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意境在公共空间中装置设计里的运用

2020-09-10 12:15李倩倩孙鲁宁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

李倩倩 孙鲁宁

摘要:山水意境源于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感悟与崇拜,古人将这种感觉与想法通过具体的介质抒发出来,从而在各个方面形成了如山水画、园林布景等一系列山水文化。现如今中国已与世界相连,源于西方的现代艺术深深影响着今人的观念与审美。“少即是多”是现代艺术的主流思想。因此,在有限的市场上代表古典的山水艺术因其较为繁儒且较为深沉的思想感受,已无法同一些爆炸性的且极为吸睛的现代艺术相比。所以作为一种思想与文化,山水意境应与新的介质相结合,适应如今的审美观念。虽然人民对山水自然的欣赏从未消失,但工业机械已经占领了日常生活,装置设计便是在工业时代发展起来的观念。因此将装置设计与山水意境相结合,是我觉得山水文化所能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山水意境;装置设计;公共空间

1山水意境的内涵

山水意境作为古人对自然山水的领悟与崇拜所形成的文化,从古代影响至今。起初,人类诞生于自然山水之间,对山水自然所产生的感受只可能是崇拜与敬畏,人们生活在山间水旁,山水给予了人类生命与住所,所以在原始艺术中,各种山崖洞壁上描绘上他们所思所见的自然万物,那时的人类会定期对所庇佑他们的山水万物进行祭祀,他们感受山水并迎山水之势建造自己的家园,同时在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器具上刻上代表山水的纹样,这体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原始概念。

而这种概念在魏晋南北朝之时得以成型,魏晋南北朝之时国家动荡,各种文人士大夫面对黑暗且无前途的政治生涯选择逃避朝堂,寄情山水。对他们而言,山水之间是躲避之处,寄情之所,在山水之间他们可以尽情的饮食作画,表达他们对自然的赞美并且渴望融入自然之中,此时人们对山水的认知已从概念上升到精神层面。“伟而有情势,巧密于情丝”当时的顾恺之是最早提出山水画这个设想的,他让山水脱离“背景”这个概念,士大夫们通过画作描绘属于自己情思的山水意境。其后的宗炳更是提出了“畅神”之说,让文人对山水具有“意境”这种精神感悟,于其中抒发自己的情操志向。

山水意境体现于多个方面,单就山水画而言,自魏晋独立以来,便在各类花鸟鱼虫画派中成为抒发情思的首选,并在五代两宋时期发展至巅峰,虽然真山真水是含蓄的,但山水画讲究的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人们将自己的情感态度转化为变幻的线条,灵动的笔法,皴擦笔法各异,作者的情思也各异,由此产生的画作带给人的感觉也各异。山水画作不仅仅体现空灵之感,因皴法的不同,如运用大斧劈皴、泥里拔钉皴等大开大合的皴法亦能给人一种刀山斧劈,气势雄浑之感,能画出这种感受之人定是拥有洒脱的性格,自信向上的心态。作者的气韵中作品中流转,他赋予了山水以自己的品格,这才是山水画中追求的气韵生动、天人合一。

2山水意境如何作为设计元素

山水意境作为设计元素是由于人类对自然领域的认识不断加强,认识的越多就越崇尚与欣赏山水之美,但山水之美不能时时相见,因为人类已经不似原始时期与自然山水如此亲密接触。社会越发展,人们就越想要返璞归真,为了追求天人合一之感,文人与权贵们开始追求只属于自己的山水意境,他们将他们所认识所追求的山水意境展现于自己身边的各个方面,具体体现在空间、色彩、图绘装饰上。

山水意境在空间上的表现最出名的莫过于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古人在建筑环境上讲究“天时地利”,在采光、朝向等环境因素与空间布局上下足了功夫。古人将自然界中真山真水的起势、遮挡、回旋、隔断运用于住宅设计的所有领域,中国古人的园林设计不似西方将园林庭院与室内住宅的设计理念相分开,对于中国古代园林而言,室内空间的布局陈设即是外部庭院的延续,室内、室外本应一体,如要想在室内摆放一件屏风,这决不能乱摆,对于它的摆放需要从外部庭院的延展性、主人的活动轨迹以及采光度与开窗位置,而室外假山绿植的摆放也与室内的观看位置密切相关,力求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多一分过俗,少一分无趣,这也是园林空间布局中最常用的借景手法,因此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成就,室内与室外的每一件摆设每一座隔断每一块假山都是相互之间具有联系的,这是山水意境中“天人合一”的内涵体现。

在色彩运用上人类日常生活中均有体现,人类对色彩的运用本就学习模仿于自然界,而山水之色即是人们模仿最多的,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一个方面就是中国山水画,自然山水因环境节气影响是捉摸不定的,因此中国山水画多为写意,且具有水墨与青绿两大类别。非黑即白,水墨倒不是源于山水的本色而是源于山水之间的光影变幻与空间分布,画家从此悟出中国山水画中最重要的一环留白技法。而青绿出现的要比水墨写意早的多,是画家对山水画作的首次尝试,青绿山水上的那一抹直击人心的青色,是人们对山水之色的直接印象。除此之外,山水之色在瓷器上、民居建造上亦有惊艳的体现,如瓷器中最为名贵的汝窑,它的天青色将山水自然所蕴含的内腼素雅体现到了极致,仿佛雨后云雾中刚洗过的青山。

在图绘装饰上的运用前面已说过很多,士族和贵族们一开始是为了将一时的山水之色留在身边时时观赏,因此将画作描绘于卷轴、屏风之上以便携带或装饰家宅。后成为文人志士抒发情思、表达志向的一类画作。士族与权贵们对山水意境极为推崇,其中山水表现出的含蓄雅致也在文人之中成为学识与品格的象征。

3山水意境作用于公共空间的意义与表现

将山水意境作用于公共空间这方领域原因有二,首先是研究方向对口,作为学习公共艺术的学生,研究公共空间的多方面设计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而且许多专业知识了解更多,更利于表达见解。其次,山水意境代表的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代表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社会发展越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就会越大,内心也会越浮躁。因此众多的人们渴望回归本源,山水意境作为寄托文人情思的思想,必然能给予现代都市大众以人文关怀。

山水意境作用于公共空间能给这方面的设计带来更多的灵感来源,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这样的布局能让人们更具有代入感,山水意境中提倡以实景称托虚景,通过对实景的营造来促发人们对虚景的想象。将山水意境运用于放置于公共空间的装置之上,既能扩大影响范圍且与时俱进,又能让人们直观的感受到山水意境带来的宁静平和之感,也能给予大众一定的思考。

4装置设计如何与山水意境相结合

为何将山水意境置于公共空间不说,还要与装置设计相结合?装置艺术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载体,就如书画、屏风、庭院、瓷瓶一般,这些都是中国最为传统古典的艺术载体,体现的是东方的含蓄内敛之美。但是如今是各种文化相交融的时代,国外那些历经工业革命后的艺术更具有时效性与冲击力。公共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如今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时代,大众更喜欢感官强烈的东西,装置艺术这种出现于工业革命时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这种吸引感官且能与大众互动的载体。装置艺术多以现代工业化的材料呈现,如钢筋、水泥、塑料等,虽然看起来与山水自然相去甚远,但是一个成功的设计何时受制于材质载体,传统的文化也不一定需要传统的材质来表达。贝聿铭大师建造设计苏州博物馆并未遵循传统意义上的粉墙黛瓦,而是用几何构成作为思想,钢筋水泥作为载体,构建属于他的苏州园林。将山水意境作用于装置设计上,山水意境具有虚实结合、讲究留白技法的运用手法,借助这些运用手法同装置艺术中新的材料与更大胆的思想相融合,在“天人合一”意境不变的情况下达到文化之间的碰撞,运用新的载体带个人不一样且更新奇的感受。

5结语

一种意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不受制于某一种载体,或某一种思想,艺术设计追求的是多元化,文化发展也是一样。传承至今的山水意境在人们的观念中从未淡薄,它需要的是让它能在新时代、新的文化冲击下重新焕发光彩的载体,不论如何它所承载的“天人合一”的人文关怀永远不会消失。

结论

一种意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不受制于某一种载体,或某一种思想,艺术设计追求的是多元化,文化发展也是一样。传承至今的山水意境在人们的观念中从未淡薄,它需要的是让它能在新时代、新的文化冲击下重新焕发光彩的载体,不论如何它所承载的“天人合一”的人文关怀永远不会消失。

参考文献:

[1]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5:ISBN978-7-5368-2188-0.

[2]李文初.中國山水文化观[J].学术研究,1995(02):99-100.

[3]赵宇航.城市景观的类型与手法探析[J].2017(08)

[4]刘治保.浅谈城市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J].2014(09)

通讯作者:孙鲁宁。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
试析文化中心公共空间设计要点及措施
公共空间突发事故灾难逃生应急导识研究现状
公共视觉传达系统在历史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购物中心公共空间分析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间:香港旧城华人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经验
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