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政校行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09-10 07:22刘屈钱阳梦华
南北桥 2020年18期

刘屈钱 阳梦华

【摘    要】高职院校具有合作的天然基因,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各个合作主体的利益诉求,利益平衡的重点在于共同利益和各自利益的耦合,结合实际中高职院校在和政校行企的协同中面临的困境,比如未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政府的力量、内部治理效率不高,教师积极性不高、第三方机构无章可循等,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利益相关者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8.174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是西方学者用于分析企业治理的理论,并逐渐被各大学科运用来分析不同问题,具体是指企业经营管理者为了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活动管理。高职院校是一种典型的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教育机构。高职教育的利益相关者是指可以影响高职学校的发展或受其教育活动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包括教职工、学生、政府、社会组织等个人或群体。

一、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政校行企协同中的功能定位

利益相关者以共同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定位,也符合人们对高职教育社会责任和伦理方面的要求。然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各自所追求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共同利益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更确切地说是追求各自自主利益与共同利益的耦合。正如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一样,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人才红利的分配由政校行企各利益相关体的合作模式所决定,所以创新高职院校政校行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动力源泉之一。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公共服务属性是不言而喻的,高职院校的利益诉求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国家、为社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可以说学生成才是高职院校最核心的利益诉求。在这一点上和政府的目标是一致的,教育部、财政部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大量财力、物力的支持,其目标也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国家培养人才。需要注意的是,政府不仅需要培养人才,还追求“人尽其才”,也就是要为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能够持续稳定就业、发挥其才能提供良好的机制体制和社会环境。由于我國政府的政绩考核模式以GDP为主要指标,促进经济发展是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而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以当地支柱产业为核心抓手,因此,每个支柱产业背后的行业协会也就变得非常重要。一方面,行业协会汇聚行业信息和行业优秀人才,特别是专家学者,有利于把握行业发展方向,指导行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行业协会起到了桥梁作用,联结了企业、政府、学校,有利于彼此沟通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利用,提高了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和效用。这既是行业协会的利益诉求,也是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中唯一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其利益诉求就是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于人才培养、行业发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而言,只是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有利条件而已。换句话说,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来,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表现,哪怕在这个模式中企业无偿提供了实训设备和实习场所等,也是基于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的考虑。因为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一是交易成本,企业可以更快招募到所需人才;二是培养成本,降低了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再培养的成本;三是管理成本,通过参与办学更加了解学生的能力和诉求,降低管理成本。总的来说,就是企业也在追求“人才红利”。至此,政校行业协同有了共同的利益诉求,也就是“人才红利”,这成为政校行企协同发展的基础。

高职教育具有开放和跨界合作的天然基因,高职院校的职能除了人才培养,还有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服务,科学研究除了理论研究还离不开实践探索,需要来自行业、企业的信息支持和反馈,所以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同时,服务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另一大职能,企业、行业的发展也需要高职院校的支持,至此,政校行企存在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耦合,具备了协同发展的基础。

二、当前政校行企协同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一)未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与政府力量

当前政校行企协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把“学校办到企业”和“把企业办到学校”。“把学校办到企业”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企业办学校,一种是与学校合作办学。在企业办学校模式中分为以职业教育为主营业务的私立培训学校和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居多)围绕主营业务开展的附属培训学校,比如三一、电力公司等。这两种学校与普通高职院校一样,服从教育部对普通高职院校三年制管理模式,接受教育部门技能抽查、参与技能竞赛、毕业论文答辩等,学生毕业可以获得学历证书。这里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使得学生更加适合企业所需。特别是大型企业能够自己解决学员就业的,受过培训的学生能够更快走上工作岗位。在合作办学模式中,主要针对具体业务开展教学,在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一般采取实习周的方式把学生送到企业一线进行为期一周或者一个月的实习实训。充分利用企业实习实训设备让学生参与到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去,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使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合企业需求。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方式却不利于教育部门对实习实训过程的管理和教学质量测评。“把企业办到学校”采用最多的是企业在学校投资建设实训场地,把培训内容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起来,参与到教学过程从而修正彼此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得培养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用人标准。

综上所述,行业协会在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中基本上是缺位的,未能很好地发挥其资源优势和桥梁作用。此外,政府在这个模式中的管理也有待加强,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和错位。

(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效率与教师活力有待提升

教育部门管理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治理模式,而高职院校内部的治理模式也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模式以及深度和广度。当前,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主要依靠行政管理,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组织机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负责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在这种管理体系中,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核心的利益相关者,除了上课,大部分时间疲于应付各种会议与行政管理。在高职院校治理中参与度较低,话语权相对较弱,地位与权利也相对失衡,在重大事务决策中处于边缘地位。由于治理“行政化”,教师成长以职称提升为核心,而职称评审以科研为重点,导致教师对教学热情偏离,缺乏参与动力,在与企业合作办学中,教师也缺乏激励。所以校企合作最多的还是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以及生产性服务。

(三)高职院校第三方组织机构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评估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都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第三方评估机构,充分发挥第三方在公平性、独立性、客观性、专业性等方面的优势。我国近年也逐渐开始引入或者组建第三方教學评估机构,但是评估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谁来约束第三方机构的权利寻租变成新的问题,同时在具体工作中因为无章可循、权责不清,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政校行企协同的路径优化

(一)科学的顶层设计与灵活的管理模式相结合

政府作为高校、行业协会、企业的管理机构,要在掌握党中央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强化指导与服务功能,通过战略性、前瞻性的眼光,结合当地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制定科学的顶层设计。同时加大监督和问责力度,确保顶层设计顺利实施和落实,调动各方资源,构建政校行企协同的多元主体合作办学模式与决策机制,扩大合作办学的广度和深度。高职院校作为办学主体,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界资源,特别是行业协会,可以加强与行业协会的交流,不仅要召开研讨会进行科研交流,在教学方面也应该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使得在校学生也能把握行业发展的前沿信息,以行业发展的速度鞭策学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二)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及考核办法

高职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广泛参与教学管理,通过去行政化创新管理方式,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用,提升凝聚力与竞争力。激励机制的改革依赖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管理体系,基于新媒体充分听取师生的合理意见,适当提升教师话语权,扩展公共治理渠道,提供共治平台,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能够得到各界认可的评价体系,然后依据评价体系进行考核办法制定,确保各项考核指标与评价体系相辅相成,提升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水平。也可以学习国外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乃至市场机制,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开展教学评价与考核。

(三)以共同利益最大化创新政校行企协同模式

坚持利益共享与责任共担的原则,创新政校行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需要盘活各界资源,充分发挥彼此优势。以政校行企协同的学习平台为例,2020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之下,线上的网络学习平台受到追捧。而事实上,政校行企在此之前都进行了数字化平台开发,教育部门的学习网络平台在疫情期间免费提供给学校使用,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太多,服务器跟不上。事实上,行业也有属于自己的线上交流平台,比如专家资源库。对于如何实现线上专家与在校学子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内部也有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平台,学校也有自己的自建教学资源库。按照高速公路分流的思路,行业、企业、学校的平台都可以为政府学习平台分流,减少系统负担。另一方面,各个学习平台资源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如果能够打通各个平台,实现资源互联、互通、互享,无疑是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良好方式。其次,要坚持风险和责任共担,把保障人才质量作为共同责任去践行。在各种人才培养模式中明确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责任,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确保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课题名称:2018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基于船舶专业群的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能力研究”  课题编号:XJK18CZY072】

参考文献

[1]苏娟.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科技与创新,2020(17):82-83,86.

[2]朱涛.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问题与对策[J].大众标准化,2020(10):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