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

2020-09-10 07:22张淑春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4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同,“思政课程”是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05”方案)规定:四年制本科的必修课程设置为四门必修课,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意见》还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和功能,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重在思政,以课程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它不是指现有的思政课程,也不是新增加的思政课程,而是一种育人理念,这种理念体现了高校每一堂课应扎根于每一名教师的心灵,每一节课都能起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专业课教师善于根据专业特色、学校背景挖掘专业课深层次的德育内涵和因素,全校统一致力于构建专业课、综合素养课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全课程育人体系,建立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及校内外专家联动的全员育人体系。

一、“课程思政”的现状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诞生。“课程思政”的概念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提出。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之后,上海逐步形成“课程思政”理念,推出了《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选取部分高校进行试点,发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党中央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指示。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2020年2月20日,教育部高教司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点指出: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研制发布《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统筹抓好课程、课堂、教材和课程思政工作,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育人作用。召开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交流各地各高校工作经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先行高校,打造学校有氛围、课程有示范、教师有榜样、成果有固化的课程思政建设典型。在不同类型、不同性质课程中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和团队,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课程思政课名师三级建设体系。

(三)学术界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注重从理论方面探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逻辑关系、价值目标等。例如,刘承功(2018)认为,“课程思政”是更加自觉、更加有效的把知识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让所有的课程都承载起教育的功能。孟庆楠(2018)认为,“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以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主体教育观以及个性发展观为价值取向,旨在通过发掘高校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激发并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制意识与公共参与的政治素养。一类注重从应用角度具体分析专业课的课程思路方法,如张勇(2018)等在生态环境类专业的课程进行了改革,突出其思政特色,将课程目标与德育目标相结合,注重实践育人,与学生有效沟通等方式达到很好的育人效果。李俊(2018)等认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效载体,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质,从审美情感到道德情感,在至理想信念,这是大学公共艺术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与沟通机制,其中的逻辑联系契合对于当下大学生“全人教育”的培养。

二、“课程思政”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实操问题。高校“课程思政”的具体操作是指在高校除了思政课以外的其他课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专业领域的优秀案例和杰出代表为思政元素,以固有教学平台、潜在专业通道、创新教学环节为平台,以学校顶层设计、分院推动提高、教师身教引导为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使“课程思政”操作有抓手,有落脚点。就目前来看,“课程思政”的抓手还不稳,落脚点还不清晰,主要表现在思政元素模糊、操作平台模糊、运行机制模糊,比如思政元素没有具体化的标准,只是教师自身对本专业思政元素的有限理解和有限资料,至于怎样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还没有精品案例可以参照,关于课程思想的实施标准及评价标准尚在探索中。

(二)“课程思政”的认识问题。高校教师应该认清“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識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将高校课程分为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两大类别,其中显性思政课程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思政课程包含综合素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既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又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育人价值,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

三、“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

(一)理论意义:“课程思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育人体系的有效形式,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也是一种育人思维方式的革新,是对相关理论的丰富和补充。

(二)政治意义:“课程思政”的是貫彻习近平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实践意义。“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根本性举措。“课程思政”是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也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而应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高校肩负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人才不仅体现在技术、知识等方面与时俱进,还体现在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价值规范等诸方面。各门课程均具有育人功能。因而,不仅思政课程,而且“课程思政”也要强调课程体系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王洪贤.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问题探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6):92-94.

作者简介:张淑春,女,1964年出生,辽宁建平人,研究方式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任辽宁科技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2018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序号678,学校代码11430,学校名称辽宁科技学院,指南题号1-5。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