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组合拳打造立体化德育育人模式

2020-09-10 07:22邹建平邓燕
新教育论坛 2020年9期

邹建平 邓燕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主要面向基层企事业单位,如何培养在基层企事业单位沉得下、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是摆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面前的一个难题。移通学院立足应用型本科高校,放眼西部开放高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理论课堂、实践课题、文化课堂、网络课堂联动起来,打造教育组合拳,把教育重心由学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错位发展道路,实行弯道超车。

关键词:四个课堂;错位竞争;弯道超车

“根據社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立足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在影响和制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上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改革步伐,不断调整学科、专业,改革内部的管理制度,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激发体制机制的活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为学校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1]移通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试点单位,以培养“未来社会中坚阶层的领导者”为目标,人才主要去向是基层企事业的中高层应用型管理岗位,在企业具有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特点,这就要求我校要把人才培养的重心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移,从“适应现在”向“既适应当前又面向未来”转移,移通学院以此为契机,打造了具有移通特色的“四个课堂联动”协同育人模式错位竞争发展之路。

一、“四个课堂”联动,打造教育合力

1、理论课堂:通过把讲台还给学生、把课堂搬上舞台、化理论为传奇,发挥理论课堂育人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第一,把讲台还给学生。我校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文科基础薄弱的特点,李阳、杨贵珍老师在纲要课程中开展课前五分钟历史故事分享,让学生站上讲台分享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第二,把课堂搬上舞台。我校以思修课为依托开展情景剧教学,围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七个主题,融情于景,寓教于剧,将枯燥的理论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外化为学生的行动;如依托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重要历史节点,开展“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作业文艺汇演”,同学们用歌唱、情景剧、话剧、朗诵的形式把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用别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抽象的马原课变得鲜活起来。第三,化历史为传奇。杨贵珍老师在纲要课中采用专题化教学,依据重大历史节点,设计6个专题,中间穿插动人的历史故事和感人的历史细节,对中国近现代史进程进行立体化解读,把学生深深吸引在课堂上。第四,以比赛为抓手促进教学水平提升。我校于2016年至2018年共举办三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两次教师微课大赛,进行技术练兵,派邹建平、李阳等老师参加重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李阳老师获得一等奖。第五,以研究为基点,助理教学深化。我校立足应用型本科高校,着力研究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和适应应用型本科特点的教学模式,近4年来,成功申报市级教改课题两项,校级教改课题校级教改课题九项,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八项,重庆市教课规划项目三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中特理论项目一项。发表教改论文十七篇。2016年公开出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辅导教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辅导教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辅导教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辅导教程》四本教辅,合计930万字,教材两本,研究型教辅两本。

2、实践课堂:通过拓展实践基地、开展参观活动、观看红色电影等渠道,打造具有移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第一,拓展实践基地,把课堂“搬”出教室。到目前为止,我校已经成功签订了10个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基地,建立以邓小平故居、杨尚昆旧居、聂荣臻纪念馆、重庆宋庆龄旧居陈列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为代表的爱国主义实践教学基地,深化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情怀;建立以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法院为代表的法制教育基地,通过庭审旁听、开展法制讲座、举行“模拟法庭”和建立“法制宣讲团”等形式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建立以重庆三峡历史博物馆、钓鱼城博物馆、巴人博物馆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成立国内首家红色光影学堂,深化红色影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第二,通过开展实践教育,鼓励、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着力提高“社会课堂”的育人功能。我校依托思政教学部共举办十三次大型爱国主义实践教学活动,把学生引向社会这个大课堂。主要有: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 ——清明节赴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开展纪念活动;寻访聂帅足迹 传承革命精神——七一赴帅馆参加党性教育活动;缅怀革命先辈 传承伟人精神——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赴“邓小平故里”参加爱国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搬到法庭、大学生法治教育进法院——大学生进法院直击庭审等;我校派韦丹丹、罗涵等同学参加重庆市首届微型科普剧创作和表演大赛并荣获三等奖。第三,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把爱国主义教育把课堂“搬”到影院。从2016年10月以来我校组织学生在万画影城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共开设观影课300余节,观看影片30余部,观影人次3万余次,累计收到观影心得两万余份,创新形式作业(包括剪纸、素描、经典片段翻拍、“红影之声”朗读版光影心得)200余份。

3、文化课堂:通过创办社团、经典分享、文化沙龙、演讲朗诵比赛等活动,营造环境育人氛围。

第一,设立红色社团,为朋辈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我校共设立三个红色社团,分别为成立于2016年10月的经典研读社;成立于2016年10月的大学生弘德宣讲团;成立于2018年3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社,成为大学生社团成员常一起交流学习心得,碰撞思想火花的地方。第二,以社团为基础,开展系列文化主题活动。一是以经典研读社为基础,营造读经典、诵经典的文化氛围,经典研读社共举办15次读书分享活动,包括“新老观摩传技艺,经典传颂洗铅华”、“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同行”、“品哲学经典、助思政魅力”等活动。二是以大学生弘德宣讲团为基础,通过系列演讲比赛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自信力。我校共举办8场红色演讲比赛,其中影响巨大的有2017年4月举办“坚守信仰 畅想青春”演讲比赛,2018年4月举办的“青春与改革同行”演讲比赛,2018年12月举办“改革开放铸辉煌,青春奋进新时代”——合川高校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演讲比赛。三场比赛累计1000人次参与。三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读社为平台,通过举办八场系列主题沙龙活动,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主要有“思索青春,扬梦远航”;“初心逐梦,再创辉煌”等活动,累计参与人数400人。

4、网络课堂:通过搭建翻转课堂平台、精品课建设、组织师生进行微课比赛等,打造新媒体育人平台。

第一,搭建翻转课堂平台,助力新媒体育人。2016年我校在成功立项的重庆市教科研项目《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和《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基础上,积极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共录制微课视频58个,时长552分钟,基本涵盖课程涉及的所有知识点。第二,精心组织精品课建设,实現课上课下同步教学。我校于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和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进行思政课在线授课,两次开课总计上传课件数127个,录制授课视频64个,非视频资源数63个,发布习题总数195题,学生参与答题人次2684人次,发帖总数95440次,参与互动学生人数2557人,学生发帖总数95340贴,学生在线总时长38283.1小时。第三,组织学生和教师进行微课比赛,进行技术热身。2017年和2018年分别组织两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微课大赛。2017年6月和2017年7月,分别举办“传递真善美 弘扬正能量”学生微视频、微电影大赛和学生微课比赛,共计收到作品600多件。

二、找准教学死结,化解教学难题

1、找出死结,对应解决

首先,通过四个课堂联动,解决了德育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的问题,缓解了高校德育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说教性有余、实践性不足、参与面不广和参与程度不高的教学问题,打破实践教学走过场,参与面不广和参与程度不高的局面。其次,“解决了教学状态的‘浅’、‘瘦’、‘死’问题。所谓‘浅’,是指经典著作涉猎得不够广,钻研得不够深,从而使理论讲授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和应有的逻辑魅力;所谓‘瘦’,是指由于缺乏本专业领域以外知识的支撑,不能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学生的专业实际、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2]所谓“死”,是指教学方法陈旧单一,课堂氛围一潭死水,不能实现思想引领作用。再次,解决了我校思政课课堂气氛“冷”(互动冷场)、“静”(气氛沉闷)、“懒”(拖沓懒散)的问题,把不“温”不“火”的思政课变得“火”起来、“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解决了学生学习思政课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如何化解这些难题,我校主要从以下几步入手:

回归学生本位,抓住学生这个中心不放羊,把德育教育还给学生。通过讲故事、上舞台、巧专题等,把学生“拉”进课堂。第二,抓牢实践环节不撒手。通过观红影、进法院、参观实践基地、演讲、朗诵比赛、系列沙龙主题等环节,通过所观、所思、所感,耳闻不如目见,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使思政课不仅仅只停留在嘴上、书上、理论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行动上。第三,抓住技术不淘汰。思政课充分运用融媒体技术,通过声、光、电等现代技术使思政课“动”起来,以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精品课为基础,融合新媒体技术进行混合式教学法,使思政课“火”起来,变纷纷逃课为争相“慕”课。第四,抓住育人环境不放松。通过成立文化社团、举办系列读书沙龙、经典诵读、演讲比赛,营造温馨氛围,进行环境育人。

2、用亮点吸引学生

首先,错位竞争,发挥特色优势,使德育课“火”起来。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动嘴、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通过课前5分钟学生讲故事把讲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做思政课的主人,通过把课堂搬上舞台,让学生做思政课的主角,通过叙事教学,变枯燥的理论为富有吸引力的历史故事,把学生留在课堂。

其次,把课堂“搬”出教室,使德育课“动”起来。换一种思维上德育课,通过签订实践基地,优化社会教学资源,拓展德育教学平台。我校已经签订了包括万画影城、邓小平故居、杨尚昆旧居、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宋庆龄旧居纪念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合川区法院等在内的大型实践基地,通过观看红色电影、实地参观、法院旁听、动手实践,给学生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触摸”式德育课。

再次,寻找德育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点,通过搭建翻转课堂、组织精品课建设、师生微课比赛等现代技术手段,使德育课“活”起来。我校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精品课程,通过技术革新,精心打造具有移通特色的“金课”,营造线上线下互动育人的新媒体教学平台。

此外,通过创办学生社团,品读马列经典、开办系列文化沙龙,变个人读书为集体读书,变独立思考为集体头脑风暴,通过读经典、办演讲、诵美文、办沙龙,使核心价值理念“传”下去。

三、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成果突出

我校累计收到观影心得两万余份,每位老师每学期挑选十片优秀作品在红色光影微信公众号上共推送,到目前为止,共推送508篇,并且把优秀的观影心得结集出版,目前已经出版两期优秀汇编心得,定名为《红色光影中的“德”与“得”》,创新作业一辑。总结推广红色光影实践经验,扩大移通学院红色光影学堂的影响力。以经典研读社为基础,共举办15次读书分享活动,阅读经典23部,受益师生750人。以大学生弘德宣讲团为基础,共举办8场演讲比赛,比赛累计1000人次参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读社为平台,通过举办八个系列主题沙龙活动,累计参与人数400人。开展“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作业文艺汇演”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情景剧表演,累计参与人数近千人。2017年,聂荣臻元帅精神报告会移通专场开讲,学生听众达400人;2017年移通学院与巴人博物馆、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程学院联合举办了大型文化活动,派学生代表赴重庆观音桥、杨家坪步行街等大型进行义演,扩大了移通学院的影响。2018年,组织法官亲临德育课堂,学生亲临法庭的互派实践教学活动,给移通师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法制课。

参考文献:

[1]王良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10-13

[2]黄萍,贾作璋,王丽玲.浅析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7(14),37-39

本文系重庆市2019年度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课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构建大中小德育一体化体系体制研究(课题批准号:19JGY49 )”和2019年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融媒体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构建与运用研究——以‘雨课堂’为例(课题批准号:YTJG201916 )”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邹建平(1972.1-),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