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职业认知能力和知识体系构建探究

2020-09-10 07:22黄广健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双元制工匠精神

摘要:德国“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知识体系构建有着重要意义。项目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组织制作职业岗位认知文本和搭建专业教材思维导图库,学生职业岗位认知能力普遍提高,工匠精神培養效果显著增强,教育教学评价结果明显优化。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岗位认知;工匠精神

德国“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内外联动教学的方式来指引学生完成校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同时借助企业实践锻炼来进一步构建知识体系。刘晓(2019)提出职业认知教育帮助个体更清楚地认识对当下职业倾向与自身现实情况,通过对职业自我的认知评价更准确地调节修正对个体职业与自我的认知,同时引导个体更深入地探索职业与自我的关系方面起着重大驱动作用。职业认知是学生明确职业规划和学习领域的前提,促使专业的知识体系构建。

一、基于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职业认知能力和知识体系构建意义

学生普遍对未知的专业存在迷茫与倦怠,从事专业性工作也是缺乏系统性的知识体系。通过组织第二课堂项目,目的是帮助参与此活动的学生系统建立工作过程知识体系,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对专业知识体系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可解决“大学生毕业就业迷茫”这一普遍“痛病”。第二课堂的建设将进一步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促进高职教师校本教材撰写、高职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行动能力、企业增加对毕业生的认可度。

学生完成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利用第二课堂来补充专业学习的漏洞,通过查漏补缺的方式强化专业教学效果,建设工作领域知识体系。首先活动的各要素环节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关键资质,积极促进方法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基于职业岗位任务认知及专业教材思维导图的活动项目,规划科学合理的课时数量,来有层次、有规律地组织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最后以组织答辩并提交纸质成果材料的形式来结项,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设专业性基础。

二、基于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职业认知能力和知识体系构建过程

本研究项目通过设计第二课堂建设方案,一方面,发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来发掘各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制作职业岗位认知文本,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网络化、系统化专业知识体系的教学资源库。

(一)制作职业岗位认知文本

课程实施有三个有效前提。其一,课程学习所需要的作业框架及素材包均已完整提供,可证明学习难度适中;其二,课程计划共一个学分,能够通过合理的教学任务安排进行授课,给学生造成的学习压力较小;其三,学生通过学习职业岗位知识,可相对提高自身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促进本课程的实施。

职业岗位认知的材料取材于国家职业大典、专业目录、教学标准、职业标准、国家相关政策及相关人才培养方案等材料。周秋江(2018)提出职业意识教育可以通过专门的课程进行实施, 也可以在创新创业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项目依托于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开展,学生在课内完成理论基础的学习,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来巩固知识点,在遇到学习障碍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或寻求帮助的方式来解决,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学生通过翻阅书籍及查找资料等多途径来获取信息,通过分工协作、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做到能够发现职业、描述职业、讲述职业、了解社会职业及岗位群,并按教学计划将教师所提供的框架教学材料补充完整,并最后能够组织现场专家答辩。全过程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任务安排,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到工匠发展过程中需要经历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搭建专业教材思维导图库

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需要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搭建专业教材思维导图库。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容由各项知识模块构成,教学知识点成网络化结构分散,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思维导图的工具,可以辅助学生学习教学知识点,进而构建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意识。

任务工作过程借助常用思维导图软件,通过短课时的教学准备和较长时间的课余技能训练,巩固学生的知识要点,提高专业能力。教材思维导图构建过程,如《机械制图》教材一例,通过分解为制图基本知识、截交线和相贯线、组合体等十二个部分,串联起相关的知识小节、名词解释及重点关键词,将这本教材的知识以由点及面的方式贯通前后。学生通过多次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在掌握学习工具的同时,完善并促成专业知识体系的形成。

三、基于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职业认知能力和知识体系构建成效

(一)职业岗位认知能力普遍提高

项目系列工作促成学生职业岗位认知能力提高。一方面,学生通过挖掘和整理职业岗位任务及知识节点的过程中,对本专业的学习领域和工作内容有了一定深入的了解,学生能够梳理更清晰的专业学习目标,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内的团队讨论、实践练习、汇报答辩等多种形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关键资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人能力及社会能力。

(二)工匠精神培养效果显著增强

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效果显著增强,表现在学习过程的全方位更向往精益求精。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强调技术的精准,强化学生实事求是的务实品质,追求学生卓越创新的精益匠心,达成忘我敬业的工作态度。

(三)教育教学评价结果明显优化

教育教学评价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基准,与第二课堂宗旨相契合,学生职业水平测试不断优化提升。首先,学生通过周期性完成第二课堂任务,在岗位认知、知识巩固及思维训练等多方面展现出较高的水平。其次,学生通过技能技术考核,在技能运用及知识点连贯性的方面表现良好。最后,学生结合答辩及汇报等语言表达类学习方式,提高自身的社会能力评价的应用指标。

参考文献:

[1]刘晓,黄顺菊.职业启蒙教育:内涵审视、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J].职教论坛,2019(11):28-34.

[2]周秋江.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5):56-58.

作者简介:黄广健(1993-),男,浙江台州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硕士。

基金: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青年课题研究项目“基于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下的学生职业认知能力和知识体系构建探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QN05)

猜你喜欢
双元制工匠精神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