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2020-09-10 07:22游娟
今古文创 2020年13期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人物形象

【摘要】 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所刻画的每个人物形象背后都代表了20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社会的一个人群,同时每个人物背后的故事又反映出当时美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作者利用一种热烈和冷静的写作手法将每个人物形象鲜活的刻画出来,并透过人物背后的悲剧故事对当时美国社会进行了批判与嘲讽,同时也对美国当时社会大众以及后世人起到了警醒与反思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小说中盖茨比、黛西、尼克以及汤姆四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对作者塑造这四个人物的意图进行阐释,进而对小说的主旨进行了揭示。

【关键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人物形象;菲茨杰拉德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3-0018-02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巨著,其通过几个人物生活轨迹的描述将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面貌呈现给读者,同时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描写将众多具有“美国梦”青年的人生反映出来,既表现了对当时时代的嘲讽,同时又冷静揭示了美国青年追求梦想道路上的曲折和无奈。而对小说中众多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成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作者写作背后精神世界的最佳方法。

一、盖茨比人物形象分析

盖茨比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同时也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一方面,盖茨比拥有着远大的梦想,虽然出身贫寒,却能够不断努力,承受世间所带给他的各种压力,不断为梦想而披荆斩棘,最终实现“美国梦”。另一方面,他对爱情却又有着一种愚不可及的执着,从遇到黛西开始就陷入了一种无比坚毅却又痛苦的守望之中,并为了黛西逆流而上,甚至不惜为其做出损人不利己的行为。而本该拥有大好前程的青年,最终却断送在了爱情身上。正是这两方面的现实冲突,造就了盖茨比这一矛盾的集合体。

可以说,盖茨比最终的结局都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为了爱情,盖茨比永远不能接受现实,甚至可以将初恋情人因为贫穷淘汰自己的事实都归结为自己不够优秀,并不断通过这一谎言来欺骗自己、麻醉自己。实际上,并没有人逼盖茨比,这都是他自己在逼自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固然是一种伟大,但却陷入了一种偏执,而正是这种偏执最终造就盖茨比命途多舛的一生的原因。正是由于盖茨比的这一偏执可能触动了人们的内心,因此许多人认为盖茨比在精神追求上要更值得同情,但实际上这确实有种错误的见解。

在小说中,盖茨比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拜金主义受害者。盖茨比出身贫寒,但这不能影响他有着远大的梦想,并能够为梦想而奋斗。但是正因为他纯真的爱情梦想,最终使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开始成为金钱的奴隶,因为他意识到,没有金钱,他将无法拥有黛西。虽然黛西也是物质主义的产物,但她对金钱的追求则是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金钱认知和优越感,认为其就应该过着富裕生活。而盖茨比则是在爱情与金钱的驱使下丧失自我,在财富梦实现的同时,盖茨比也最终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拜金主义者,这既是一个人物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二、黛西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中的黛西与盖茨比有着截然相反的身世。黛西出身上流社会家族,身世显赫,同时拥有引以为傲的美貌。可以说,小说中的黛西正是美国社会中大家闺秀的代表,是美国社会众多青年竞相追捧的对象。在对金钱与物质的追求上,黛西与盖茨比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黛西本身就出身显赫,有着优渥的生活环境,享受着美国上层社会的生活,这使得其对于金钱物质的追求是一种本能的要求,所以她可以为了继续保持这种生活状态而选择金钱、选择伴侣。而盖茨比则是为了爱情而追求物质。

其次,黛西对金钱物质的追求从来都是不加掩饰的,这也是其可为了追求上流社会生活而抛弃盖茨比而选择纨绔子弟汤姆·布坎南,在撞死丈夫情妇后对盖茨比的顶罪无动于衷,甚至在盖茨比死后继续享受自己的上流社会生活而对盖茨比没有任何瓜葛的根本原因。可以说,黛西是一个为了自己的生活品质可以放下一切的女人,其骨子里透露出来的自私、冷漠使得小说中的黛西受到众多人的指责。但实际上,小说中的黛西也并非是没有任何情感的,相反,她也确实与盖茨比产生过真正的爱情,即使这种爱情是建立在盖茨比为黛西勾勒的美好世界的基础之上的。

此外,小说中对于黛西并没有直接描述,也并没有从黛西的主观话语中透露出黛西是个什么样的人,读者对其的了解则更多的是从尼克对其的讲述以及盖茨比和汤姆·布坎南的话语中来进行信息获取。由此可见,黛西在小说中实际上是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因此,如果从女性角度出发去看待黛西,黛西的人物特点则又不得而知。小说中所描述的美国当时社会无疑是一个男权社会,在这一社会环境下,女性没有独立经济收入,因此从这一角度讲,黛西的做法实际上代表了当时美国社会众多女性的无奈。而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黛西,她的做法和选择又确实可以有原谅之处。

三、尼克人物形象分析

在小说中如果说存在一个正能量的人物,那就是尼克。但同时尼克身上也体现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冲突。

尼克的出身也是相当优越的,是当时美国中西部城市中布克娄奇公爵的后裔,本身生活条件就较为优越。但尼克却并没有像众多纨绔子弟那样躺在丰厚的家底上“啃老”,反而一直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和辛勤耕耘去追求一种更为高尚的幸福生活。从这一点看,尼克与当时美国社会的浮躁、奢靡、享乐主义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理性一直支配下,尼克毕业后就积极投身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并在军队与战争中进一步塑造了其良好的意志品质,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物。

“去年秋天我從东部回来的时候,我觉得我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穿上军装,并且永远在道德上保持一种立正的姿势;我不再要参与放浪形骸的游乐,也不再要偶尔窥见人内心深处的荣幸了。”小说中尼克的话语中处处透露出他对美国当时社会中追求享乐、追求奢侈物质生活的深恶痛绝。而正是尼克身上所存在的这种社会伦理道德的思想态度,导致其在追求理性的过程中反而出现了一些非理性的,甚至是荒唐的做法。

对于黛西与盖茨比两人的爱情,尼克出于帮助别人的态度去尽可能促成两者,但实际上却好心办坏事。如盖茨比与黛西重温旧情时,尼克就认为自己应该去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够追求自己真正的爱情,于是尼克为两者提供约会地点。尼克认为这是一种高尚的、正确的事情,但实际上却与当时社会的婚姻伦理秩序产生了巨大冲突,是有悖伦常和婚姻规则的。而正是尼克的这种“理性意志”所做出的非理性行为,直接导致了盖茨比的命运,葬送了盖茨比的性命。由此可见,小说中的尼克是作者为当时社会伦理道德冲突所安排的一个角色,也体现出了当时美国社会中一些人的挣扎和无奈。

四、汤姆人物形象分析

如果说小说中尼克是正能量人物的代表,则汤姆就是一个负面人物的典型。小说中的汤姆具有典型的花花公子形象,物欲与兽欲贯穿了他的整个生活。

首先,汤姆家庭出身十分殷实,正是因为家庭的富裕导致其在金钱上的挥霍无度,常常花钱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行为。其次,汤姆在性格上张扬、暴戾,有著一种绝强的控制欲,甚至趋于一种霸道,对任何人都颐指气使,不容分说。再次,汤姆生性风流,对感情根本就缺少基本的概念。例如小说中汤姆与黛西新婚不久就在外面与女佣人出轨。而黛西也对汤姆生活的不检点进行了证实:“……她出世不到一个小时,汤姆就跑到外面花天酒地去了,完全不顾我们娘俩。”

汤姆的这一人物形象,正代表了当时美国社会中许多纨绔子弟的形象,也反衬出了当时社会的浮躁、奢靡。正是汤姆身上的这些兽性因素最终直接导致了小说中一系列人物的死亡,如威尔逊、莱特尔还有盖茨比。小说中汤姆可以说是毫无理性意志,肆意妄为。他带着威尔逊的妻子莱特尔去纽约的一幕拉开了这些人物悲剧的序幕。先是与莱特尔发生有悖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然后黛西将莱特尔撞死。之后汤姆甚至不管事情真相只是想让盖茨比顶罪。而最终盖茨比因这件事死亡,也正是汤姆暴戾恶毒性格的直接结果。可以说,汤姆这一人物形象是作者在批判当时社会丑陋阴暗面的过程中刻意塑造出的,既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嘲讽,同时也是对当时世人的一种警示。

五、结束语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刻画的一个个人物形象以及人物背后的故事都为人们揭示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状态,同时也对当时美国社会的风气进行了嘲讽与批判。而小说中盖茨比身上追求爱情而出现的梦想异化反映出当时众多追求“美国梦”青年的梦想的幻灭,黛西对于金钱物质的追求,则反映出当时社会中一种可悲又可叹的社会环境。这一小说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乃至后世的人都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这也是这部小说能够在美国文学史上拥有较高地位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何宁.论菲茨杰拉德与美国现代主义文学[J].英语研究,2019(01):90-98.

[2]李甜心.《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关于黛西的人物形象解读[J].青年文学家,2019(35):133.

[3]徐娟,李天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新女性”解读[J].文学教育(上),2020,(05):62-63.

[4]余义勇.赏读经典原著,培养思维品质——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J].教学考试,2019,(30):73-75.

[5]周海云,石平.汽车意象与社会层化—— 《了不起的盖茨比》之汤姆·布坎南人物解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9,37(01):55-59.

作者简介:

游娟,女,汉族,江西临川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认真
完美无缺的作品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意式苹果酱圣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形象再解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