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京报》“全面二孩”报道看公共政策与媒体表达

2020-09-10 07:22封寒冰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全面二孩公共政策

摘 要:2016年1月1日,国内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本文围绕公共政策与大众传媒的相互关系,用内容分析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新京报》“全面二孩”相关报道,发现其起到了宣传政策、鼓励生育的作用,有助于公共政策合法性和公共性的构建。

关键词:“全面二孩”;《新京报》;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8-0045-02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全面二孩”政策,提倡一对夫妻孕育两个子女,这意味着生育政策的彻底改变。经过30余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形成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结构特征。伴随老龄化、失独家庭、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国家近年来加快调整人口政策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事关每一位国民的生育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中,介于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大众媒体建构了怎样的议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其功能?

一、公共政策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生育政策是一项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事务、合理分配公共利益,在一定时期内指导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关于公共政策的属性,学界普遍承认公共政策的基本属性為权威性、合法性和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公共性。[1]然而应该如何保障一项公共政策同时具备以上属性?

传播学界的学者给出了基于自己专业的答案,即通过剖析大众媒体与公共政策间的关系,阐发大众媒体在其中的作用。学者陈喆认为新闻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和舆论引导的重要渠道,通过对公共政策的客观报道和充分解读,成为影响公共政策合法性构建的重要因素。[2]学者安志放认为大众传媒实现了政治体系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决策者的有限理性,保证了公共政策的公共性。[3]

可见传播学者的出发点是大众媒体的传达、沟通功能,本文由此确定了以下研究问题和假设:第一,《新京报》关于“全面二孩”政策的报道起到了宣传政策、鼓励生育的作用;第二,《新京报》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能反映民情、消除社会矛盾。两个假设都围绕媒体能赋予政策合法性和公共性展开。

二、研究过程及分析

以“全面二孩”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全国性媒体中,《新京报》与“全面二孩”的连接频率最高。这一判断与窦慧彬[4]的搜索结果一致,其在2017年通过慧科新闻数据库搜索筛选出274篇“全面二孩”新闻报道,其中77篇来自《新京报》,占比最大。因此,选取《新京报》进行个案研究较为合适。

根据“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情况,本文将新闻样本时间限定为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以“全面二孩”和“二胎”为关键词在新京报网进行搜索,剔除重复和相关度较低的文章,最终获得160篇新闻样本。参考熊皇[5]、赵曌[6]、杨若男[7]等人的研究分类,针对研究假设,建立7个分类:报道日期、报道发布平台、新闻体裁、主要消息来源、文章作者、报道议题、该报道对民众生育的影响。

(一)报道力度

《新京报》在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相关报道频率与政策议程密切相关,这一结果与百度指数的“全面二孩”搜索频率基本吻合。总体上,3年时间里,《新京报》对“全面二孩”政策都处于一个比较关注的状态,每月有稳定发稿量,对这一公共政策处于持续跟进状态。最高峰值出现在2015年10月和11月,而“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也是在这两月;每年3月都会形成小高峰,而这恰好是全国两会召开时间,生育政策、人口问题已经是历年两会的关注重点。

(二)报道体裁

新闻体裁可以直观反映新闻的表现形式,分为消息、通讯、评论、漫画、可视化图文、视频6个类目。前4个分类是传统新闻体裁,后2个是在新媒体发展之后的表现形式。

对新闻报道形式和报道议题进行交叉分析,进一步发现较为正式的议题如政策传达、政策反馈、调查评估依然以消息、通讯为主,而相对生活化的议题如家庭结构、二胎妈妈问题则更多运用了图文和视频形式。值得一提的是,政策类议题报道的阅读门槛较高,而《人民日报》近年来致力于用新媒体技术传达政治新闻,如制作了系列习近平动画及漫画形象,并受到广泛好评。此外,漫画这一报道形式在新媒体技术发展背景下已有渐渐没落之势,《新京报》在该议题上仅有的两篇漫画新闻都转载自其他媒体。

(三)消息来源

主要消息来源可以体现话语权,分为政府官员(数据)、人大代表、专家学者、普通公众、其他媒体5个分类。一篇报道可能会有多个消息来源,本文关注最主要的一个消息来源。此外,若消息来源既是政府官员又是人大代表,则视其发表意见时的身份立场决定。如马旭在2015年两会现场说明我国人口结构问题,他既是人大代表又是国家卫计委研究所长,但他发表该意见时显然是站在卫计委官员立场上。

通过对样本新闻的分析,发现《新京报》在报道这一公共政策时的信源选择比较合理,密切关注官方数据发布,同时采纳了专家学者的意见,有助于公共政策的赋权、解读和实行。此外,约有1/4的信源来自普通公众,作为一项与全体国民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普通人的声音并没有淹没在官方声音中。

对新闻信源与报道体裁进行交叉分析,更发现这种根据议题来选择信源的特征,例如在政策传达、反馈议题中几乎全部采用了官方信源,在家庭结构、二胎妈妈中则关注公众个体声音,更具亲民性。在相关配套服务议题上,则以官方信源为主,但兼顾了学者、公众等人的说法。总体上,《新京报》在信源上的选择体现了其政策报道的理性、多元。

(四)文章作者

文章作者可以体现报道的多元性和原创度,分为本社记者、媒体转载、专家学者、普通公众、未表明所属机构的媒体人5个类目。

160篇样本新闻中,由本社记者采写的占比约80%(129篇),转自其他媒体的占比1.3%(2篇),由专家学者和普通公众供稿的分别占6.9%(11篇)和2.5%(4篇),未表明所属机构的媒体人供稿13篇,占比8.1%。对文章作者和报道体裁进行交叉分析,可发现由专家学者供稿的议题主要集中在政策反馈和调查评估方面,由媒体人供稿的议题集中在政策反馈方面,而普通公众的供稿议题则集中在生活化的议题方面。不同议题的供稿者验证了上文所述《新京报》在议题信源选择上的合理、多元。进一步交叉分析文章作者与新闻体裁,可发现除媒体转载内容外,其余所有外部稿件均为评论。可见《新京报》在报道此类新闻时的原创高,能突破自身局限,吸收各方意见。

(五)报道议题

报道议题分为8个类目:政策传达,即传达“全面二胎”政策的预备、颁布、实施等信息;政策反馈,即对“全面二胎”政策释疑、调整,侧重于上下沟通、问题解决;调查评估,即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公众生育意愿,侧重于宏观判断;生育教养成本(包含二胎妈妈问题);家庭结构问题,如大孩成长、祖辈带娃,侧重于精神情感层面的问题;配套服务,包括配套政策和基础设施,如福利政策、医疗教育等;相关产业、投资,如房地产、母婴等产业;二胎生养知识。

通过对样本新闻的统计分析显示,关注度较高的议题分别为政策反馈(23.8%)、配套服务(21.3%)、调查评估(19.4%)、政策传达(10.6%)。这表明,《新京报》侧重于从宏观和政策层面组织相关报道,同时也反映出其对个体和生活化议题的关注度相对欠缺,这是固然是由政策报道本身的政治属性决定的,但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影响国民个體的公共政策,对个体的媒体呈现却是不足的。对政策反馈议题和配套服务议题的关注,则显示了媒体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亲民性,注重政策解读和信息传递效度,同时发挥了社会“润滑剂”作用。此外,对报道议题和报道日期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前期新闻报道议题集中在政策类议题方面,而随着政策的实施,报道议题逐渐向生活类的议题,如家庭结构问题、生育教养成本倾斜。

(六)媒介议题的整体倾向

报道对民众生育的影响可以直接体现媒体与政策的关系,分为4个类目:积极,如二胎政策的颁布、配套服务的完善、二胎家庭的幸福生活;消极,如二胎妈妈遭遇职场歧视、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二胎家庭的不幸案例;中立,如对人口数量和结构的调查评估、二胎生养知识;矛盾,即报道中既呈现了不利于生育的问题,又提出了呼唤、期望等积极措施。

分析发现关于“全面二孩”政策报道的影响倾向分别为积极(45%)、中立(29%)、消极(15%)、矛盾(11%)。其中积极议题报道约为消极议题的3倍,而且在报道负面问题时多采用“提出问题—呈现期望”的报道结构,使新闻报道表现出矛盾的影响效果。可见《新京报》所构建的议题以配合政策为主,甚至主动消解负面信息,在媒体可控范围内产生积极影响。

三、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知,《新京报》对“全面二孩”政策进行了持续报道,且随政策实施情况转变议题;在报道形式上主动适应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在报道议题上主动传达、解读政策,注重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且注重政策反馈和调整;报道议题以正面影响为主,从媒体报道层面起到了宣传政策、鼓励生育的作用。

从《新京报》的二胎妈妈、家庭结构、生育教养成本和二胎生养知识的议题设置上,可知其有意识地在反映公众个体的真实感受,并通过调查评估这一议题也可从宏观层面反映民情。但其报道数量相对欠缺,且往往是从正面的角度,消解了真正的社会问题,例如对二胎妈妈遭遇职场歧视问题的个案报道,先报道了这一社会矛盾,然多以事件的妥善解决结尾。并且止步于一篇报道一个案例,未尝试挖掘、反映真正的社会问题。

此外,《新京报》对政策类议题的报道形式较为传统,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相对欠缺,无形中提高了阅读门槛;对个体和生活化议题的关注度较低,议题选择的亲民性不足。

参考文献:

[1] 杨晶晶.浅议大众媒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作用[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 2016:2.

[2] 陈喆,陈丽园.公共政策如何通过新闻报道构建合法性——以《广州日报》广州BRT项目报道策略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3):196-201.

[3] 安志放.论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公共性[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57-60.

[4] 窦慧彬.我国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关于“二孩”政策的议程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5] 熊皇.我国大众媒体对“二孩家庭”的议题建构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12):63-65.

[6] 赵曌.“全面二孩”政策的中外媒介呈现——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2):102-109.

[7] 杨若男.中国主流报纸二孩议题的报道框架——对《人民日报》(2012-2017)报道的考察[J].东南传播,2018(5):155-158.

作者简介:封寒冰(1996—),女,浙江衢州人,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融合,智能媒体。

猜你喜欢
全面二孩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公共政策视域下精准施策问题探究
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实现及作用
“全面二孩”政策下的护理人力资源调查分析及对策
二孩时代,人口生态重建的理性思考
浅析“全面二孩”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生育权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