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中历史教学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2020-09-10 07:22杨金江
学生学习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高中历史

杨金江

【摘要】历史与民族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建构起两者的有机联系,传承民族文化。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试谈两者结合的途径。

【关键词】民族文化;高中历史;传承

一、建构历史教学与民族文化联系的必要性

统领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其价值追求是家国情怀,即希望通过高中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深情厚爱。家国情怀素养的落地对于很多教师而言比较困难,有些教师只能通过干瘪的说教向学生灌输。笔者认为首先是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对家乡没有情感的人很难有大爱,即爱国。而培养家乡之爱的重要途径就是在课上与学生交流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这些文化作为从古至今延续的存在,本身就是历史,同时又可以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建构民族文化与历史教学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将对家乡之爱内化,进而延伸出对国家的情感。

二、建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

历史名人是防城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使得防城港的历史与现在光彩夺目,刘永福、陈济棠、吴凤典、黄小林、陆高鸿等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英名。尤其是刘永福通过历史课本可谓是家喻户晓。刘永福最著名的事迹莫过于领导黑旗军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反抗日本占领军的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因此当教师们上到甲午战争这一课时,可以将刘永福作为重点人物来讲解。首先教师介绍其在甲午战争之前的简历,刘永福本为农民军领袖,遭清廷追剿,被迫退入越南,中法战争爆发后,清廷诏安,刘永福毅然将之前与清廷的怨恨抛之脑后,与清军一起奋勇杀敌。讲到此,教师提问:“从被追剿到接受诏安,你能从刘永福身上看到怎样的品质?”因为刘永福接受诏安的目的是抗击法国侵略者,不难看出作为防城港人刘永福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品质。教师接着讲到:中法战争结束后,刘永福的部队被清廷不断裁撤,最后只剩下300人,自己还被调入京,实际上是被控制了。就是在清廷如此反目情况下,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台湾告急之时,清政府又命令刘永福赴台帮办军务,这才有了课本中刘永福在台湾被割占后誓死保卫祖国领土的英勇事迹。课堂推进至此,学生进一步领悟了刘永福的个人魅力,完全不顾个人的生死安危和利益得失,只想着为国家、为民族尽一份力,作为在座学生的同乡,他们能不为前辈的这种精神所折服吗?家国情怀素养的涵养可谓是水到渠成。

2.开设民族文化校本课程

并非所有防城港当地民族文化都能与历史教科书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那些与教科书联系不大的民族文化,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开设校本课程来达成传承目的。防城港民族组成众多,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京族哈节、京族独玄琴艺术、大板瑶阿波节、壮族跳岭头等,都已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和节日。这些民族文化有其悠久的形成历史,在校本课程中,历史教师主要就这些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未来发展与同学们做一个介绍,以使同学们更了解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加深对民族文化理解,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做民族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在面对以京族为主体的学生时,教师可以介绍哈节的历史来历:关于哈节的历史渊源有不少民间传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传说称:古代有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她的歌声感动了许多群众。后人为了纪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渐成节俗。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如此介绍之后,同学们就会对哈节为什么载歌载舞有了清晰的认识,就会主动融入到这一形式中,成为活动的一份子。在面对以瑶族为主体的学生时,教师可以介绍阿波节的历史渊源:据说,在很多年前,天下大旱、粮食枯竭,瑶族子孙被迫迁徙,途中,遭遇灾难,紧急中,瑶人许愿祈求祖先保佑,后族人平安度难,为此特设阿波节以祭祀祖先,又称感恩节。这样介绍之后,学生们就能明白为什么阿波节家家户户都进城采购,办流水席了,即使是对于路过的陌生人也热情招待。

3.带领学生开展口述史教学

口述史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历史教学口述史教学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因其新颖性和学生的直接参与,学生们普遍对此感兴趣。在防城港,很多民族文化都成功申请了“非遗”,国家级非遗就有京族哈节和独弦琴艺术,自治区级非遗则多达十项,这些非遗都有非遗传承人,传承人对自己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然于心,口述史的对象就可以是非遗传承人。教师可以在历史课上带领学生去请教非遗传承人,向他们提出一些有关非遗的历史问题,并做好口述记录。比如向京族民歌传承人提问:京族民歌何以形成今天这样的形式?京族民歌在民族融合方面有怎样的价值?如何进一步推广京族民歌?学生因为要自己提问,因此在提问前一定会搜集相关资料,找到自己感兴趣但又不甚了解的问题,这样等于是接受了一次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而且因为其学习的主动性,印象比教师在课上讲解更为深刻。在向传承人提问之后,对自己心中的疑惑有了一个解答,进一步加深了其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自觉做民族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人。

三、小结

高中课程由三部分组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地方课程体现的是地方特色,校本课程则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而设,民族文化因其民族属性是国家课程的教学要求,民族文化因其所具有的地方特色是地方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民族文化必然要通过校本课程得以最终呈现,可以说民族文化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教學。

参考文献

[1]陆永琍:民族地区高中历史课堂口述历史教学实践探究——以凯里一中为例,凯里学院学报,2017-04

[2]王晓芳:试论如何通过高中历史教学传承民族文化,延续民族性格,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

本论文为“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规划课题成果+《民族文化视野下的防城港市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为例》+(2021B210)”的阶段性成果

广西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  538021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传承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