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流媒体移动直播新闻的报道特点和启示

2020-09-10 07:22刘怡菲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摘 要:依托现代通信技术,移动直播新闻进入大众视野,以央视为代表的一批主流媒体纷纷探索移动直播路径。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移动直播新闻在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等方面凸显出重要作用。本文以央视新闻为例,分析其在疫情期间的移动直播新闻特点,由此得出主流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移动直播报道启示。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移动直播;央视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8-0135-02

一、引言

2020年初,舆论的焦点离不开新冠肺炎疫情,然而,在1月20日以前,主流媒体关于疫情的报道并不多,内容多为对病情的通报和对病毒的研判。自媒体信息呈现碎片化状态,信息散漫而不知真假,公众难以对疫情形成清晰明确的认识。直至1月20日晚,央视在电视和新媒体同步直播连线采访钟南山院士,后者明确表示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及医护人员感染现象,这场疫情防控战才正式引起人们重视。此后,央视展开了一系列直播报道,除传统电视媒体以外,各大新媒体平台围绕疫情全面进行移动直播新闻报道。

二、疫情期间央视移动直播新闻的报道特点

(一)信息全面公开,公众全程监督

回顾疫情暴发初期,有关部门的失职让不少民众愤懑不已,后者迫切要求信息公开透明。面对这样的突发危机事件,官方通常以维稳为由进行选择性发声,而民众往往希望得知全部真相,这时就需要媒体发挥桥梁作用。自1月21日起,央视新闻每天直播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与录播不同,不经提炼和加工,发言人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公众的监督和审视。此外,央视对公众关心的武汉红十字会收发物资等话题也及时作出回应,派出记者实地探访并全程进行移动直播,在媒体发挥监督功能的同时让民众也得以行使监督权,受众得以第一时间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资讯,能够借助自媒体发声,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监督的作用也得到更好的展现。[1]

(二)直播形式创新,报道内容多样化

疫情期间,央视新闻的移动直播报道除了新闻发布会、专家采访、记者实地探访等外,还推出了长镜头慢直播栏目。1月27日,央视新闻在新媒体平台发起疫情期间的首次慢直播,镜头俯瞰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配以抒情音乐,整个直播时长达163小时。在疫情日趋严重的态势下,公众最关心的莫过于医疗系统的运转,医院的建设成为他们十分关注的话题,央视新闻便在万众焦虑的时候通过慢直播陪伴公众,用无声的语言传达战“疫”信心。此后,央视新闻又接连推出“云守护”小石榴、“云踏青”赏春光等慢直播策划,让疫情期间宅在家的网友感受慢直播带来的陪伴感。[2]

(三)直播频率提高,多平台全面布局

经笔者粗略统计,自2020年2月1日至2月10日,央视新闻在新浪微博发起的直播共计126场,比上月同期增长740%。1月28日,央视新闻推出不间断直播特别节目《共同战“疫”》,整合各类直播内容和渠道资源,全天候直播覆盖央视频客户端、双微平台、抖音、快手短视频APP以及哔哩哔哩视频弹幕网站等时下热门社交媒体,拓宽传播渠道,广泛吸引各类平台用户。而传统的电视和报刊则流失了大量用户。

(四)打通对话机制,促进“云端”互动

相比传统的电视直播,移动直播新闻凭借其移动性和社交性体现出独特优势。受众通过发送弹幕,可以实现即时互动,不仅联通了传者和受者的交流,还能达成信息接收者之间的话题互动。从直播火神山施工时,“云监工”的网友们给叉车起名“叉酱”,到直播温箱里的小石榴,让观看的网友成了“云爸云妈”,“云端”的交流互动使受众在心理层面上拉近了与现场的距离,由疫情带来的负面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舒缓,这样也能够增强受众的抗疫信心。

三、疫情期间央视移动直播新闻的报道启示

(一)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在这次疫情中,自媒体的发声制造了不小的社会舆论,政府公权力受到质疑。但是由于自媒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在诸多信息中,公众难以快速有效地分辨出哪些信息是真实的、哪些信息是虚假的,在接收到一些虚假的信息时,公众的情绪容易被煽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情绪可能就会影响自我判断,这也是网络上出现了质疑,公众对政府不信任的重要原因。当网络上充斥着愤怒和质疑的声音时,主流媒体便需要及时站出来引导舆论。由于公众已经对公共权力失去信任,主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也不免会受到质疑,这时主流媒体就更应开诚布公,对舆论的引导必须建立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挽回其权威性和公信力。要让公众感知并相信“眼见为实”,直播新闻无疑是一个典型的报道范例。其能够全面客观地呈现信息,加大移动直播报道频率,在此种议程设置下,官方更易获得公众的接受和认可。[3]以本次疫情为例,病例最早出现是在12月份,随后网络上屡次爆出武汉出现不明肺炎的消息,但是为了避免造成恐慌,官方媒体屡次对网络上的“不实”消息进行辟谣,直到疫情不可控制时,官方媒体及时出面,连线相关领域的专家,疫情的各项基本信息做了正式的说明,权威专家与官方媒体的强强组合,很快就得到了公众的接受和认可。

(二)坚持以内容为根本

新媒体时代,新闻直播依托音视频通信和流媒体传输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直播媒介由传统的电视拓展到手机等移动设备,直播形式多样,但“内容为王”的基调始终不变。疫情期间,央视新聞不仅在新媒体平台同步播放电视直播节目,而且适应新媒体特征进行即时性突发事件直播报道(如泉州隔离宾馆坍塌),策划专题直播新闻及长镜头慢直播等,根据节目特点融合视听艺术,使节目内容丰富且观看价值高。再如,我国一些传统报刊如《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新京报》和《中国青年报》,也在本次疫情报道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相较于其他自媒体来说,这些传统报刊能够深入第一线调查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们报道出来的一系列信息,真实、权威,因此更容易被公众认可。并且这些传统报刊也十分重视内容的多样化,以《三联生活周刊》为例,其从多个视角对疫情进行报道,既有传统的文字形式报道,还有直播、视频等,内容丰富翔实,因此更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三)关注用户需求和体验感

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用户接收信息的方式也开始由单一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受众借助各种平台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同时也能够将自身获得的信息第一时间传播出去,在此背景下,网络用户的体验感越来越被重视。媒体对于广大网民,应当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而非以自我为中心一味宣传正面形象的“机器人”,受众分辨虚假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同时信息传播不及时,也可能降低受众的体验感。央视在疫情期间的移动直播全部基于互联互通的机制进行,通过直播及时回应大众热切关注的话题,并根据疫情期间大众的心理来策划各类直播节目,增强新闻的现场感以及受众的“在场感”,让受众在“直播陪伴”下拥有沉浸式体验。对于在疫情影响下深陷恐慌的受众来说,信息越是公开、透明,越能够帮助受众镇定下来,反之,如果信息瞒报、谎报,公布不及时,则可能进一步加剧受众的恐慌,使他们忍不住思索是否因为情况过于严重,核心信息不敢发布,这样反而更容易造成混乱,不利于对舆论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

四、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是举国人民共同面对的危机,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如何在此种危机情境下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成为重要课题。移动直播为新闻报道提供了突破口,媒体更应利用好这一技术,搭建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塑造真实、真诚、有血有肉的媒体形象。

参考文献:

[1] 栾轶玫,张雅琦.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信息呈现与媒体表现[J].新闻战线,2020(3):12-15.

[2] 王浚丞.主流媒体提高公共危机舆论引导力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9(3):48-49.

[3] 曾祥敏,刘日亮.移动新闻直播:临场交互下的信息传播[J].电视研究,2018(9):18-22.

作者简介:刘怡菲(1999—),女,湖北襄阳人,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疫情
日本科技社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措施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国外经验、启示及借鉴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公证服务的思考
超越决策系统失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的价值坚守和科学精神
建立和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常规治理与非常规治理相结合的机制
精准在线教学+居家学习模式:疫情时期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途径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首都都市圈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