如《己酉岁九月九日》,这首诗的前八句写景:“靡靡”的秋夕,“凄凄”的风露,凋残的蔓草与圆木,加深了凄清的氛围,最后的“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流响,丛雁生云霄”又融情入境,后八句抒发人生劳苦而有终的悲哀情感。因为作者看到深秋时节的秋夕、风露、蔓草、哀蝉等意象,于是发出“万化相寻绎”的感慨,继而引发一系列“人生岂不劳”的反问,反映出意象为后面的抒情做情感基调的铺垫。

其二,意象结构的抒情作用。这些意象结构在诗中起渲染气氛、辅助表达情感的作用。《九日闲居》是其中的典型。前四句诗“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道出“世短”与“人乐久生”的矛盾,中间四句秋景就是诗歌的结构意象,“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两句先渲染出秋天的气候,让人产生对季节更替的感叹,正与“日月依辰至”相通。“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这两句让人感到面对自然时的无奈,这“无奈”又正与“人乐久生”而“世短”相融。全诗借露、风、气、往燕、来雁等意象结构辅助表达了感叹人生短暂的情感。

其三,意象结构的主旨作用。即通过意象表达主旨,承担诗歌主要的表达功能。如组诗《归鸟》这组诗共四首,围绕一个中心意象:归鸟。归鸟的思归,在回归路上的感想,回归的喜悦与感受,这些都同诗人自己的情感相关。通过“归鸟”这个意象结构,展现诗人的志向与隐居的愿望,还表现出他淡雅的意趣。

意象结构有引出后文的铺垫作用,也有通过象征、通感、联想等方式辅助诗意的表达,增强整体诗意的作用,当意象及其结构成为“主干”的一部分或者几乎是“主干”本身时,则侧重主旨的表达,以上体现出意象在诗歌中的结构作用。

三、思想结构

陶渊明的诗歌呈现外在形式和语言层面的道家思想,深层的儒家思想及二者调和后的“自然”哲学的思想结构,对诗歌思想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其一,外在层面的道家思想结构。陶渊明4次辞官,他的诗歌较多地写田园自然,使得它的诗歌在形式语言层面较多地与道家理念相通。《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心里已经没有得与失的念头,从不患得患失的自然天真的态度也体现出道家思想。在《饮酒》第五首中提到许多人因为心里塞着功名利禄,对自然美景视而不见,只有自己这样不为俗务操心的人,才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达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为完全地融入而没法表达。这种境界,与《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有着相似的理趣。

其二,深层内在的儒家思想结构。在隐逸归田的道家生活下,存在着“安贫”的儒家思想层次。另在他作品《咏三良》“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表面有对制度的批判,但对三良陪葬行为的描写又展现出“士为知己者死”儒家的思想观念。《和郭主簿》中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在对“松”、“菊”等恬淡植物的描写下,呈现出的是儒家心廉、身正的价值观。

其三,儒道结合的“自然”与“自由”。陶诗在儒道两家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形成的特殊的“自然”哲学思想层次。如《桃花源记》构建儒家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小国寡民社会模式的相结合的世界,体现理想“自然”哲学向往的世界。但是由陶淵明晚年的诗可以看出自然哲学思想的另一个层次——相对于爱自然,其实更热爱的是自由。在陶渊明的大部分诗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在他晚年,写《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感慨天旱与虫灾严重“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家里的日子“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归隐田园的生活并没有那么悠然,体现出对自然热爱相反的态度,但其仍不愿返回官场是源自对“自由”的热爱,想摆脱樊笼束缚。如他在《归园田居》第一首中提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归自然的最大好处,就是世界清静,人际关系单纯。种地辛苦,无非是让身体受委屈,但在“樊笼”里生活,身体舒服,精神却要饱受摧残。所以,陶诗反映的“自然”哲学未必是那么爱自然,因为爱的结果会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发展到“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只不过相较自然生活,樊笼里的日子更难忍。田园生活里感到的喜悦,与其说是田园本身带来的快感,不如说是如释重负之后的轻松感,与其说是爱自然的哲学,也许更是爱自由的哲学。

综上所述,《陶渊明集》的诗歌在结构方面的艺术值得重视,组诗的整体与部分的结构安排,意象带来的铺垫、抒情、表达主旨结构作用,以及诗歌呈现的儒道融合的“自然”哲学思想结构,具有开创与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东晋)陶渊明.陶渊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2]赵艳艳.陶渊明体诗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8.

[3]祝菊贤.陶渊明《杂诗》诗歌意象结构管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4]白丽洁.论陶渊明诗文中的新自然精神[D].郑州大学,2013.

猜你喜欢
结构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小小诗歌汇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发现“结构一样”,积累“基本图形”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一个诗人
挖掘对称结构,简化解题过程
半包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